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拒绝孩子时不能妥协

做父母,很多时候需要心肠“硬”一点。一旦拒绝孩子,就要将这种拒绝进行到底,不可因为孩子的哀求而妥协。

小松4岁时的那个暑假,小语去了奶奶家,小松由我带着。

有一天,我带小松去公园玩。

每次带小语或小松出去,我基本都会事先和他们商量好,今天出去玩,可以玩多少钱的游乐项目,可以买多少钱的玩具等。小松的玩具已经有了一大堆,他们姐弟俩的玩具占了满满三大储物箱。

这一次也不例外。临出门前,我问小松:“今天我给你一百块钱,你是用这些钱玩游乐节目呢,还是买玩具呢?”

“我要玩,不买玩具。”小松想了想说。

“那咱们约好了,今天不买玩具,只是玩。”我重复了一遍小松的意思。

小松点点头。

一会儿,我们准备妥当,出发了。

到了公园,小松像是撒欢的小野马,四处跑着,这个想玩玩,那个想玩玩。

我让他自己选择想玩的项目,每玩一种项目,我都告诉小松花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

就这样,小松玩了环山水战车、水上漂流、穿越时空、自控飞机等七八个项目,一百块钱就花了个精光,时间也不知不觉过去了大半天。

到了该回家的时候。忽然,小松的眼睛被附近玩具店外面摆放的漂亮玩具吸引住了。

小松快速地跑过去,拿起水桶里的一只水枪玩了起来。

孩子常常会因为新奇而要玩具,有时会软磨硬泡,央求父母给他买下他喜欢的玩具。

尽管我和小松已在家里约好今天不买玩具,但孩子怎能禁得住新鲜有趣玩具的诱惑呢?加上售货员的三寸不烂之舌,我担心自己突然心软,违背了和孩子最初的约定。

小松在近旁玩着水枪,售货员站在他旁边,我则离开小松,远远地看着他。

“妈妈,这个水枪很好玩,我要!”小松大声叫着。

“小朋友,喜欢吗?你看,这里还有孙悟空呢。”售货员蹲下来,对小松说。

“喜欢。妈妈,我要这个!”小松抬起头对我喊。

“孩子喜欢就给他买一个吧,做妈妈的就该舍得为孩子投入。”售货员在一旁帮腔。

我有些反感售货员的话,没接她的话茬儿。

“小松,我们不是约好了吗?今天不买玩具。”我对小松说。

“不嘛,我要这个。”小松开始撒起娇来。

“我们在家约好了的,今天不买玩具。”我不为所动,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

小松玩了一会儿,见我始终不掏钱给他买,他就闷闷不乐地放下了水枪。

见状,我赶紧说:“小松,来,我们去看看那边在干什么。”

闻听此言,小松赶紧跑过来,我们向着前面聚集在一起的人群走去。

拒绝孩子,是很多父母难以做到的事情。

尤其是孩子可怜巴巴地反复提出自己的要求时,父母最容易心软,并放弃自己的原则。

做父母,很多时候需要心肠“硬”一点。一旦拒绝孩子,就要将这种拒绝进行到底,不可因为孩子的哀求而妥协。

否则,孩子可能会认为,哀求等手段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就会常常使用这种方式,迫使父母满足自己的需求。

一个朋友曾跟我抱怨,她的儿子,一个4岁多的孩子,在家里很会“见风使舵”。

原来,这个朋友一家三口与公公婆婆住在一所大房子里,他们小两口上班,老两口就将照顾小孙子的重任承担了起来。

一个冬天的早上,天冷得刺骨,小宝还躺在被窝里,摆弄着自己的小玩具枪。忽然,他想起了昨天见过的小伙伴辛辛的新式玩具枪,比他这个要大得多,好玩得多。

“妈妈,我要一个辛辛那样的枪。”小宝大 。

“什么枪?你这不是有一个枪吗?”妈妈不知道辛辛那样的枪是什么样的。

“我要辛辛的那个大枪。”小宝继续大喊。

另一个房间的奶奶闻声赶了过来,“怎么了?”奶奶问。

“他要人家辛辛那样的枪。”朋友跟婆婆说。

“哦,你要那样的枪啊,我们没有啊。”奶奶说,她昨天带孙子在外面玩的时候,见过辛辛那种玩具枪。

小宝已经有了大大小小四五个玩具枪,朋友不想再给他买了,就说:“你有那么多枪了,不能再要了啊。”

