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讲故事,有助提升数学能力

  一直以来,语言能力和数学能力被认为是两个相互之间联系很少的智能。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事情表明语言能力的强弱和数学智力并不相关。

  但加拿大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个孩子在幼年期的讲故事能力,可预示将来他在数学方面的能力。在研究中,他们让3到4岁的孩子拿一本图画书为一个木偶讲故事,并以此评估他们讲故事的才能。两年后,这些孩子接受了许多理论能力的测试,包括数学能力。那些在讲故事测试中得分较高的孩子,其数学测试的分数也较高。研究者认为,对于讲故事而言,仅仅是某些方面与日后数学能力有关。一些预示孩子数学能力强的信息显示,他们能将故事中不同的事件都连接起来,从一个角色到另一个角色之间情节的转换都很清楚,并且采用不同的角色观点讲述他们的感受或想法。

  让学龄前的儿童具备讲故事的能力,也许能够为日后入学学习数学做好准备。

数字游戏提升宝宝数学能力

想要宝宝的数学能力提升,并非一定要进行枯燥的教学。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给宝宝设计一些简易有趣又好玩的游戏,只要是可以用具体事物表达出来的数学概念,都可以借着这类游戏让宝宝毫不费力地学习,真正做到寓教于玩、事半功倍。那么,何不将数学小游戏融入生活中,让宝宝轻轻松松学数学。?读含有数字的故事给宝宝听在宝宝尚未能说话之前,家长就已可以读书给他听。此时,不妨选用一些带有数字的故事读给宝宝听。算术中的数量概念和加减乘除四法的运算,都可通过读含有数字故事的游戏,渗透到宝宝的大脑。妈妈可以这样做·猫妈妈生了5只小猫,有2只是黑色的,1只是白色的,还有2只是小花猫。·今天是老师的生日,6个小朋友都向老师祝贺生日,老师很高兴,买了12个桔子给小朋友分享,每个小朋友都分到了2个桔子,老师说:“2个橘子,1个自己吃,留下1个带回家给妈妈吃。”?陪宝宝随兴计数在日常生活细节里,陪宝宝数数。很自然地宝宝就会对数东西产生了基本概念:每样东西都要单独数点过,而且每样东西只能数点一次,不可重复。妈妈可以这样做·陪宝宝上楼梯时,可以大声计算阶梯的数量: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哇,你自己走了12级楼梯!·吃葡萄的时候可以对宝宝说:这里有1、2、3、4、5……15颗葡萄,你要吃几颗?6颗好不好?1、2、3、4、5、6颗葡萄给你!吃完了这6颗还要的话,妈妈再给你,妈妈这里还有1、2、3……9颗葡萄等着你。?玩积木学数量与物理关系把一盘积木拿给宝宝,不刻意要求他怎么玩,大部分的宝宝会把积木堆高或把积木排长(当然也有些会一个个捡起来丢),年龄大些的宝宝甚至会用积木造桥、造车或创造其他形状结构。妈妈可以这样做·在宝宝玩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在边上指导:积木堆到多高时会倒、使用的积木在那里多放或少放就会改变形状、要做一样长短或高度时两排积木需用的数量必须相同……很多这一类的数学物理原理,都在宝宝玩积木时无意中学到了。?不一样的度量衡家长首先要抛开正统的度量观念,可以在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中陪宝宝一边玩,一边建立度量衡的概念。妈妈可以这样做·量东西并不一定要用尺,任何东西都可以作为一个度量衡的单位。妈妈可以鼓励宝宝用自己的脚作单位,从这边的墙壁走到那边的墙壁,看看这房间有几脚长。·一个大杯子可以装多少水?并不一定要用毫升来表达,可以让宝宝拿个茶匙,一匙一匙把水装入大杯中,看着一共装了几次,就可以说这个杯子可以装几茶匙的水。?拼图可以学几何数学并不只限于算术上的加减乘除,外形的数学变化是几何学会用到的重要概念。而最简易有趣又有效的游戏就是拼图。妈妈可以这样做·拼图有很多种:有一种是一组组的几何形拼块,可以个别拼入不同形状的几何框框里;有一种由一幅图画切成各种形状的小节,拼合后会出现原来的一幅画;还有一种是中国的七巧板,可能拼出各式各样的图形,任何一种都能帮助宝宝加强他对形状差异的观察和辨别能力,帮他做数学智能提升。?吃饭也能学数学乘和除这两种算术概念,在家里可以用摆餐具的方法来让宝宝接触。不论有多少人一起用餐,可以引导宝宝用实际摆设的游戏,去算出应该摆设筷子、汤匙、碗、碟的数量。妈妈可以这样做·如果有6个人一起吃饭,可以问宝宝,我们需要几双筷子?6双?好棒!每双筷子有2支,那6双筷子就有12根了。接下来我们来排碗,6个人需要几个饭碗呢?这种一配一的概念很自然地就能延伸到除与乘的概 了。?切蛋糕学到分数宝宝或者家里人过生日,也是个学数学的好机会。在切生日蛋糕的过程中,妈妈可以让宝宝理解简单的分数概念。妈妈可以这样做·基本分数如1/2、1/4、1/8,都可以通过切蛋糕,很容易地让宝宝了解。对于大一些的宝宝,在大家分享蛋糕时,妈妈更可趁机介绍比较复杂的分数关系:我们把蛋糕切成8块,给了你这8块中的1块,给妈妈这8块中的另1块,你看爸爸这里还剩下8块中的6块!

本文Hash:1e89fa3e8f4a2d9a0a97ba660d59b129aa330d67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