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的完美过渡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教育内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而小学教育为分科教育,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一定数量的知识和技能,获得相应的经验,两者在教育任务、学习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实践中,我们竭力引导教师改进教育方式,帮助幼儿做好幼儿园与小学这两个学习阶段的衔接。

先来三项准备

幼儿进入大班后,就可以为其入学做准备了。

自己的事情都能做

在入小学前,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简单的劳动技能,能使他们可以从容地面对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如,让幼儿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生活用品,学会使用铅笔刀、橡皮和其他工具等。

学会好的学习习惯

幼儿园的学习和小学的学习活动有着很大的不同,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能让幼儿入学后轻松快乐地学习,如,能注意倾听别人讲话,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愿意分享和合作

在幼儿园里,老师给幼儿一种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师幼关系是母子式的亲情关系,而小学以学习为主,体现的是明显的教与学的师生关系,因此,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孩子自己处理事情的机会,培养孩子学会忍耐,懂得分享、知道合作。

再有四新教育

幼儿园和小学存在的断层问题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让幼儿能顺利地过渡到小学生活呢?

德国的哈克教授认为,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存在着下列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人际关系的断层、学习方式的断层、行为规范的断层、社会结构的断层、期望水平的断层和学习环境的断层。

在这种变化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新人”“新物”“新时间”“新环境”的四新教育内容。

新人

幼儿入学后,必须离开他的“第二个母亲”――幼儿园教师和“第一伙伴”――幼儿园的小朋友。同时,他也将面临新的要求、新的老师和新的同学。这会使大部分幼儿感到压力和负担。

因此,幼儿入学前,幼儿园会开展如“小学里的新老师”“我认识了几个新朋友”等活动,拓展幼儿交往的范围。

新物

小学有正规的学科科目和严谨的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发现式学习方式有较大区别,因此,要给幼儿一段时间去认识并适应即将发生的改变。如通过认识“小学课程表”“我的小书包”等活动,让幼儿理解并感知小学与幼儿园即将发生的变化。

新时间

大班幼儿对时间已有了一定的概念,但还不会明确把握时间。入学后,各时间段的任务会十分明确,有的幼儿会在入学初期显得手足无措,上课铃声响了还在玩、上课才五分钟就想去厕所。因此,在幼小衔接教育时,我们要让幼儿正确合理地运用各段时间,如开展“一分钟能做什么”“我和时间来比赛”“小学课间十分钟”等活动。

新环境

幼儿园的环境是自由的、活泼的、五彩斑斓的,小学的环境是整洁、整齐,有作业、受老师支配的学习环境,为避免幼儿出现不适应的状态,幼儿园会带领幼儿参观小学,让幼儿对小学学校的环境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也让他们心里有一个思想准备。

五步轻松入学

孩子适应新环境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孩子刚入园的时候家长们就应该体会到。所以,不要急,让我们慢慢来。

轻松的氛围

虽然入小学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是也没有必要让幼儿感觉那是一件什么不得了的事情。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营造轻松的氛围,不要给幼 施加太多的压力,但也不能再包办孩子自己的事情,更多地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玩具大变样

虽然就要上学了,但是玩具还是不可少的。不过玩具也可以来个大变样,可以挑选一些更适合小学生的玩具。还可以模仿小学的样子,有自己的课桌椅。

别落下了时间

上幼儿园时,睡个懒觉也许没什么关系,可是上了学,再睡个懒觉就会落下一节课。严格地要求幼儿执行正规的作息时间,对他入学后是有帮助的。包括活动时的时间也是一样的,几分钟活动,什么时候上厕所,用多少时间把这件事情做完,等等。使幼儿在幼儿园中养成不拖拉的习惯后,就能很快适应小学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

体验小学生活

小学到底是什么样,亲眼看看才知道。教室、上课、做操、升旗、课间活动等,都能满足幼儿对学校生活的求知欲望,让幼儿真切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听听小学老师介绍少先队、值日生等活动,参加一年级的娱乐、智力竞赛活动,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

不要制造负担

家长对孩子上学后的期望是非常高的,但也对孩子是否能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充满困惑,家长的这种焦虑和压力往往会转加到孩子身上。不要只是要求孩子写拼音、做算术、学英语、练汉字,将学习成为一种枯燥无味的事情,成为孩子的一种负担。

三个方面加强幼升小的过渡与衔接

  所以现在儿子幼儿园里有一些孩子已经开始停课,不是为了休息而是“转战”到了各种各样的学前班:为了让孩子提前知道上学的概念,为了让孩子有上学的时间观,有了让孩子对课堂有一个适应期等等。

  然而幼小的过渡与衔接并不仅仅体现在知识和习惯上。最重要的是要根据孩子的特性和心智发展特点,帮助他找到最适合他的学习方法,提升他的综合能力,才可以提前为孩子打下一些应该有的基础,才可以让孩子自然顺利的过渡与衔接。

