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命令的语气和孩子说话

父母要记住你是在和孩子说话,而不是在对孩子说话,说话是双向的活动。从你嘴里说出来的,不要除了命令就是责备,不容孩子辩驳,要实现和孩子的真诚互动。

“桐桐,你怎么搞的,玩具乱扔,赶紧把你的玩具收起来,一会儿妈妈的朋友来玩儿。”妻子对桐桐说。但是,桐桐看了妻子一眼,没有说话,低下头继续摆弄自己的积木。

“你的耳朵不好用吗?我不是说让你把玩具收好吗?”妻子看见桐桐没反应,直接从厨房冲出来,对着桐桐喊道。桐桐还是不说话,也不动手。

没办法,妻子只好一边抱怨,一边自己收拾。

是因为桐桐懒,所以不收拾吗?不是的。因为有一次:

“桐桐,爸爸今天很累,你去帮爸爸把拖鞋拿过来,好吗?”我说这话的时候,桐桐正在看她很喜欢的动画片。

没想到,桐桐不仅乐滋滋地去给我拿拖鞋,还把我的皮鞋放到鞋柜里。

“爸爸,你很累,我帮你按摩一下吧!”说着,桐桐就抡起自己的小拳头,在我的肩膀上“砸”了起来。我有些纳闷,她妈妈让她做事的时候,为什么会那么难,而我让她帮我做事,她不但乐意,还有额外的“按摩”?

我问桐桐为什么不听妈妈的话听我的话?

桐桐说:“妈妈对我,就像领导指挥小兵似的,爸爸不同,爸爸每次都会加上‘好吗’两个字。我可很爱听这两个字呢!”

我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原来,孩子不愿意按你说的去做,是“命令”在“捣鬼”。

我曾收到了这样一封邮件,也是关于怎么要求孩子为自己做事的:

成老师:你好!

我知道你是教育专家,还知道你有一位优秀的女儿。我家孩子要是有你家孩子一半听话,那我就谢天谢地了。所以,我有些问题要请教你。

我的儿子皮皮很不听话,这几天还学会顶嘴了。我和丈夫打扫卫生,很辛苦。垃圾装好了,就在门口放着,我让他去给我扔到楼下,他却连理都不理,真是让人伤心。

后来我联系上这位妈妈,我问她:“你是怎么对孩子说的啊?最后是用的‘问号’,还是‘叹号’啊?”

“我想知道,有什么区别吗?”

“当然有区别,用‘好吗’和‘必须’是有很大区别的。‘好吗’是询问,‘必须’是命令,两种说话方式代表的直接就是地位的平不平等。”

“在工作中,同样一个任务,你是希望领导直接指挥你,还是希望他和颜悦色地告诉你?你想想,是不是区别很大?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同样的道理。”

“经你一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怪不得儿子不理我,我当时的语气是不太好。谢谢你,成老师,我知道该怎么和皮皮沟通了。”

不到一周,这位妈妈又联系我,告诉我她的儿子听话多了,家里的气氛也和谐了很多。

很多时候,家长总是埋怨孩子不听话,却没有深究孩子为什么不听话?是因为他们懒惰、自私?我不能否认,确实是有一些孩子存在这样的心理。

但是,出现这种问题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家长没有好好和孩子说话。你说的话,孩子不爱听,他自然就不听你的话了。

而更糟的是,你不好好对孩子说话,还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情商和修养也会受到消极影响。如果你不希望孩子将来成为没有修养的人,那么你就要从生活中做起,注意和孩子说话的态度,转变你的姿态。

――“你给我记住了,以后不许再这样和我说话了!”

――“你马上告诉我,你在学校里怎么惹老师生气了?”

你在生活中是不是会以这样的语气对孩子说话呢?你也许会说:“孩子太不懂事,不用这样的语气,他根本就不往心里 去。”

但是,你也会承认,有时候,这样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孩子不是低头不语,就是和你顶嘴,你想了解事情的原委、想让孩子听进你的话的目的根本就达不到。

有一次家里有朋友来,妻子要招待客人,可是桐桐却缠着妻子给她讲故事。“妈妈,我要听故事,现在就想听……”妻子很为难,于是对桐桐说“待会再给你讲”,桐桐却不依不饶。

妻子对桐桐说:“你不该在客人面前这么不懂事,赶紧去自己房间玩儿!”桐桐却不把妻子的话当回事。情急之下,妻子换了种口气,对桐桐说:“桐桐,现在妈妈不方便,等晚上吧,好吗?”

