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选朋友一定“择胜择优”吗?

塑造孩子良好的个性与社会交往能力,在幼儿期“选择朋友”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孩子的世界很简单也很纯粹,他们选择朋友的原因、对待朋友感情的深浅与家长的期待有的时候并不吻合,甚至是完全不同的。这个时候,为人父母,我们会怎么做呢?

家长们为孩子甄别小伙伴都是择胜择优,希望小朋友之间好的行为与习惯能够相互促进,这是家长们共同的期望,然而生活中我们既不能主观判断的孩子的“好坏优劣”,也不能将所有我们眼中的“坏孩子”严格地区分在警戒线以外,不让自己的孩子与他们接触。成长中,可变的因素很多,今天的“坏孩子”不会永远“坏”下去,好孩子也有可能误上“岐途”,所以小伙伴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家长的及时引导更显关键。

木木是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虽然只有三岁,但个子长的很高,小身板壮壮的,像个小小男子汉。木木有些任性,缺乏独立性,在家里一直是老人带着,分离焦虑的现象比较明显,因此还没有上幼儿园。妈妈给他报了思维训练的课程,希望在智力开发的同时,通过小班授课的形式与老师的耐心引导能够让他逐渐适应群体生活,然后再送入幼儿园。

萍萍是个漂亮的小姑娘,还不到三岁,非常的独立、自主,第一天上幼儿园都没有哭,还常常像个大姐姐一样安慰班里的小朋友。

个性完全不同的木木和萍萍在思维学校被排在了一个班级里,他们每周会见一次面,一起上两节思维课。木木不能离开奶奶,所以奶奶便坐在木木身后陪着他上课,原本经过适应期,木木在老师和小朋友的帮助下是可以离开亲人独立上课的,但是第一次尝试就以失败告终了。因为奶奶刚刚离开教室,木木就变得很不安,又哭又闹,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安慰他,还特意安排萍萍和木木一起完成训练目标。

木木在小伙伴的帮助下,刚刚平复了情绪。走廊上的一阵吵闹声,又分散了他的注意,原来木木妈妈和萍萍妈妈吵了起来。

萍萍妈妈在走廊上的监视器里看到木木一直在哭闹,自己的女儿还和他分在一组,认为女儿的学习受到了干扰,而木木妈妈和奶奶还站在教室门口向里张望,便忍不住就上前阻止了,认为木木是这个班级的“落后生”,影响了全班小朋友的学习和训练效果。木木妈妈则认为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没必要太过紧张,萍萍妈妈太过“借题发挥”,于是两人就吵了起来。

很多家长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帮助在某一方面暂时“落后”的孩子,觉得这样不仅影响自己孩子学习的效果,还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殊不知帮助他人对自己而言更是一种进步。不仅对孩子的情绪情感、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从学知识增强能力的角度而言,能够在这种看似“有干扰”的情况下,独立地坚持自己的任务,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两耳不闻窗外事”固然可以一心只读“圣贤书”,但如果能闹市中还可以做到不受干扰静心专注更为可贵。

其实,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能速成的过程,对家长来说耐心和关爱其实很重要,而这种耐心和关爱不仅限于对自己的孩子,对待他们的朋友也同样如此。

这是在网上流传的一个来自越战归来的士兵的故事。

战争结束以后,他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告诉他们:“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可是我有个不情之请。我想带一个朋友同我一起回家。”

“好啊!”他们热情地回应着:“我们很高兴见到你的朋友。”

儿子又继续下去:“可是有件事我想先告诉你们,他在越战里受了重伤,少了一条胳臂和一只脚,他现 走投无路,我想请他回来和我们一起生活。”

母亲听到以后,没有说话。

短暂的沉默之后,儿子在电话里听到父亲这样说:“儿子,我很遗撼,我们可以帮他找个安身之处。但是像他这样的残疾人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负担。我们还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不能让他就这样破坏了。我建议你先回家然后忘了他,他会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的。”

听到父亲这样说,在长久的沉默之后,儿子没有任何言语就挂断了电话。

此后,他的父母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

后来,这对父母接到了来自旧金山警局的电话,告诉他们亲爱的儿子已经坠楼身亡了,是自杀。

他们伤心欲绝地飞往旧金山,在警方带领之下看到儿子的遗体。

这时他们发现,他们的儿子只有一条胳臂和一条腿。

故事的结局实在有些残酷,故事中的父母就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喜爱外表得体、谈吐风趣、优点突出的人很容易,但是要喜欢那些可能造成我们不便和不快的人却太难了。我们总是希望孩子在交友时远离那些不如我们健康、美丽、聪明、优秀的人。