  对于孩子来讲,首先要有生活独立自理的能力。

  独立自理是孩子进入小学之前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本身就意味着自我人生的第一道分水岭。在幼儿园里孩子可以对父母有依赖心,对老师有依赖感;父母、老师也会根据孩子的心智特点对孩子呵护有加。进入小学之后,学校的教育模式与幼儿园相比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几乎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孩子自己来完成。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很多幼儿园里是教室和洗手间在一起的,老师会统一组织孩子如厕;甚至没有太多上课与下课的区别,总是会有老师和孩子在一起;但是进入小学之后就会以铃声为主,铃声响起上课、下课;下课的时间是属于孩子自己的,没有老师提醒要去如厕。那么孩子是否具备时间观,是否知道下课时间去解决一下私人问题就尤为重要。有些孩子会在上课的时候才想起自己要去厕所……

  另外具备独立自理能力的孩子,可以自己收拾文具、整理书包、知道上学放学要做什么、怎样统筹安排自己的时间;而不具备自理能力的孩子就会丢东拉西,让自己的生活学习一团糟。(强调一点的是,很多家长会以为孩子丢东拉西是个小毛病,总是不以为然。)

  其次要有自我学习的能力。

  自我学习的能力说起来可能有些宽泛。详细到学习上的点滴就是:孩子能否抓住课堂上的重点知识、能否独立完成作业、能否具备复习与预习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具体的自我学习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家长提前和孩子沟通、引导、示范;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足够耐心和坚持到底的恒心。

  具备自我学习能力的孩子,能够快速的将自己的状态调整到最适合的状态,玩的时候尽情释放,学的时候专心致志。具备自我学习能力的孩子,就是大家经常说的那种“别人家的孩子”。而如何将别人家孩子的状态,转变成自己家孩子的状态,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的努力。

  所以说孩子的小学阶段,更是家庭教育最为重要、关键的阶段。错误的认识是:孩子的学习是应该交给学校、交给老师来完成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但师者无法万能。尤其是现行的教育,一个老师对班里的几十个孩子,即便是有心,也常常会无力进行个性化教学;做到对每个孩子不同的因材施教。

  再直白的来讲,学校教育是为了完成学习内容而进行的基础义务教育,至于寻找到最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以及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家长不帮助孩子,还要奢望谁来帮助自己的孩子呢?这时具备自我学习能力的孩子,就能够在家长帮助和自我努力下,很快把学习变成轻松、快乐的一件事情。

  第三要有各项学科的基本知识或常识。

  虽然现在对于要不要提前学习一些学科知识,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见解。但是孩子毕竟是自己的孩子,能够为孩子负责任的,只有自己。所以我个人以为,想要孩子上学的时候快速适应,那么各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常识,还是要孩子提前懂得一些为好。

  小学里的主要两门学科是语文和数学,还有一些学校也会从一年级开始进行英语的教学。现在儿子幼儿园已经用了大班的一年时间陆陆续续的学习了拼音,所以我只是在每天放学接他的时候或者上学的路上,和他一起嘀嘀咕咕的做一些拼读练习。儿子对这种练习很感兴趣,抑扬顿挫有兴致盎然的和我一起拼来拼去。至于汉字,我们没有系统的学习,但是平日里通过阅读以及马路上的即兴识读,儿子也具备了几百个汉字的基础。数学方面,我用手脑算的方法教给了他两位数的加减,重点在于他对于阿拉伯数字的认知以及写的能力。其他的功课,比如美术、科学、音乐、体育、思想品德等等,最少他要提前知道这门功课讲什么主题吧。

  其实,我并不是说孩子的学科知识提前掌握有多么的重要,而是说当孩子有了基本知识之后,在开学之初重点可以放在时间的适应与统筹安排上。有条不紊的进入小学生活,对于孩子来讲非常重要。而在训练他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提前帮助他养成一些习惯,比如做完习题要检查、比如整理学具等等。

  错误的做法是急功近利的将学科知识一股脑的全盘灌输给孩子,这样做完全没有必要。既不利于孩子对于知识的循序渐进、融会贯通,也不利于孩子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更容易让孩子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

  对于进入小学的小豆包们来讲,进入新的环境,认识新的朋友,学习新的知识,都是充满了新鲜感,同样也充满了挑战。作为家长,积极的鼓励他们,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加油,为他们的每一分变化喝彩!但是千万不要把自己的焦虑与发愁带给他们,这样就会带给他们忐忑不安的情绪。

  正如最近的一个邻居家孩子,总是紧张兮兮的追问儿子:“你去哪里上小学,你妈妈告诉你了吗?”语气中充满了紧张与不安。我想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讲,去哪里上学并不是他们要操心的事情,而这样的结果,一定是父母无形中把自己的压力带给了孩子!何必?何苦?

本文Hash:6befb5448c21a06b8c5e2f951dd57be38592db22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