看着微笑的妈妈,桐桐自己回房间去玩了。

父母要记住你是在和孩子说话,而不是在对孩子说话,说话是双向的活动。从你嘴里说出来的,不要除了命令就是责备,不容孩子辩驳,要实现和孩子的真诚互动。

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你不命令孩子,退一步,温和地对孩子说出你的期许,坦诚地将自己对孩子的担忧、期望告诉孩子,孩子也会乐意理解你。

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讲话

家庭教育专家卢勤女士认为,“成人世界”与“孩子世界”沟通的钥匙,不仅仅掌握在孩子手中,而是父母和孩子每个人手中都有一把,最重要的是父母手中的钥匙。父母要想和孩子沟通,需要学会一件事――经常从孩子的观点上来思考,从孩子的角度来观察、决定事情,这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她说:“与其用命令的方式对孩子指东指西,不如蹲下来好好和孩子说话。

父母能在家庭中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空气,这是孩子的幸运。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会觉得父母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

很多人都知道连通器的原理,只有两头高度差不多,水才有可能在中间的管道里来回流动,如果一头高,一头低,水就只能往一个方向流了。孩子与父母的交流也是一样的。拒绝命令的方式,平等地和孩子说话,父母与孩子才有可能平等地交流。

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经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无数事实也表明,父母以居高临下的命令姿态来跟孩子说话,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只有父母转变姿态,像对待朋友那样去跟孩子说话,才有可能让孩子感受到平等。

罗美娟就是个聪明的妈妈,她对这一点就深有体会。

有一天,女儿莉莉回家晚了,罗美娟帮女儿拿下肩上的书包,陪女儿吃饭,告诉女儿这是特意为她准备的。罗美娟告诉女儿,她已在窗口看了很多次,盼着莉莉回来。莉莉说,她陪同学买东西去了,所以回来晚了,并向妈妈道歉。

罗美娟说:“孩子,妈妈知道你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好孩子,相信你不会惹麻烦,但妈妈牵挂你,担心遇到交通方面的问题或别的什么事情。以后,最好先打电话回来说一下。”

莉莉高兴地亲了一下罗美娟:“妈妈,你真好!”

罗美娟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待孩子的过失,使孩子能感受到父母对她人格的尊重,感受到她与父母在地位上的平等。在我们周围,有许多父母喜欢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孩子的行为,喜欢用命令的方式和孩子讲话,这是不科学的。

孩子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他们都希望父母能够给予他们尊重和平等。父母只有和子女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孩子才有可能感受到平等。

平等地和孩子说话,是增强孩子独立意识的有效方式。

有的父母在家里总爱摆摆为人父母的架子,对孩子呼来唤去,常用命令的语气对孩子说:“把我的眼镜拿来!”“不要动那本书!”“今天晚上不准出去玩!”当时倒是够威风、够痛快的,可是这些父母逐渐地地会发现,孩子们慢慢地不吃这一套了,而是常将父母的一道又一道的命令当耳旁风。

经常用命令的口气对孩子说话的父母,应该了解:命令并不是一种好的教育孩子的方式。

1)命令并不比积极的暗示对孩子更有效

著名孩子教育家陈鹤琴在其名著《家庭教育》一书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一天,陈鹤琴的儿子拿了一块破烂的棉絮裹着身体当毡毯玩。陈先生看见后,就考虑是立刻把破棉絮夺去呢,还是让他在玩弄中得着一种经验;或者命令他将棉絮丢掉,而以其它东西替代。思考了一下,陈鹤琴觉得还是用积极的暗示去指导为好,就对孩子说:“这是很脏的、有气味的,我想你一定不要的,你要一块干净的,去向妈妈拿一块干净的吧。”孩子听了,果然很高兴地跑去找妈妈了。

陈鹤琴事后总结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 较的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更不喜欢听恶言。大多数做父母的看见小孩子玩肮脏的东西,就不期然而然的去把他夺过来,而且还要骂他,甚至于还要打他。其结果,小孩子改过的少,而怨恨父母的多;即使不怨恨父母,至少也一定不喜欢父母了!”

可见粗暴命令的方式,还易于形成父母与子女间的对立。

2)命令让父母的教育行动不能留下回旋余地

例如:父母命令孩子去睡觉,偏偏很多孩子是置若周闻,只管自己玩自己的,而父母一时也拿这些小淘气没办法。这样次数多了,孩子就觉得不听父母的命令也没什么,那下次也就更不会听了。如果父母明白孩子的心理,这样对孩子说:“呀,这东西真好玩呀!可惜时间不早了,乖孩子应去睡觉了。要不你再玩5分钟,就去睡觉,好吗?”这样既夸孩子乖,又是用征询的口气同他说话,孩子感到受到了尊重,也许到不了5分钟就乖乖地睡觉去了。而且这样为父母留下了余地,即使孩子暂时不听话,也不至于激得父母为了白己的威严而去与孩子大动肝火。但父母一旦向孩子发出了命令,那是一定得让孩子服从的,不然不利于以后的教育。

3)对孩子使用命令不利于孩子人格的发展

父母老对孩子用命令的方式支配来支配去,孩子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时间长了,就会形成退缩的性格,依赖性强,缺乏主动性;也有可能走上另一个极端,孩子经常与父母顶牛,逆反心理增强,走入社会后也会具有反社会性。

所以,父母对孩子一定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千万不要用命令的方式。

在具体的家教实践中,父母首先要对孩子的心理进行一番“研究”,然后想想自己在孩子这样的年龄,遇到同样的事时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这样就可心发自内心地理解孩子,从而从更高的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会得到改善。

本文Hash:3450cc9f64caf55f41caed3e34a2447ad3a40bfa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