“我就要。”

“不行。”

“我就要嘛。”见奶奶在这儿,小宝开始耍赖,这是他迫使奶奶就范的“高招”。

真是隔辈亲,奶奶看不得小宝受一点委屈,就赶紧说:“好好好,吃了饭就去给你买。”

“哎呀,妈!你怎么老惯着他?”朋友责怪地对婆婆说。她又转头对小宝说:“不行,不能买。”

小宝不吃妈妈那一套,光着小身子就从被窝里爬出来,装作要哭的样子说:“奶奶,奶奶,我要那样的枪。”

“好,好,给你买。”奶奶忙说。

朋友知道自己这一次又失败了,无奈地摇了摇头。

是否拒绝孩子的某项要求,现实生活中两代人或夫妻双方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时有发生。

还有的父母,在某种情况下会拒绝孩子,而在另一种情况下,比如孩子生病时,却又满足孩子的这种需求。

真正有效的拒绝,就是该拒绝时不妥协,不因孩子的哭闹、要挟而妥协,不因条件的改变而妥协,更不要因为家庭成员意见不一致而放弃原则。

父母绝不能在孩子闹情绪时做的八件事

孩子无故闹情绪家长莫做八件事

家庭生活是我们学习情绪的第一所学校,孩子情绪学习经验深受父母的影响,父母同时也是稳定孩子情绪的最主要来源。根据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高特曼的追踪调查发现,父母扮演情绪教练的孩子,比较有能力处理自己的情绪,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学业表现也比较杰出。提高孩子的情绪能力,已成了现代父母的必修课。

面对孩子闹情绪,以下八种父母常见的反应其实是负面的情绪教育,无助于提高孩子的EQ――

一、以暴制暴。“再闹,就给我试试看!”“不乖就把你赶出门”之类的严惩、恐吓和威胁话语,不但会扼杀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采取自我破坏和被动的攻击行为当成报复。

二、当孩子情绪的奴隶。“不要哭,就带你去吃麦当劳!”“我买玩具给你就是了,别难过了!”用贿赂、哄劝的方式息事宁人,避免孩子体会不好的情绪,反而让孩子学会了“情绪勒索”。

⒛泻⒈鹂蕖!澳凶雍翰灰蓿赂乙坏悖笨奁皇桥橙醯南笳鳎泻⒁灿懈髦中睦硇枨蟆R坏┛薜娜话幔泻⒌那樾鞅泶锞腿菀壮鱿终习/P>

四、为孩子的情绪贴标签。“你这个坏孩子,为什么这么粗暴?”“真是爱哭鬼!惹人厌!”你贴在孩子身上的“负面标签”,会轻而易举地扭曲了孩子的自我概念。

五、流于说教。“你看!我不是早就跟你说过了……”当孩子伤心、难过、生气的时候,情绪已经主导了全部意识,根本不是灌输规则与训诫说教的好时机。

六、回力球效应。“你再闹啊!干脆把我气死好了!”在孩子闹脾气时,无法保持冷静,反而回以愤怒,形成“你来我往”的恶性循环,最后“发脾气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想法也将深刻在孩子的心上。

七、阻断话语。“怎么垂头丧气的?振作一点!”对孩子的情绪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不但阻断了亲子沟通,也让孩子相信情绪是不受欢迎的,进而筑起一道心墙,变成一个对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都显得麻木的人。

八、归咎他人。“跌倒了不痛!都是地板害的!”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为了安抚孩子情绪而归咎外界环境的做法,会让孩子无法对自己负责,失去从错误中反省学习的机会,容易养成遇到挫折“只会怪别人”的恶习。

【支招】对于经常亲子阅读的家庭而言,绘本具有社会化、提供生活体验、娱乐以及纾解情绪等功能。许多研究和相关文献都证明,具有情绪疗愈效用的绘本,不论对大人或小孩,都是最佳的“心灵处方箴”。遭逢情绪问题时,父母或师长可与孩子一起阅读绘本并进行讨论,以引导儿童改变想法,并学会以较成熟、乐观的观点思考,面对问题,进而解决情绪困扰,这就是所谓的“书目疗法”。

本文Hash:5b44361bdef353521ffe3d1040b32001eaddb282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