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别把孩子“看”太紧

暑假,是让孩子在家多做点习题,还是让孩子多参加几个辅导班?其实这些都不如让孩子在草地上奔跑打滚,学做几个侧手翻来得有用。爸爸妈妈们,如果希望孩子未来发展得更好,那就让孩子在假期里多运动吧!而且还得注意――别让孩子有输赢的压力。

“你看那个小朋友也会做这件事,你也试试吧,肯定能行!”“你今天做游戏怎么又输了?一定要想办法赢啊!”“什么,你担心完不成这个任务?不会的!”……当你看到自己的孩子畏缩不前,是不是很希望他能够有股子冲劲?当你看到别人的孩子能够做到某件事,而你的孩子还没学会时,你是不是心急如焚?其实,当孩子畏缩不前的时候,很可能不是他天生胆小,而是他缺少对自己身体的控制能力,而导致信心不足,尤其小年龄的孩子更是如此。让孩子参加更充分的运动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大多数父母都已经了解了运动的重要性,但是很多父母可能并不知道,非竞争性的运动才是孩子成长的必需品,而且是孩子信心成长的必要过程。

运动能力强的孩子更自信

我看到过很多到我们这里来活动的小朋友,10个里面有9个不会做前滚翻,并非因为这些孩子学不会或者是能力发展落后于别的孩子,究其原因,几乎都是因为身体无法很好地控制平衡而感到胆怯。

每当我们看电影的时候,从父母到孩子都会羡慕很多电影里的小男孩,一会儿吊在树枝上,一会儿从双层床上一跃而下,一会儿又像猫一样敏捷地蹿下楼梯。这正是儿童正常状态下所能够发展的运动能力。6到12岁,孩子在这个阶段,正在逐渐建立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心。而儿童自信心的最初形成,是来自于对自己肢体的控制能力。你常常可以看到孩子在草地上或者操场上一圈一圈地疯跑或者疯跳,而且看上去乐趣无穷的样子,这正是他们感受自己的力量和能力的一种方式。

很多父母都从各种早教资料中了解到前庭感觉和本体感很重要。前庭是人体平衡系统的主要末梢感受器官,负责对重力的感受、判断身体与环境的关系、控制身体的平衡、方向感、距离感的正确掌握。而本体感,最简单的解释就是闭上眼就能够知道自己的四肢在什么方位。运动是发展这两项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儿童在对自己的身体的控制自如中发展自己的能力。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运动能力强的孩子相对来说对自己的信心更充足一些,而且也更愿意尝试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因为他们有信心能够控制自己的肢体。小小运动馆曾经和加拿大、英国、美国的几所大学联合做了研究,探讨运动是否能够提高儿童认知能力,发现答案是肯定的。很多父母关注孩子的认知能力,但是运动能力提高了,成绩也会相对提高。

没必要给孩子灌输赢的概念

在中国,我接触过很多家长,觉得他们很在意孩子的“赢”,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比小伙伴做得好,在跑步的时候要比小伙伴跑得快,如果看到同年龄的小朋友会做什么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推动自己的小孩也去做,哪怕小孩怕得要哭。而如果小朋友们在做同一件事,家长又很在意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做得好。我认为,有竞争意识当然很重要,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赢”其实并不重要,家长强调“赢”很可能会增加孩子的挫折感。

回忆一下小学时的体育课吧,老师让两名队长挑选自己的队员玩踢球比赛。你是擅长运动总是被第一个选中的吗?还是会担心自己的名字最后一个被叫到?这种镜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被无数次地播放。即便你总是赢的那一个,那么是不是伴 着你的还有很害怕输呢?好吧,那你们还觉得自己孩子很早就必须参与竞争吗?其实越是低龄的孩子越是不应该给他灌输赢的概念,尤其是在运动的时候,在带孩子运动的时候,别在意赢或者输,这是我想要给家长们的建议。只有非竞争性的、循序渐进的运动能够帮助孩子塑造健康的自我形象。如果你带着孩子运动,或者让孩子和小伙伴一起运动,那么就别管谁更好吧。

在这样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你的孩子会获得更多的成功。我们曾经在世界各地对孩子们做过调查,了解他们眼里的成功是什么?大多数孩子提到学会完成某项工作或者活动。对孩子而言,学会骑自行车或者完成一幅图画远比骑车骑得最快和画画得到第一名更重要。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树立信心。进而,非竞争性的环境有助于孩子长期地坚持所从事的活动,因为他们发现这样的活动提供回报并且充满乐趣。每当他们完成一项活动时,都能够体会到成功的滋味。

