别逼孩子分享!扪心自问,你的大钻戒愿意与别人分享吗?

其实,分享很难,就比如,你新买了一个大钻戒,同事们争相都要带一会,你愿意吗?问问你老公,他新买了一辆豪车,身边的朋友都要出去开一回,他愿意吗?请原谅我用那么通俗的金钱来举例,但对于孩子来说,他认为珍贵的东西,与金钱无关,但珍贵的程度却是有过之而不及。1别“强迫”孩子分享

说一个自己的故事。春游大巴上,QQ带了个玩具电话。一位小女生特别喜欢,抢着要玩,一向很大方的QQ居然“吝啬”起来。小女生在经过一再的要求无果后,大哭起来。我慌了手脚,好说歹说,把各种分享的理念都说了,QQ还是不松手。我越发觉得无地自容,一把抢过玩具,放到小女生手里。QQ也许见是我抢的,也就不说话了,我松了一口气,自以为处理好了,回头看向QQ,他的眼神我至今无法忘记,有不舍、有担心、有委屈。我脑中立刻警铃大作:我错大了,那一刻,这个玩具是他最心爱的东西,我自认为在教他分享,其实是在强迫他放弃保护自己心爱东西的权利。

2“轮流”比“分享”更合适孩子

再看回百度上对“分享”的解释:“让别人也感觉到自己的感受,或者同别人述说自己的感受”“共同享受”。我仔细思索了这两句话的意义,终于发现,只有做到每个人都玩一次,或者一起玩,才能“分享”感受,这是在一个环境下同步进行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轮流”。

如果回到春游大巴上,我和QQ说的是:小朋友都很喜欢你的玩具,我们轮流排队玩,一人玩5分钟,最后还给你。也许这样说,结果就不一样了。

3德国父母鼓励“分享”,但不会替孩子决定

其实德国的孩子也不愿意把自己心爱的布娃娃或者自行车,拿出来分享。那他们的父母是怎么处理的呢?

一个德国同事说:“首先,我会充分明确玩具的所属权:‘宝贝,自行车是你的,小朋友骑一下就会还给你的。’然后再强调一起玩得乐趣:‘平时一个人玩多没意思啊,你教会小朋友骑车,以后2个人比赛多好玩啊。’一般孩子听完我说的话,他会反复确认小朋友会把自行车还给他,然后就同意2个人一起玩了。”

如果是别的孩子要玩他的玩具,都是本人来找他借,而不是其爸妈代劳。孩子同意了,才可以把玩具借出去,不同意就不能强迫。“分享”必须是孩子自愿的,父母很忌讳替孩子做决定,这是一般德国家庭中的教育。

4试着站在他的立场考虑他的感受

独立意识的觉醒其实是孩子成长的标志。作为家长,首先应当喜悦地接纳这一事实。在“占有”意识增强的同时,他的语言能力又没有发展到可以很清楚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地步,所以这个时候强迫他去和别人“分享”,多半会遭到大哭和抵抗。

这时父母不要把目光盯在诸如“他怎么变成这样?”“这么自私长大之后怎么和人相处?”之类的问题上,那样除了带给自己焦虑之外于事无补。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你会发现情况也许没有你设想得那么糟糕。

说句玩笑话,其实,孩子们心里也许想的是:为什么要“分享”,为什么要两个人一起玩,通常一起玩的东西最容易坏啊!

孩子不愿与人分享不是自私的表现

许多三四岁的孩子和别人相处时常显得非常小气、"自私"。比如,宁宁的小表哥来了,看见桌子上摆着一把新颖的小吉他,就走过去拿起来玩,谁知他刚一拨动琴弦,就被正在一旁玩游戏机的宁宁发现了,宁宁急忙跑上去,把小吉他紧紧地拿在自己的手里,一脸严肃地看着小表哥,郑重地说:"这是我的。"宁宁的妈妈看到儿子如此表现,忍不住在一旁"揭发"说:"真奇怪!你不是一直不喜欢玩儿这个吉他吗?昨天你还对它不理不睐的,怎么现在倒攥住不放了呢?"妈妈说的完全是事实,可是现在不管妈妈怎么说,在小表哥面前,宁宁就是不肯松手。类似这样的事情,在三四岁孩子的身上时有发生:有时孩子明明已经把玩具送给了别人,却很快又要了回来;吃东西时也不管别人,都按自己的喜好来挑选,更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玩游戏和玩具之前,一些孩子嘴上也能表示想和小朋友一起玩,要和小伙伴友好相处,可到了玩的时候,争抢起玩具来谁也不让谁,更谈不上合作啦。他们的举动屡屡让爸爸妈妈们感到失望,好像他们心里只有自己,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现在的独生子女都太自私了呢?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2~5岁时属于道德发展的“自我中心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一般都按照自己的想像去执行规则,而不是真正顾及规则。6~8岁的孩子才会知道规则并尊重规则本身,按照规则去做。因此,像宁宁这样处在自我中心阶段孩子的所作所为,是不应该属于自私行为的。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和一个幼儿有过如下的一段交谈,非常有趣:皮亚杰:太阳会动吗?幼儿:会动。你走它也走,你转它也转。太阳是不是也跟过你?皮亚杰:它为什么会动呢?幼儿:因为人走动的时候它也走。皮亚杰:它为什么要走呢?幼儿:在听我们说话。皮亚杰:太阳活着吗?幼儿:当然了,要不然它不会跟着我们,也不会发光。在这段对话中,孩子主观地给太阳赋予了生命的色彩,认为太阳跟着他,偷听他的谈话。如果这时大人告诉他太阳不会走,更不可能偷听人们的谈话,孩子是不会相信的。他不明白在自己的观点以外还存在别人的其他观点。由于不能认识到别人有和自己不一样的观点,处在自我中心阶段的孩子经常用自己的想法来代替别人的想法。比如,一名3岁半的小女孩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是一个小娃娃造型的发卡和一个草莓口味的大号棒棒糖,这两样东西都是她的最爱。她把这两样礼物小心地交给妈妈时,期待着妈妈会满心欢喜,她不会想到妈妈早就过了用小娃娃图案打扮自己的年龄。让我们再看一看孩子的自私和自我中心有什么不同。成人的自私意味着从不替别人考虑,处处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它是有些人自觉的,有意识的处世行为;而孩子的自我中心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局限性造成的,他根本意识不到别人会和自己有什么不同,因而不能替他人着想,不能关心别人、理解别人。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不是有意为之的。显然,大人不能简单地把成人的自私和孩子的"自私"等同起来,更不应把自私自利的帽子随便扣到孩子头上。观察生活中的孩子可以发现。"自我中心"心理在2~4岁孩子身上是很明显的,这时的孩子大多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快乐;想不到别人的需求和渴望;而5岁以后的孩子逐渐能摆脱这种心理,试着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如果这个阶段孩子仍然以“自我中心”,不能同情和帮助别人,不知道友爱和分享,那么父母就要认真对待了。父母和其他长辈总是习惯于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少要求孩子从别人的角度 事情,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孩子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会造成有些孩子虽然年龄大了,行为表现依然十分自我。对这种现象,父母一定要及时注意和采取措施,帮助孩子发展分享,同情,遵守规则,助人,合作,友爱等好的行为。对于3岁的孩子,如果有"独占"之类的行为,父母不要轻易地训斥他,也不要强迫孩子服从大人的命令,可以用故事的方式启发孩子知道怎样做才能得到大家的喜爱,同时给孩子做出和别人愉快分享的榜样来,让孩子感受到和别人分享时的种种快乐。

本文Hash:4076f2827e9d236dcdf6c3cc117ba3757a3a7e3b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