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宅”的孩子交还给自然

提问:殷老师,您好!听过您的讲座,您说到孩子在幼年需要多接触大自然,不能因为客观原因总是被“圈养”在家中。可是我的女儿快五岁了,她就喜欢抱着布娃娃窝在家里看电视,打游戏,不喜欢到外面去玩。马上五一假期了,我不想和清明假期一样让她整天呆在家里,请殷老师帮忙分析并指点。

回答:文明的社会使我们距离自然之母越来越遥远,不少家庭中父母首先喜欢沉溺于网络和电视等电子媒体的感官刺激,孩子耳濡目染也不知不觉习惯于这样的生活方式,再加上大多数家庭由老人带孩子,老人因为体力和精力不济以及对于孩子安全的考虑,常常会把孩子约束在自己所能控制的范围。

如何把“宅”的孩子交还给自然?首先父母要知道孩子的本性是和自然相通的,他们属于自然的一分子,在内心深处对自然有着一份渴望和向往,现在的“宅”只是本真的自然之心被蒙蔽了。因此父母要对孩子热爱自然拥有信心,而不要过分紧张,只要原有的束缚得到解除,孩子就会和大自然亲近。

其次,父母和老人要多创造机会带孩子拥抱大自然,特别是平日由老人监护的孩子,到了节假日,忙碌的父母可能希望能多睡会儿觉而忽略了孩子的需要和感受。这个时候父母要主动走出家门,一家人走进大自然,时间宽裕的家庭可以跑远一点,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新鲜感,如有亲戚在农村的,可以主动出去走走,这样既可以走亲戚融洽亲情又可以让孩子换换环境;时间不是很充足的家庭可以在小区内或附近走一走,刚开始的时候时间选择最好不要和孩子喜欢的动画片等发生冲突,这样孩子对走出去的抵触就会少些。

再次,在孩子走出家门的时候,父母最好能够带一些小小的任务,如到池塘边找找小蝌蚪,到野地或者河畔找找菜场里卖的野菜,做一个小花环等等。有了明确的任务和课题,对于野外疯玩能力缺乏的孩子就会有了主题,感觉无聊的情况就会少些,孩子的兴趣也会慢慢彰显。

如果能有几个小朋友共同出门,那效果将会更好,在野外孩子们会相互追逐,玩的过程中会相互启发,两个孩子的乐趣可不是1+1=2的关系,孩子所体会到的乐趣可能会倍增。

需要提醒那些对孩子卫生特别看重的父母,在孩子走进自然后,不要希望孩子能和成人一样走马观花地逛逛,孩子总是喜欢这里摸摸那里碰碰,或者喜欢找一根小棍子等这些和成人的感觉不同的事情来做。这个时候父母不要过分强调卫生,这个不让摸那个不让碰,这样会破坏孩子的兴致。父母可以在孩子出门时给他们准备偏灰色调的衣服,这样不容易显脏,即使玩脏了也不要去批评指责孩子,而是多鼓励孩子去疯玩。

和自然为伍是孩子的本性,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永远不能让孩子把对蚂蚁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图片和文字的层面上。

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别人打?

台湾有个弘化怀幼院,在开办不到三年就成为很红火的学校。

原本这学校是专门收容父母坐牢或离婚,没人照管的孩子,后来因为有许多父母将在家中“被宠坏”的孩子,给送到这个学校来“体验生活”后,孩子有了些改变,因此一传十十传百,就成为“管不动”孩子父母的“救命绳”。

在孩子被送来做“生活体验”之前,弘化怀幼院的院长都会与父母商量,相互约定好一个“管训”时间-

在改变了孩子“被宠坏”了习性后,院里才肯“放人”。

孩子在入住期间,必须遵守院内规定-

不准带私人用品(如手机、电玩、漫画)、不准与父母联络。

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后就诵经、打坐、洒扫庭院住房、上课读书、每餐饭菜要吃干净、自己洗碗洗衣、铺床垫折被.。

晚上九点上床,假日五岁以上的孩子,都得绕着院旁的山路和田埂走上六公里。

住的地方没有空调、电视、床铺(睡地板)、在大树下用餐…总之,就跟住在贫民窟没两样。

有一位夫妻都在大企业任高职,拥有两个虽成绩优秀,但却除了读书外,啥事都要假手他人,言行乖张,甚至将父母当做佣人般使唤的孩子的朋友,曾利用暑假期间让这学校来“代管”孩子。

孩子回家后果真变“乖”了,但成效没维持到一个月,就被依然“不忍心那么狠对待孩子”的父亲给破功了。做妈妈的决定今年寒假时,再把孩子送进这学校接受“再教育”。

然而这种“再教育”真的能收效吗?

如果父母不能同时“受教”还自坏规矩的话,可能花再多的钱去请人“严管”孩子,最多也只会培养出一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回锅老油条”吧。

据说这些年,在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纷纷出现专以中小学“差生”为招生对象的民办教育机构。

这些学校强调“训练×个月,改变孩子一生”,专门治“家里小皇帝”,所秉持的理念是“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所以常喊着“拿鞭来,给我打!”、拳头与戒尺随时握在老师的手上。

这些学校的收费都不便宜,从近万元到数万元不等,但还是有许多家长们趋之若鹜的将孩子送进来。

花钱请旁人来打自己的孩子?!

这些爸妈是不是疯了?!

孩子受得了这种“冰火二重天”式的管教吗?

果然,爆发了有孩子因为不堪教官的残酷体罚,用服下了四片高锰酸钾外用药片再跳楼。

在这个新闻被闹得沸沸扬扬时,有家电视台邀请了这孩子与他母亲一起来座谈,那躲在布幕后的孩子,任由教育、心理专家与主持人怎样的劝说,都不肯走出布幕与母亲见面,并且用充满怨恨的口吻对母亲嘶喊道:

“我永远永远都不会原谅你!是你把我宠坏了,却不肯负责再把我教好,而一把推给别人去打去骂,我一辈子都不会原谅你这个不负责任的母亲!”

台湾有一位企业家,曾依询古人“易子而教”之说,将自己幼小的孩子,交托给一位好友代教养,直至孩子成年后方才让其返回家中执掌家业。

这位孩子果然不负生、养父之望,将企业管理得良好,但个性却冷酷古怪。

我们再看看中国古代的一些君王,从小也多半是在“易子而教”的环境中长大,即便施教于他们的老师,都是经千挑万选而得的良师,却还是教养出了不少杀父、杀兄害弟的“不孝子”。

可见“易子而教”虽然有较不易涉入情感,而较能理智客观去施教的优点,但究竟不是理想和长久之计。

因为在“教”的过程中,如果欠缺了亲子关系中,那份说不清的奇妙之爱去做润滑剂,教养 出来的孩子就会成为一个没有情感温度的机器人。

而且孩子终要回到父母身旁,父母若仍不改“坏榜样”,孩子还是会故态复萌的不把父母放在眼里。

在台湾一所教学医院,担任心理医师三十余年的朋友,曾语重心长的对我说:

“没有有问题的孩子,只有有问题的大人”

的确,如果不让家长大人也接受“再管训”,孩子的问题永远都会存在-

因为孩子也会长大,然后变成一个“有问题”的父母。

所谓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只有父母“做好”,孩子才会有终身学习的好榜样。

本文Hash:ca56f1a047235559420733338eb4268cfce97f31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