让孩子快乐成长

我的孩子在5岁时去上早教课,老师会在课上让大家抢答,其实这是把孩子对知识和能力的兴趣转移到竞争上了,而不是让孩子享受学习或者玩这个过程,这就大大降低了学习的乐趣。其实竞争根本不需要教,因为生活的本质就是竞争性的,在活动中争取到自己喜欢的角色,在儿童棒球队中竞争到一个席位,孩子有足够的机会去体会竞争。家长们在可以带给孩子快乐的运动中,完全没有必要给孩子灌输“赢”的概念。因为再快乐的事情,如果是在竞争的环境下进行,不仅大大削减了这件事情的快乐,而且也无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越是小年龄的孩子越是如此。让孩子循序渐进地做自己喜欢的运动,而不是过于强调达到某个运动的目标,更能避免孩子被一项过度困难的任务所压垮,帮助他们每次都能够体验到成就感。

父母别把孩子“看”太紧

很多人觉得中国孩子不如欧美孩子,觉得中国的孩子花了太多的时间在课外的学习上,其实根据我的观察,中国孩子和欧美孩子之间的主要差别不是智力或者是能力,而是自信和身体素质上的差异。欧美的孩子在课外学得也不比中国孩子少,我们曾经做过调查,美国妈妈给孩子选择课外学习的内容,也要达到平均每个孩子有2到4种不同内容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中比较少那些绝对的知识传授,大多数时候学的是乐器和运动项目。足够的运动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有足够的自信和冒险精神。

我曾经访问过18个国家的小小运动馆,包括中国上海的第一家小小运动馆,我发现不仅孩子们是一样的,父母也一样。在日本、在美国,我常常观察父母,发现不管在哪里都有一些妈妈对孩子管得非常多,看得很紧,多到孩子看窗外,父母都要问“你在看什么”。其实在孩子的生活中,最重要的是父母,有些孩子在外面能够很容易地和同伴开展游戏,很自信,因为运动是让孩子交朋友的一个很好的办法。注意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运动常常让孩子能够很快地打成一片。

每个孩子的发展情况不同,实际上把孩子送到师生比很高的学前培训班还不如自己抽有限的时间来给孩子进行“培训”。

小编总结:对于儿童来说,不是某个阶段一定要达到某个目标,而是不断提高就可以了,不管是运动能力还是数学能力、智力能力或者是社交水平。而运动是提高这些能力的最好的普及活动.

父母别让孩子太“听话”

常常听到妈妈对孩子嚷:“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可是,太听话的孩子你会满意吗?虽然你一直想把孩子培养成创造型的孩子,可是当孩子真的有创造性时,你又开始担心,因为创造型孩子往往不太听话。

据美国旺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学主任托伦斯研究,创造力高的儿童多数具有三个让人讨厌的特点:

1、顽皮、淘气、荒唐和放荡不羁;

2、所作所为时逾常规;

3、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态度。

我们中国的老传统是喜欢老实的孩子。家长总希望孩子规规矩矩,百依百顺,孩子稍一调皮就不能容忍,往往是管得过死,限制过多,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扼杀了。其实调皮、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出大格,不要限制太多。什么都看着大人的眼色行事,唯唯诺诺,将来注定是个没出息的孩子。

第一,我们要求孩子行为上要基本听话,整天打架、骂人、不听话不行,但思维上可以不太听话,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第二,孩子小时,以听话为主,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大了应给一点“不听话度”,甚至行为上也可以有自己的做法。

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了一本书《领袖们》,他说,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每个人要样样都好,样样搞统一,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称的“离经叛道”,这样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我认为我们家长要真心热爱创造型孩子,就不要对孩子求全责备,不要用传统的观点把孩子训成“小老头”。

美国科学家福克曼说:“固执与执著两者之间的区别非常微妙,如果你的想法成功了,每个人都说你非常执著、坚持不懈;如果你没有成功,人们就说你固执、顽固不化。”西方人认为应该允许孩子“固执”,因为那里面可能有执著,应该允许孩子“不听话”,因为那里面可能有创造。

国外有一个孩子,家长让他画太阳,他画了一个蓝太阳。家长问他:“你怎么把太阳画成蓝色的?”孩子说:“我画的是海里的太阳。”家长说:“好极了,你太有想象力了。”

有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到国外看到一个幼儿用蓝色笔画了一个“大苹果”,老师走过来说:“嗯,画得好!”而且爱抚地摸了摸孩子的头,孩子高兴极了。这时中国专家问教师:“他用蓝色画苹果,你怎么不纠正?”那个教师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养出蓝色的苹果呢。”

外国家长这样容忍孩子“不听话”是有道理的,它可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允许孩子“不听话”指的主要是思维上的“不听话”,孩子们看到的世界是独特的,他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粗暴地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对他们创造思维、创造欲望的保护。

创造人格中“敢”字很重要,敢想、敢说,敢做才有创造,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不同意见,敢于实践,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家长应该接受“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的观点,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经验证明,“淘气”的男孩子往往比“老实”的女孩子更有创造力。其原因就是淘气的孩子接触面广,大脑受的刺激多,激活了孩子的智能。因此,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对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是有好处的。

创造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把孩子捆得死死的, 点自由支配的时间都没有,他们怎么去进行创造?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淘气”,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遐想、去活动、去创造。

本文Hash:40f82a314f38071588e0fd837c2c9e341444c8d0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