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庭教育的几个失误

中国人的春节探亲有太多的意味.来去九天,我作为孙子先去了老家看爷爷,作为儿子在城里陪妈妈过生日,作为叔叔、大爷、表舅等各种身份见了各种亲戚,散了n个红包。农村变化很大,当然,很多人依然是代际恶性循环,物质精神双重贫瘠,但是农民小富者渐多,尤其是我的同龄人,身家百万的也有几个了,因为房价和消费低,他们的日子已比都市白领滋润了。城乡差距日渐缩小,中国人排成长队跑步前进,农民虽然在队尾,却始终没有停下脚步。

作为一名终身教育从业者,即便在浓浓的亲情、乡情中,也没有比上那双教育者观察的眼睛。在此,分享几个家里的几个教育失误:

失误1

主角嫂子

上午,家里给侄女言言买了两个氢气球,一个是米老鼠,一个是小红猪。两个气球头顶着天花板,尾巴上系着长长的细绳,煞是好看。自然言言也喜欢非常。总是牵着绳子领着气球满屋跑,笑声不断。

可是,两个气球的绳子长短不一样,米老鼠的长些,三岁半的小言言伸手可及,而小红猪的短些,小言言跳着够也很吃力。我在客厅看电视,见此就给她加油,她来了劲头,不停的跳,十次只有一两次成功,但是小言言乐此不疲,每当成功就高兴的不得了。我也很高兴,心想既能锻炼孩子的身体,又能让孩子获得成就感,真不错。

过了一会儿,小言言跑到客厅和卧室中间的走廊里跳给妈妈(嫂子)看。我继续看电视。稍后就听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我没有马上过去看。等小言言出来的时候,我发现小红猪的绳子加长了一大截,不要说跳起来够,差不多用脚都能够着了。

结果是,小言言牵着小猪跑了一会儿,就没有了兴趣,再也不玩了。以前通过跳跃够气球的欢乐、成就感、对身体的锻炼,就像燃完了的爆竹再也不见了。

失误2

主角妈妈

晚上,家里来了客人,言言多了一个小姐姐,两个小丫头在房间里追逐打闹,两个人玩的甭提多欢了。不知何时连个孩子为气球争了起来,言言小些,占了下风,就又哇的一声哭出来,我妈妈见了,马上对那个小姐姐说:俺家的言言是个小赖皮,别跟她争了。小姐姐先是愣了一下,接着把气球给了言言,走开了。

事后,我跟嫂子和妈妈讲,你们都帮了不该帮的忙,妈妈这个忙帮的坏的不得了,并说了几句我总在书上强调的观点,欣慰的是,说到她们都认同。至于以后知而行之,还是因为“宠爱的冲动”重蹈覆辙,我就不知道了。文/孟迁

浅谈幼儿期家庭教育中的几个误点

浅谈幼儿期家庭教育中的几个误区在心理学的划分中,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岁。这一阶段是幼儿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就幼儿的身体发展来讲,除了身高体重的增加外,各种组织和器官的机能也有所发展。由于大肌肉的发展,幼儿会不知疲倦地从事各种活动;小肌肉也开始发展,使幼儿已能从事绘画、写字等活动。脑的结构到幼儿期末已经成熟,孩子已经可以开始学习系统的文化知识。

同时,幼儿期也是一生中词汇量增长最快的时期,6岁的幼儿一般能掌握3000~4000个词汇,可以自由地与人交谈。幼儿的情绪体验也已经相当丰富,一般成年人体验到的情绪,大部分已为幼儿所体验,只是引起的动因和表现方式不同罢了。看到孩子的这些变化,家长们将这段时间作为对孩子早期教育投入的重要阶段,开始了对孩子各种各样的潜能开发。

通过这些年对儿童教育的观察和研究,我发现在对幼儿的家庭教育亦或是早期教育中存在着以下几点误区。

误区一:重视智力开发,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智力是指以思维为核心的感知、记忆、想象等方面的能力,而非智力因素是指动机、情绪情感、意志以及自我意识为主的能力。目前,在我国,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在那些超常生中非常的普遍,而我们的周围也不断的发生着因为情商的残缺而导致的各种悲剧。