对待孩子朋友的缺点与不足,首先请把这些不足当成是自己孩子的,这样也许我们就能坦然面对了。像帮助自己的孩子一样帮助其他孩子,实施者是小朋友,引导者是父母。这样不仅能让自己的孩子拥有更多的小伙伴,还能够让他们一起健康快乐成长,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好的,良性的,如何与小朋友一道扬长避短,共同进步。

让孩子选择自己的好朋友

对父母过于依恋,过于亲密的孩子,其实是有问题的。

父母总是希望能做孩子的朋友,一旦有那样的亲密关系也会引以为荣,但事实上,这却从反面说明孩子根本就没有朋友,两代人关系再亲密,也无法取代同龄人间的友情,血缘之爱和社会成员间的友情不是一个范畴。

其实,孩子结交朋友的过程,就是在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一个朋友,就是打开一道门,通向更广的世界。老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种“靠”并非只是相互帮忙,而是社会之网上的一个又一个节点,形成一种完整的社会关系,不仅在完成现实的事情上帮助你,还在精神上形成一种支撑。

没有朋友的危害,除了心理上的孤独,压力无法释放外,还会造成他没有足够的经验来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为他将来的社会生活留下隐患。

我上大学时十六七岁,有一次和同学L闹矛盾,几天不说话,其实两人都有心和好,但谁都不愿先开口。我们俩一直是最好的朋友,每天都在一起散步,经常买了一包瓜子、花生,边走边吃边聊,好像有说不完的话。不说话的那几天,心情极其郁闷,和其他人说话也觉得没劲,平时见面也都避开。而一回寝室,必须面对面时,心里很难受。

我们的失和成了寝室的一件大事,大家都来撮合,但越是被人关注,就越是迈不出那一步,谁都不愿先开口。一直僵持了好几天。有一天,大家在寝室里谈论某个问题,谈到兴头上,我们都参与了,突然,在我说完一句话后,她补充了一句,我又接了一句,不知不觉我们就对上话了,本来是很自然的,但不知是谁欢呼了一声:“说话了!说话了!”我不知怎的,鼻子一酸,喉头哽咽,再一抬头,看见她在上铺哭了。那真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现在想来,少女时期那种同学间的友谊的确是非常亲密而纯洁的。关系好的朋友在一起,就有一种愉悦感,任何小事都可以说上半天,而且总会把最深的秘密拿出来分享,而青春的秘密,不外乎友谊和爱情,朋友之间发生的事情,以及对于异性的感受,这些是永远的话题。

但男孩似乎不同,他们并不说很多话,而是通过活动,在一起打球、玩游戏等等,来实现彼此的联系。女生之间成天有那么多话说,在他们看来简直是无聊。男孩子对于内心的探究可能晚一些,也不太爱表达,就像《北国之春》里唱的:“家兄酷似老父亲,一对沉默寡言人,可曾闲来常沽酒,偶尔相对饮几盅?”这就是男人之间的情形。即使是非常开朗的男人,也不太爱和同性深谈内心的东西,但即使不深谈,那种和谐的相处,也令人温暖踏实。

无论男女,假如没有朋友,形单影只,不仅意味着缺乏帮助,而且意味着无法和人分享人生的体验,这会引发很多心理问题,所以,没有朋友的人是危险的。

很多父母以为让孩子吃好、穿好、学习好,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就什么都好了。还能怎样呢,把一切能给的都给你了,还能怎样?但事实上,有一个东西是父母所无法给予的,那就是朋友。

孩子的朋友只能他自己去结交,我们认为优秀的孩子,值得他交往的孩子,他却并不一定喜欢,我们认为不怎么样的孩子,却偏偏黏在一起,分都分不开。其实,我们拿自己年轻时候的恋爱来看,就很好理解了,你为什么喜欢这个人而不是那个人,往往并不是由门当户对来决定的,也不是各种条件的优化组合。朋友的形成也是如此。

朋友,在孩子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有时候,他对朋友在乎的程度可能超过了父母,这和有没有孝心是两 个概念。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朋友就是社会化的标志之一。没有朋友的人是孤独的,也是失败的,张楚那句歌词“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不仅适用于恋爱的季节,也适用于成长的各个时期。

要尊重孩子的偶像,善待孩子的朋友,这是你尊重孩子的表现。要关心孩子在他那个圈子中的人际关系,他已经是一个社会人,他交往的对象不仅是父母和老师,他有自己的圈子,他对同伴的评价非常看重。孩子的偶像,你可以不崇拜,他的朋友,你也可以不喜欢,但都不要去嘲讽,去贬低。厚道一些,善良一些,孩子心里是有数的,你对他的朋友好,就是给他面子,他会心存感激,也会从中学到一种态度,有助于他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本文Hash:44bf3527007a2720fc653fc642f85d09a46ee6d9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