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软的父母对孩子投降

  孩子喜欢与别人竞争,老师在幼儿园举行吃饭比赛、穿衣比赛,父母也会借竞赛来激励孩子,使其做事快一些、更好一些。看起来简简单单的竞赛却也有不少的学问。有不少孩子只爱赢,却输不起,一旦比不过别人,就很不开心,甚至大哭大闹:“我不干,我不干。”心软的父母就缴械投降:“好好好,算你赢!”或者重新玩过,再输给孩子以息事宁人。

  经常故意输给孩子,孩子会以为他永远都应该是赢家,但现实生活并不是如此,他总要面对自己所不擅长的事情,总要学会怎样应付输的局面。

  成人的责任当然并不是为了讨孩子的欢心,而是要他学会承担后果。

  竞赛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制造气氛,激发孩子的好胜心,它本身不是目的。孩子赢了可以树立自信心,输了应当学会面对败局。孩子的态度来源于家长所示范的榜样,所以当家长“输”了的时候,别忘了总结一下教训:“我怎么会输呢?让我想想看,噢,是不太专心的缘故。”潜移默化的结果是,当孩子输了时也会考虑输的原因,无论是输是赢,成人都要示范乐观的态度,重要的是下一次要吸取教训。孩子形成此态度时,“输”了的你假装表现出“沮丧”的样子,孩子定会来安慰你:“妈妈,不要紧,下次专心吃饭,你一定会赢!”那时的你该有多开心。

  另外,竞赛只能促进速度,却不能帮助孩子掌握技巧,当孩子在活动中需要充分的时间练习时,并不适合举行比赛。比如与4岁的孩子比赛扣纽扣,好胜的孩子会非常着急、无助,比赛的效果自然会适得其反。那么成人应如何协助孩子以健康的心态来面对竞争?

  (1)赢的机会太多了,让孩子有输有赢。

  (2)赞美得太多了、赞美孩子,凡事应有度,过多的赞美会使孩子产生错觉,以为自己很了不起,甚至完美无缺,从而无法面对自己的瑕疵。

  (3)自信心较低,不能接受失败的事实,甚至不敢参与竞争。成人可以协助孩子一步一步地增强竞赛信心。先找水平相仿的孩子一起玩,也可让孩子在准备充分、压力较小的环境中模拟竞赛,增强自信。要避免过度保护,让孩子多一些和外界接触的机会。还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孩子解释“失败是成功之母。”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中,曾失败过两万五千次,最后才获得成功。

  (4)害怕让家人或老师失望,使孩子勇于接受挑战。然而有些孩子却是成人不适当期望的牺牲品,孩子很希望让父母满意,常竭尽全力去争取成功,一旦输了,除了对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无法获得心理平衡外,还很在意成人对自己的看法,害怕让家人或老师失望。这种压力之下,或许孩子可以获得许多成功,但因太在乎结果,而不能享受到内心的平静。

父母对孩子不要“心太软”

孩子早晚都要脱离父母走向社会,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把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让他们离开父母的庇护也能独立生活,能够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父母如果心太软,对孩子的事情包办过多,往往容易造就懦夫和懒汉。“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这样的教训数不胜数。只有放开手脚,让孩子自己在人生的海洋中去搏击,孩子才能经得住风浪,而不至于被淹没。不要帮孩子扛孩子的问题,走出替代的误区,这是现代父母必须具备的素质。

当孩子做不好事情或遇到困难时,父母应该做的是鼓励,而不是替代。可是有些父母往往不能明智地对待孩子,处心积虑,唯恐照顾不周;宁愿自己受苦,不愿孩子受累。一所学校对学生进行“在家是否做家务”的调查,竟然有2/3的学生回答“爸爸妈妈不让我们做,怕我们做不好”。很明显,我们的父母对孩子替代有余,鼓励不足,如此状态下的孩子不但四肢不勤,而且受不得任何挫折和困难。

美国一对年轻夫妻带着6岁的儿子在郊外骑车时,男孩的自行车陷到了泥地里,父母只说了句“闯过来”就径直走了。孩子实在骑不动,只好慢慢推过去。当孩子满头大汗地赶上父母时,父母夸赞儿子:“非常好!你像个男子汉!”

有这样一个新闻:学生小张考取了国内某名牌大学。可入学后,他不但无法换洗衣服,无法去食堂吃饭,更无法适应没有父母照顾的集体生活,无法在宿舍睡眠。入学不久,他就因为生活不能自理退学了。

美国父母看着孩子“受罪”却如此狠心,这在国内一些父母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但不可否认,对比国内一些父母的做法,造就小张这样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大学生,美国父母的做法确实值得所有中国家长进行回味和反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新世纪的教育宗旨,要求受教育者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还有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发展,等等。目的是要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既要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又要学会做人;既要有扎实的文化理论功底,又要有多种能力和强健的体魄。21世纪对孩子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是发展的趋势。但能否顺利实施,实施效果如何,不在于孩子,而在于成年人,放到家庭教育中,就在于父母。如果父母不注意去读书,去学习,不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那么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将是一句空话。

对比一些其他国家的孩子,中国孩子的表现让人触目惊心。在1992年那次中日少年夏令营中,中国孩子的无组织、无纪律、眼高手低、以我为中心等毛病曾经引起众人的痛心和沉思。然而,生活中还是经常可以看到孩子类似的表现:每逢学校组织出游,恨不得把食品店都带上;上课忘带书本会理直气壮地埋怨“妈妈忘记了”;学校打扫卫生让家长去代劳;十几岁了从未洗过袜子和内衣是常事;学校门口已经是交通堵塞最严重的地方;大学生入学由父母帮忙办理入学注册,进行行李安置等;考取名牌大学的高分学生却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而退学……这究竟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中国的父母心太软,帮孩子代劳的事情太多。对于孩子有求必应,照料周到,无微不至。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孩子的大事小事,一律代劳,甚至孩子完全可以自己做的事情,也舍不得让孩子去做。更有甚者,干脆告诉孩子,只要学习好,什么都可以不做,什么要求都会尽量满足。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离开父母后甚至无法打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更不用奢谈对社 做出什么贡献了。

美国大富豪洛克菲勒的儿子一边在哈佛念书,一边还在码头开吊车打工挣钱。很多人认为外国父母的心肠太硬,太不尽父母责任,其实仔细想想,中国的父母心太软,帮孩子做了本应由孩子做的事情,最终的结果是什么?结果是养成了高分低能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做事优柔寡断,不了解社会,与人交往不合群,感情经不起挫折,甚至产生交往困难,不得不逃离社会。如此下去,中国的孩子怎么能够面对国内国际的激烈竞争,又怎么能够竞争得过心肠硬的外国父母培养出来的后代?

俗话说:父母疼孩子没够。不管是哪一位父母,都是心甘情愿地为自己的孩子服务,从小时候的吃喝拉撒睡,到长大后的升学、就业、成家立业,无时无刻不在替他们操心费力。孩子小,有些事情自己做不了时,父母帮忙做倒也无可厚非,但是不分原则地替孩子扛起所有问题,包办所有事情,就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了。

因此,中国的父母也要心肠“硬”一些,让男孩早日长出独立的翅膀。每位父母在感叹“如今的孩子怎么了”的同时,也要反思一下。同时,还要捧起书本学习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改变一下头脑中旧有的教育观念。“养”孩子不单单是照顾孩子长大的意思,还要教会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孩子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如何与人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

本文Hash:17ab08210a280419f404191ac7647d0fd632f8b2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