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礼物引发的教育思考

“送什么给小宝宝呢?”我正为外孙女的过年礼物发愁呢,压岁钱自然是要的,但是不是还得来点礼物,我寻思着,不小心自言自语出声了。

“把那个红色的布娃娃送给她吧!”在一边涂鸦的女儿随口回答了我的问题。

“为什么?”我听了非常奇怪,立马反问。

“那个布娃娃我最不喜欢了,小宝宝也不会说话,不知道她要什么礼物。”她义正辞严地摆出论据。原来在她眼里,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可以当作礼物送给别人,自己还可以要求送礼物的人送什么,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我想起来了,每次我们给她买礼物总会问她要点什么,都会尽量买些她喜欢的。那个红色的布娃娃是一个朋友送的,自然不可能征求她的意见。

“晨晨,妈妈给你讲一个故事。”我有点生气,但还是克制了火气。我想通过故事让女儿懂得礼物的意义。我温和而坚定地拿下女儿手中的蜡笔,把她抱起来坐在膝上,看着她的眼睛,开始那个对她来说不容易懂的故事。

“在某一个节日,一对父子把经过认真挑选的一份礼物送给朋友,朋友很高兴地收下,并给他们回礼――一箱水果。父子俩回家后,把回礼的那箱水果打开,是一箱又干又小的苹果。父亲沉默片刻,说这位朋友是在处理一件废品。父亲还说这箱苹果肯定是好久之前别人送给那位朋友的,他甚至都不曾打开来看看里面是什么。因为如果是自己买来自己吃,那会在有需要的时候买,买来会打开、吃掉;如果是他自己买来专门当作回礼回送给我们,那也不可能是这么干巴巴;如果他看过里面的苹果是这个样子,他也会不好意思当作回礼送给我们。所以,现在我们也把这个废品处理掉吧,说着父亲把这箱苹果扔到垃圾箱……”

“晨晨,你觉得这个朋友做得好吗?”故事讲完,我直接问她。

“不好,那个苹果又干又小……”

“呵呵,晨晨,那如果你把那个红色布娃娃送给小宝宝,是不是跟那个朋友很像呢?”

“嗯……”她有点不好意思了,不知道说什么话。

“送给别人一份礼物,是表示一份‘希望他好’的心意,比如,妈妈送礼物给你,是希望你好,希望你喜欢这份礼物,希望你因为有这份礼物而开心,所以妈妈会问你想要什么,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问,有些时候问了人家也不会说。那我们就需要自己动脑筋,想想哪些礼物可以表达心意,可以让他们喜欢,让他们开心……”我温和地解释。

“我知道了,妈妈,送那根羽毛吧。”女儿刚才的不好意思烟消云散了,睁着大眼睛,发现新大陆似的兴奋地说。边说边从我的膝上滑下去,跑到隔壁房间。

跑回来的时候,手上拿着一根羽毛――白色、大约3厘米长、毛根部带着一撮绒毛。“你看,妈妈,这样很舒服的。”她一边说一边拿那根软软的羽毛刷刷自己的脸和手,并满脸舒服地微眯着眼睛。“还有,你看,一吹……很漂亮……”她把羽毛靠近嘴边,轻轻一吹,那细细的绒毛就往一边倒去,然后又悠悠地摇摆起来,女儿仿佛陶醉在那白绒毛的舞蹈里。我知道这是她心爱的宝贝,她一直把它藏在那个精美的首饰盒里。“嗯,很漂亮。”我简短地说。“妈妈,把这个送给小宝宝吧。”女儿演示完羽毛的美妙后说。“好!”我毫不犹豫地答应,说完抱起她,意味深长地亲她的脸。

这根她珍藏了多年的羽毛,碰触到皮肤感觉美妙,在微风中能翩然起舞,曾经给她很多快乐。也许现在她认为这根柔软的羽毛非常适合那个有着柔软的身体、柔嫩的肌肤的小宝宝,也许她认为这能给小宝宝带去舒适和 快乐。好吧,就送它吧!她是带着“为小宝宝好”的心去选择这个礼物的,那这就是最好的礼物了。

感悟:妈妈用一段故事启发了对“礼物”的思考,晨晨用一根羽毛解释了礼物的真谛。礼物是行走在人际间情感桥梁上的天使,传递着人们最美好的心意。过年了,愿我们带上真正的礼物走亲访友。

中国最牛的婚礼车队引发的教育思考

最牛的车队,最牛的...美食很多现在人最求的目标,无形中引发的攀比态势也影响着我们的下一代,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排比,教育孩子不要攀比呢?

攀比、斗富现象在一些幼儿园时常发生,孩子们有时候会比谁穿的衣服好看,有时候会比谁的玩具好玩,有时候会比谁的爸爸更有钱。潜在的“阶层意识”,让他们多少失去了这个年龄应有的童真;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不知苦了多少穷家长――

最近一段时间,玲玲从幼儿园回家之后,总是不开心,问她为什么,玲玲总是摇摇头。

几天前,幼儿园放学,妈妈照例骑着电动车去接玲玲。玲玲坐上车,嘴撅得很高,突然对妈妈说:“妈妈,您能换一辆轿车来接我吗?那样我会很有‘面子’的。我好多同学的爸爸、妈妈都开着车。”

玲玲妈妈沉默了。

笔者日前走访了多家幼儿园,与前去接小朋友放学的家长攀谈,不少家长表示孩子都会在幼儿园里互相攀比,回家后,为满足虚荣心向家长提出各种要求:“我班里有好多家长都买车了,爸爸,您什么时候买一辆呢?”“我班有几个小朋友的爸爸好有钱,家都住高档的楼盘。”“妈妈,我班有同学去过海南了,放假我也想去海南”……