清华大学幼儿园曾对大、中、小班的家长进行过一项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尽管儿童年龄还小,但家长对子女文化程度有明确指向已达73%,在有明确指向中,对子女文化程度期望由高至低排列如下:①出国留学20%②大学本科18%③博士后12%④博士12%⑤硕士9%⑥中专、职高2%,其中期望大学及以上程度高学历的高达98%。但是在对非智力因素培养中的性格因素、挫折教育、任务意识及规则意识的培养的比率加起来不到20%。

在一定意义上,非智力因素对于开发智力,优化品质,塑造良好道德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非智力因素,越来越多的人正予以高度重视。但是,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进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应该是学校的义务,而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他们忘记了,家庭也是“校外校”,而且在幼儿期更是进行好的动机、良好情感教育的重要时机,如果在家庭能够重视并进行教育,那么和学校的衔接就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误区二:重技能的形成,轻行为习惯的养成

我有一个朋友有这样一个女儿,上小学一年级。除了学习之外,会弹琴、会跳舞、会画画而且这些方面都很不错,都不同程度的拿过奖项。每当孩子的妈妈对我津津乐道时,我就会为她的孩子感到莫名的担忧。但是,这样一名优秀的孩子,小区里却没人喜欢她。别人去她家,妈妈让她叫‘阿姨好’,她会白妈妈一眼然后说“没见我在忙着吗”,如果客人和妈妈交谈过程中出现某些关于她或者她所知道的人的事情,她就会打断大人的话并评价一番,而她的妈妈却在一边笑呵呵的,很骄傲。孩子从不干任何的家务,包括自己的穿衣、铺床叠被、梳头洗澡等都是妈妈亲自给她做好。问妈妈为什么这样,她的回答是:“这些小的行为习惯孩子长大了自然就懂了,但是技术可是等不来的,现在不学耽误了长大怎么办呢”。

相信这样的孩子在我们的家庭里不乏少数。某种技能的确能为孩子将来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我们的家长宁可将孩子们大部分业余时间被各种各样的技能班所占去,也不愿意对孩子进行一些起码的生存和为人方面的行为习惯的教育。他们自理能力差,不善于独立的解决生 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不懂礼貌,不懂得和他人平等友好的交往。如果我们的家庭一味的将这点忽视下去,那么纵使有满身的技能,却不懂得在人的社会中生存,那岂不就是“缘木求鱼”?

误区三:重情感给予,轻情绪管理

有人曾对5~6岁学龄前儿童做过抽样调查,发现脾气不好的近16%,性格古怪的占5%,有神经质倾向的占28%,有情绪障碍的近2%,和其他的心理问题相比,幼儿情绪方面的问题明显占较大的比重。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也做过粗略估计:中国有17岁以下的青少年3.4亿,估计有各类不同程度学习,情绪和行为障碍的3000万。其中,中小学生的发病率21.6%---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

如今在我们的家庭中,孩子最不缺乏的就是父母及亲人的爱。哪怕是夫妻关系不好的家庭,但在对孩子情感给予的问题上都是惊人的一致,为了保证对孩子情感上的给予和付出,他们宁可牺牲自己下半生的幸福去维持。这样的父母之爱自然会让我们感动。但是,在给孩子过多的情感给予的背后,暴露出的却是孩子们日益严重的情绪管理问题。

有人会说,情绪管理大人都做不好,3-6岁的孩子怎么可能去做?对,就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缺乏这份教育,对将来的一代我们更因该尽到责任。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话有一定科学道理。万丈高楼平地起。幼儿时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孩子的个性虽属雏型,但它对以后的心理发展却具有深远的影响。

情绪管理顾名思义,是教会孩子对自己的各种情绪能有一定的认识、表达和控制的能力。很多家长要么就是太严厉,不准孩子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情绪,要么就是放任自流或溺爱无比。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要么就是学会了压抑和掩藏自己的情绪,要么就是蛮横无理,凭着自己的情绪做任何事情。

在幼儿期,会出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次逆反心理,在这过程中是家长和孩子在如何管理情绪的一次真正的较量和模仿学习。所以,在对幼儿的情绪管理教育中有两个核心的问题,即家长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如何对待情绪失控的孩子。目前这些方面的书籍也较多,希望家长们可以阅读借鉴。

这篇小文只是将自己对目前家庭教育中出现的一些误区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说明,希望能引起家长的重视。幼儿期是孩子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孩子是家长的未来,更是国家的未来,希望家长们能把握好儿童发展的规律,和学校、社会联手,共同打造出孩子健康的人生。

本文Hash:31686a8f44679a936a26effa0f6e8f8a09eedee3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