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电脑游戏有害无益

从根本上来说电脑和电视所起的作用基本相同。一方面电脑里有着大量毫无意义的垃圾;另一方面,借助电脑,孩子也可以进行一些有趣有益的游戏,孩子会从中获得快乐,并且学到很多东西。

相对于电视节目来说,光盘有其自身优势,即具有交互性,让孩子可以自己控制速度和节奏。市面上有很多适合幼儿园小朋友的游戏,这不仅让孩子们从中获得乐趣,而且会对学习很有帮助。一些优秀的儿童节目如《狮子牙》、《芝麻街》,同样可以通过光盘观看。教科书出版社虽然在出版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方面表现一般,但也出版了越来越多的可以帮助孩子在家学习的光盘,通过游戏他们可以加深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

不过,尽管的高质量光盘为数不少,一些孩子们还是会弃之如敝履,而沉溺于电脑游戏中不能自拔。调查显示,电脑游戏(尤其是射击类游戏)特别受到男孩子的追捧,他们经常乐此不疲,父母也往往无法阻止。通常来说这对孩子也不会有很大的危害。这种现象的产生其实与游戏内容关系不大,这里真正吸引孩子的是打级通关所需要的反应速度和灵活性。如果孩子不是单独一人关在房中玩电脑游戏或是掌中游戏机,而是和其他人一起联网或者联机的话,家长可以稍微松一口气。因为这种游戏方式不仅更加有趣,而且有利于增进小朋友之间的友谊,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

在年龄大些的孩子中还出现了一种叫做“联网派对”的社交形式,这种聚会有时人数能达到近千人。孩子们在租用的大厅中聚会,然后在同一个游戏中并肩作战。不过参加聚会的人一般都是“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的爱好者,在这类游戏中游戏者从主观视角体验手持武器战斗的情景。

那么,电脑游戏是否会引发暴力倾向呢?如果会,程度有多大?目前这个问题在学界仍有争议。模拟理论认为带有攻击类项目的游戏会诱发“攻击性”倾向;抑制理论认为攻击类游戏可以起到缓解紧张的作用,从而防止攻击性倾向的产生;而习惯化理论则认为游戏会造成孩子对暴力的麻木,使他们习惯于使用暴力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与习惯化理论对立的宣泄理论则认为,游戏可以减少孩子的暴力倾向,因为他们在屏幕中体验了太多的暴力。

专家们一致认为,单独地谈论电脑游戏对暴力的影响是没有意义的,电脑游戏对游戏者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受到游戏者本人情况和周围环境的制约。因此并不能排除电脑游戏可能会对少年儿童造成消极影响,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沉迷于某种美化暴力或者残忍行为的游戏,千万不要让孩子放任自流。

问题在于,孩子们一旦沉浸在某种不适合他们年龄或含有暴力及残忍内容的游戏中,便会足不出户,与其他朋友减少交往。要防止这种情况出现(为了使游戏中那些情节只在电脑屏幕而不是现实生活中出现),家长切不可把电脑妖魔化,而应该主动和孩子聊聊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努力玩游戏以及游戏吸引人之处何在。孩子很希望父母能够有时间与他们一起玩游戏,这样,孩子们往往也不会只是坐在电脑前面,对家里的情况不闻不问。如果一个孩子迷失在虚拟的世界中,真正的原因一定是现实世界出了问题,而不是电脑游戏。

在这个多媒体时代,彼此相连的众多要素在我们周围构成了一个日益增长的媒体世界:电视节目、电影、玩具、动作片、广告、网页、光盘、t恤衫、海报和图书。要把这一切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家长需要和孩子约定一个时间表,确定每天或每周使用媒体的时间,这样孩子就不会无 度地打游戏或者看电视了。对于媒体的消费就如同对待食物一样,有很多不好的食品,但也有一些好吃且不会造成肥胖的食物。

在电脑媒体被广泛使用的过程里,人们需要提高驾驭媒体的能力。对于许多家庭来说,孩子是他们进入互联网的领路人:90%有孩子的家庭都拥有电脑,而没有孩子家庭的电脑拥有率仅为52%。接入互联网的家庭比例与之类似。6到13岁的孩子中有1/3经常上网。因此,家长必须让孩子意识到数据安全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他们与陌生人建立链接的时候,比如聊天或发送电子邮件要注意防止在用户名或者邮件地址中透露个人信息,也绝对不要轻易输入个人的数据和信息。家长最好和孩子一起上网,保证孩子在聊天,上论坛的时候能够学会聪明地保护自己的数据安全,同时与孩子就上网的行为规范达成一致。