“攀比”“斗富”

在幼儿园普遍存在

一家幼儿园的张老师所带班级的孩子都是四五岁,上班两年来,她经常听到孩子之间攀比的话题:家住哪个小区;多大房;假期去哪里玩;玩具在哪里买的;父母做什么生意的,赚多少钱;父母开什么车来接;妈妈用什么化妆品,都是他们比较的事情。

谈到现在的孩子之间经常互相攀比的情况时,一位前来接孩子放学的家长王女士的脸上写满了忧愁,她给笔者讲述一件辛酸的往事。

由于自己跟丈夫工作比较忙,接儿子磊磊在幼儿园的上学、放学的事情就交给了孩子的爷爷。一天,磊磊跟同班的小朋友比玩具,看谁的最好。放学后,磊磊同学的家长开车来接,而磊磊爷爷却骑着自行车来接。磊磊同学爬上车后,拿出一个跑车模型,对磊磊大喊道:“你看,这都是从国外带回来的,你有吗?”

这个得意的孩子虽被家长呵斥“不要欺负别人”,但他仍洋洋得意,还做起鬼脸。

磊磊当场大哭不止,并死活不上爷爷的自行车。回家后,磊磊闷闷不乐,说什么也不上幼儿园了,为此还生了场病。

笔者在走访中发现,攀比、斗富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个别孩子身上,而是十分普遍,只不过攀比的对象不同罢了。

一名幼儿园的老师说:这种攀比现象在一些幼儿园时常发生,作为一名老师,当她不经意听到孩子们在互相攀比的时候,心里真不是滋味,感觉现在的小孩子已经失去了这个年龄原有的童真。

穷家长们

“打肿脸充胖子”

不知道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苦了多少穷家长。

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不输在“起跑线上”,宋先生把大部分积蓄都花在他女儿朵朵身上。他不仅咬牙把朵朵送进一所每月收费较高的双语幼儿园,还给孩子报了钢琴班、形体班等。

付出总是有回报的,这句话,宋先生半年后得到了印证。上了半个学期的幼儿园,宋先生感觉到孩子的明显进步,说话间有时夹杂英语单词,不用说,双语教育起了作用。

经过半年多的钢琴培训,朵朵也能磕磕绊绊地弹出比较简单的乐曲,“爸爸,今天我在班上给同学弹了首曲子,大家可羡慕我了。”朵朵兴奋地告诉爸爸。

喜悦之余,宋先生也感到很无奈。

为了给女儿交高昂的学费,宋先 生活得很拮据。

最近一个月,宋先生明显感觉到跟女儿谈话的时候,朵朵经常会说到别的小朋友家里情况:谁家有保姆、谁家有汽车、哪个小朋友给灾区捐款1000元、哪个小朋友跟父母出国玩了……

宋先生虽然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也只能很勉强地笑笑,把话题岔过去。

由于朵朵练琴的地方离家比较远,每次去练琴宋先生只能骑电动自行车送朵朵去。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朵朵进步飞快,老师也夸朵朵很有天赋,宋先生夫妻俩很欣慰。

但是朵朵明显感觉到其他小朋友有意疏远她。一天,练琴的一位小朋友悄悄地问朵朵,为什么不让你爸爸开车送你呢?来这里练琴的小朋友都是父母开车来的,父母不开车接送,小朋友看不起的。

朵朵回家后不再要求去练琴了,除非宋先生买辆车,自己才去练琴。

为了孩子,宋先生跟妻子东拼西凑,凑足10万元,买了一辆某品牌省油的车。“平时不开,只是送孩子时才开。”宋先生无奈地说。

笔者在走访中发现,如今穷孩子和富孩子从穿的衣物、玩的玩具到交通工具、居住环境,都有很大差别,孩子从小就开始有了潜在的“阶层意识”。况且孩子从三四岁起彼此就有相当的交流,议论起各自家里的情况口无遮拦。

宋先生是众多穷爸爸的代表之一,他和很多家长都担心: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穷,会不会丧失对未来的自信心?

是谁教会了孩子们“攀比”?

通过近期的走访,发现孩子斗富的内容大至家中住所环境、汽车品牌,小至衣服、玩具,无所不包。然而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比”。那么是谁教会了他们比呢?

家长往往对孩子之间的攀比感到既无奈又不解。一位幼儿园园长指出,其实家长恰恰是孩子攀比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在孩子面前肆无忌惮地说贫比富时,不能分辨是非的孩子很快就学会了,如“妈妈说这样最漂亮”“爸爸说有钱人开奔驰”等。孩子们就学会简单地重复成人的话,模仿成人的语气去评价自我和他人。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巨大,可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是孩子最亲密无间的伙伴。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可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孩子性格的塑造和品质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这位园长建议,作为教育孩子的父母,必须小心检视自己的行为。“如果父母在家中经常有类似和同事、朋友攀比的倾向,那么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也会在无形中养成这种攀比心理。”

此外,目前有些幼儿园老师的师德存在问题,作风不端正,对一些家境比较好的孩子特别关注,对他们百般照顾,而对一些家境不好的孩子比较冷淡,不理不睬。作为老师,同样要注意言行,不能做一些不恰当的比较,促进孩子的攀比心理。

另外,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是,在一些学费比较贵、门槛比较高的幼儿园中,这种现象的发生几率要远远大于一些普通幼儿园,家庭经济收入上的差距成了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

本文Hash:e6ac1c23f52d7bdf3aa88203a8cf83e7470df2e1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