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比距离更重要

一位哲人说:“角度比距离更重要!”

人们察人观物,并非距离越近,看得越仔细,而是只有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观察才能认识得更全面、更透彻、更清晰。

宋代诗人苏东坡《题西林壁》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谓是对角度的充分肯定。人在庐山中,反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倘若跳出庐山看庐山,则远近高低,各显异彩。

观察中,角度为何比距离更重要呢?因为角度是观察人、观察事物的出发点。人们从什么角度看问题,就会得出什么结论。从不同角度得出的结论不仅难以一致,而且往往迥然不同。

有人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自我,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总觉得自己不幸运、不快乐、不幸福。殊不知周围还有更多的人在“另眼”观察你、评价你。这个“另眼”就是另一个“角度”。站在他人的角度看你:“怀才不遇”既可能是“不善表现”的结果,也可能是“自欺欺人”的借口,甚至很可能你本人就是“平庸无能”之辈。你可以自己认为自己不幸福,但在很多人眼里你却是“被快乐萦绕着的幸运者”。我们见过遭遇失恋的男女常常痛不欲生、浑浑噩噩,总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最可怜的、最倒霉的人。可在别人的眼中,“失恋”正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一个非凡的磨练、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而这,也正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所在。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小熟读兵书,口若悬河,自认为是一个带兵的将才。可知子莫如父,其父赵奢却认为儿子只会夸夸其谈,难当带兵打仗大任。在越国与秦国的“长平之战”中,赵括替代老将廉颇担当主帅。他果然一味照搬兵书,结果赵军惨败,赵括自己也被秦军乱箭射死,最终落了个“空谈误国”的千古骂名。

人们眼中为何总是出现失真的“我”呢?

为什么你自己认为了不起的东西,在别人看来却并非特别,并没有那么不平凡;而你自己认为痛苦、烦恼的事情,在别人眼中根本就不值得一提?这是因为对“自我”正确的观察、客观的评价,并非来自自己,而常常来自他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这个实践当然包括自我感觉,但更多则包括他人的评价与认可,包括世间一切客观要件当做你的“参照物,当做你的观察坐标。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了解对方易,了解自己难。其实,要真正了解自我,不妨来一个换位思考,不妨试着从别人的立场、别人的角度去观察。这样,你才能摈弃自我“感觉良好”的弊端,才能真正走出“完美主义”的误区。如果你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自我,那么你看到的只是失真的、残缺的,甚至是畸形的“自我”。

比智力更重要的是气度

我们的社会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神童时代:大小传媒上神童的数量越来越多、年龄越来越小,智力启蒙、智力商数也成了家长们最热衷的话题。

智力真的那么重要吗?哈佛、牛津、北大、清华的同校、同级、同班学生,照说智力水平都差不多吧?可为什么毕业后不久差距就开始拉大、最终甚至有若天壤呢?

这说明一个问题:对一个人成长起作用的因素很多,智力仅仅是一个方面,仅仅用智力来衡量是不科学的。比智力还重要的是一个人的意志力,比意志力还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品德,而比这些都重要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期许,也就是一个人的抱负、胸襟、眼光和气概!

讲起来好像很大很远,培养、萌生却在幼年。儿童心理学认为,儿童3-7岁是“生与死”的阶段,不懂得生死,即使被告知所有人都会死,仍坚信自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特例;7-14岁是“灵与肉”的阶段,因为已经知道自己会死,小小的人生出现了第一次大危机,为了拯救、反抗这种生死危机,孩子必须回答自己一个问题:自己将为什么而活着,将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将成为第几流的人物。灵与肉开始搏斗,气概由此产生。气概越大,灵对肉的支配力量就越大,成就与贡献也就越大。

不就是理想嘛!我们平时早就在教导孩子树立远大理想了!有的家长会这样说。

其实不然。气概并不同于理想。理想多指具体的职业,小孩子并没有具体的职业意识,但是他却可以并且需要具有明确的流品意识。也就是说对自己将来是否成为“××家”并不清楚,但却在潜意识中已经将自己的将来定位在是“一流的”还是“末流的”,是“杰出的”还是“平庸的”。如果他的气概是“杰出的”,那么实现理想只需在这“杰出的”后面填空,填上“科学家”、“作家”、“艺术家”之类的职业名称就是了。

理想,是在气概之上孵化出来的,只有在气概的支撑下,理想才不会掉下来。所以对家长来说,最重要最关键的不是最后孩子理想实现的显影阶段,而是在幼年、少年气概形成时的感光阶段,这个感光阶段将直接决定他人生的规模。

那么气概该如何培养呢?

靠说教是不能培养气概的,要靠精神上的化育,就是说孩子的直接监护人(一般来说是父母),必须心灵充实,志向高远。一个萎萎缩缩的实用主义父母是不可能培养出心雄万丈的成功子女的,在提高孩子的同时首先要提高自己。孩子站在你的肩膀之上,你能有多高,孩子就能有多高;你能看多远,孩子就能看多远;你要想孩子相信成功,最简单的做法就是让自己先成功;你要想孩子拥有大气概,自己先不能目光短浅,甘居人下。

除了父母的示范标榜,听伟人故事、读伟人传记也是一种好办法。农民领袖陈胜,小时候穷得要在田间给人佣耕,却一样说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面对秦始皇气势显赫的皇家车队,少年项羽想到的不是怎么逃避躲闪,而是“彼可取而代也”……从小从这样一些人杰身上吸取浩然之气,孩子慢慢地自然就能树雄心,立大志,具全球胸怀,做世界公民。

最后,让孩子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也很重要。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同更高的自我对话,从而对自己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自己教育自己,自己鞭策自己,从而达到新的境界,气概壮如山河。

本文Hash:2650da0ea935e8d01b500c68e1d80b5b9e3acba8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