观点来源:采访本•巴赫迈尔,卡塞尔大学教育学和媒体教育学教授;采访乌里•延格尔,图灵根和平教育学院市场部主任;《家长与家庭》,2004年9月;www.blinde-kuh.de/fbitips;《儿童在线2004》“新数码”通讯社研究报告,美茵茨大学和法兰克福儿童办公室;《南德意志报》,2004年11月15日。

误区:游戏卡都是无害的

几年前,RTL2电视台开始每天播出一个由日本漫画改编的名为《游戏王》的字谜系列节目。这一系列剧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游戏的学生,他解开了一个古老的字谜,于是拥有了不可战胜的超级智慧。此系列剧的游戏卡也恰逢其时地推向了市场。孩子们玩着按照剧中形象创造的怪兽,互有胜负、乐此不疲。同时,这些卡片也成为孩子竞相追求的收集品。

挖空心思设计的营销方案使得游戏卡一问世就如一记重镑炸弹彻底征服了市场。短短几个月时间,全德国的小学里几乎没有一个男孩手里没有几张心爱的卡片。课间休息室和教室都成了孩子们交换、出售卡片的市场,似乎只有女孩们还没有深陷其中。

“商家如此不择手段地宣传,这简直是社会的丑闻!”教育与教养教师协会主席路德维希•埃肯尔在接受《星期日世界报》采访时愤怒的说到。他抱怨说,“由于在学校里强调集体行动,因而孩子们的想法很大程度上是很容易彼此受到影响,眼下的游戏卡成风就是对学校教育中的一大干扰”。

与忧心忡忡的大人们相反,孩子们的看法则一致认为:卡片游戏实在是“酷毙了”!不仅仅是因为强大的怪兽玩起来非常紧张刺激,更多是因为大家都在玩,所以玩卡片就代表着随时随地能够找到朋友。这时平时的害羞胆怯一扫而空,只要把游戏卡从兜里拿出来玩一会儿就会赢得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下子,长得瘦小或者不爱运动这些都已不再是让孩子难堪的缺点,因为现在的规则变了:谁拥有好玩的卡片,谁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

至于某些人所担忧的,这一游戏卡热是否会把孩子引向赌博的深渊,暂且还不需讨论。毕竟游戏卡太贵,孩子们的零花钱根本无法承担。18欧元才能买到一套入门配置,也就是说,至少有18欧元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购物狂。卡片中也有普通版、限量版和精华版之分,孩子总“不得不”去购买新推出的版本,这样才能一直玩不腻。很多孩子靠借钱买游戏卡,还有些狡猾一些的孩子不惜设圈套骗取朋友的游戏卡,高年级的学生会威胁讹诈、或者干脆暴力强夺低年级学生的游戏卡。如果在体育课更衣室里出现丢卡片的情况,那很有可能是哪个小学生由于害怕挨高年级学生的打骂干的,因为如果他们交不上足够的游戏卡,往往免不了要挨揍。出现这样有些“阿飞”味道的敲诈勒索也不足为奇,毕竟一张稀有的卡片在网上可以卖到100欧元甚至更高。

慕尼黑施温德大街小学校长格莱格•豪伊斯认为,家长应该给孩子订好规则。例如,告诉他你不会买卡片送给他,只能是他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上课的时候兜里不能揣卡片;不能连续玩一下午、只能在事先说定的时间玩等等。“游戏卡这种东西以前早就有了,以后还将会有”,豪伊斯说。游戏中的孩子们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个封闭的虚幻世界里,他们还通过游戏与别人交往,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豪伊斯校长并不认为这游戏一无是处。但尽管如此,一旦孩子倾向于依赖卡片交朋友,那么家长对此加以留意应是必要的。如果孩子认为,没有了游戏卡就会被同龄人抛弃或鄙视,甚至他为了买卡片而不惜偷家里的钱,那么问题就复杂了。“家长应该对孩子手里有几张卡、共花了多少钱做到心中有数”,豪伊斯说,“一旦孩子开始偷东西,这就是提醒家长,孩子一定是有了问题,需要家长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

观点来源:《星期日世界报》,2003年12月16日;采访格雷戈尔•霍伊斯,慕尼黑 学校长。

本文Hash:a5c8b2c618b2d36ce13cace80269e8b18a0408b6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