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耐心让孩子把话说完

让我们先看一个故事:

一位母亲问她5岁的儿子:“如果妈妈和你出去玩,我们渴了,又没带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儿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

那位母亲本想像有的父母一样,对孩子训斥一番,告诉孩子自私有多么可怕,然后再教孩子以后怎样做,可就在话即将说出口的那一刻,她忽然改变了主意。

母亲摸摸儿子的小脸,温柔地问:“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儿子眨眨眼睛,带着一脸的童真说:“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留给妈妈!”

霎时,母亲的眼里闪动着泪花。

我们都为那位母亲庆幸,因为她对儿子的宽容和信任,使她感受到了儿子的爱。我们也为男孩庆幸,他纯真而善良的流露,是因为母亲给了他把话说完的机会。

生活中,绝大多数年轻父母对孩子在生活上十分关爱,但每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问题向父母诉说时,稍不如意就会遭到打断,轻则斥责,重则打骂,孩子只能将话咽回去。

孩子说话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他们只能把自己的秘密埋藏在心里,做父母的就很难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这样对孩子的教育就会无的放矢,无所适从。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与父母产生对抗情绪,以致双方相互不信任,沟通困难。

父母不让孩子把话说完,一方面不利于孩子表达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会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孩子对父母诉说内心的感受,其实是提高表达能力、增强社会交往能力的极好机会。

父母应耐心地让孩子把话说完,孩子说得有理,应该赞赏;孩子说得不合理,可以进一步交换意见,直至解开孩子心中的疙瘩。

父母要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

场景一:要两个苹果都咬一口的亮亮

一位母亲问她5岁的儿子亮亮:“如果妈妈和你出去玩,我们渴了,又没带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亮亮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可想而知,那位母亲有多么的失望。她本想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怎样做,可就在话即将说出口那一刻,她忽然改变了主意。母亲摸摸儿子的小脸,温柔地问:“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儿子眨眨眼睛,一脸的童真:“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霎时,母亲的眼里闪动着泪花。

专家点击:

7岁之前的儿童,其抽象思维仍在发展中,对逻辑的理解仍存有肤浅性,大部分时候,很难将逻辑关系灵活运用。因此,儿童在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通常会从他(她)觉得最令人兴奋的地方说起,而不是遵循时间顺序、前因后果的逻辑来说。有的时候,这种说话方式难免让父母心里一紧。有些急性子的父母便会着急询问,语气严厉,甚至根本不问清楚事情原委,劈头盖脸先教训孩子一通,这些做法是不可取的,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在本故事中,我们都为那位母亲庆幸,因为她对儿子的宽容和信任,使她感受到了儿子的爱。我们也为男孩庆幸,他纯真而善良的流露,是因为母亲给了他把话说完的机会。

场景二:再也不想去幼儿园的明明

下班回家,明明就冲妈妈大声地叫:“我恨小王老师,我再也不去幼儿园了!”当时,妈妈真想冲口而出:“没那回事,老师总是为你好,幼儿园怎么可以不去呢?”但妈妈还是按捺住了激动,心里默数了几个阿拉伯数字后,以轻描淡写的口吻说了句:“哦,是吗?”静静地洗耳恭听他的下文了。过了一会儿,刚才还怒气冲冲的明明,靠近妈妈,说:“妈妈,今天我犯错误了,和小朋友抢玩具了,被小王老师批评,真是羞。”听了他的话,妈妈才舒了一口气。

专家点击:

其实孩子是不需要妈妈的任何言语的,他需要的只是一个倾听者,发泄内心的不平衡。庆幸这个妈妈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给了孩子把话说完,发泄不满的机会。

如果妈妈急性子,听孩子说半句就教训一通,这往往有点小题大做,而且会在孩子心中形成“喜怒无常”的形象,也会极大的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因为,此时情绪化的想法只是小孩子发泄自己愤怒情绪的一种方式。如果父母不让孩子说这样的话,久而久之,孩子愤怒的情绪无处发泄,在家中会显得很听话,实则心中有郁闷之气,还会怪父母不理解自己,不和自己“一条战线”。这样下去,首先影响的就是孩子的性格,孩子会逐渐的变得孤傲,其次便是亲子关系的疏远。

本文Hash:12cb305a569163bf17cdbe66d552cdf3b2d39d4d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