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以下这3种行为危害儿童心理发育

1、退缩性行为

有些孩子聪明又健康,学习成绩也不错,唯一不好的就是畏缩,在人多的场合,他总是静坐在一旁,别人问话,他脸涨的通红,不答话,有时咬铅笔、吮手指,对旁人似乎没有什么兴趣。像这种情形,一般称为“退缩性行为”。有这样行为的孩子在团体中很容易被别人忘记其存在。产生退缩性行为的原因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但与所受到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2、破坏性行为

首先要分清什么是破坏性行为。孩子的某种行为从表面上看是破坏性的,但经分析,其目的很多却是建设性的。例如,孩子把闹钟拆开,想了解它是怎么响的;把彩色的玻璃镜砸开,想看看里面有没有花等。孩子就是通过这种貌似破坏的行为来探究和认识事物的。因此,这类行为是健康行为。但是,有少部分孩子经常故意打破学校或邻居的玻璃窗、灯泡。故意搞脏别人晾晒的衣服、床单等,以损坏他人的财物为乐,那就是破坏行为了。引起孩子破坏性行为的原因各异,由敌对情绪引起报复、由不愉快情绪引起的发展、为了炫耀自己“能干”等都会导致幼儿的破坏性行为。出现严重的破坏性行为时要注意及时进行心理咨询。

3、性别倒错

“性别倒错”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上的性别认同与生物学上的性别不吻合,即生物学上确定性别的男性或女性,却强烈地认为自己是个异性。具体来说,有这样一些表现:持续地向往穿着异性的服装;对异性感兴趣,不喜欢和同性在一起;长期认同异性,比如小男孩常告诉别人自己是小女孩。经常表现出异性的仪态、声调、姿势等,而且在外界压力下仍无法克服;经常不被同伴接受等。出现这种性别倒错,应及时带领孩子到专业医疗部门就诊。

3种行为危害儿童心理发育(家长一定要知道)

婴儿心理特点

婴儿一出生,就开始了对世界的认识,也开始了和别人的交往,突出表现在感觉的发生和视觉、听觉的集中上。半岁以后,身体活动的范围扩大,爽收可以模仿多种动作,出现语言的萌芽,可以发出许多重复的连续音节。到9-10个月后,因而已能听懂一些词,并且按承认的话去做一些动作。只是直到1岁,孩子能说的词还是极少的。

1-3岁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时期。婴儿在这是学会走路,开始说话,表现出表象思维和想象等人类所有的心理活动,出现独立性,各种心理活动逐渐齐全。如1岁以前是语言发生后的准备阶段。1-1.5岁的孩子初一理解语言阶段。他能听懂许多话,但是说出的不多,有的孩子甚至完全不说话。1.5岁以后,孩子有一个似乎是突然开口的阶段,一下子就说得很好。2岁左右的孩子,虽然说话不成句,但总是喜欢叽里咕噜地说话,更喜欢模仿大人说话。到了3岁,能够初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与此同时,婴儿的表象也发展起来。特别是1.5-2岁,当事物不在眼前时,婴儿能够在大脑中出现关于该事物的表象。表象的发生是婴儿的认识后动出现重大的变化。记忆已不仅停留在再认那些重新出现的事物,还可以回忆起过去感知过的事物。表象的发生使婴儿有可能产生想象。2岁左右的婴儿已能够拿着物体进行想象性活动。这是出现了游戏萌芽。人类典型的认识活动形式——思维,也是在这个时期发生的。这是孩子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比如,能够把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的人加以分类,主动叫“爷爷”、“奶奶”、“哥哥”、“姐姐”。在生活中,2岁以后孩子开始会讲道理,对一些事情还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只是这时候的思维还是非常具体的,而且只是在活动中进行。至此,婴儿的认识过程——从感觉到思维都已形成。

此外,在孩子2-3岁,会出现独立性的表现。独立性出现时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这是孩子知道“我”和他人有区别,在语言上逐渐分清“你”、“我”,在行动上要“自己来”。独立性的出现是婴儿心里发展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最初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它表明,婴儿心理具备了人类的一切特点,才能够有暨大的主观能动性。婴儿出生时固然已不同于动物,但只有发展到这个阶段,才真正开始形成人类的全部心理机能。

1、退缩性行为

有些孩子聪明又健康,学习成绩也不错,唯一不好的就是畏缩,在人多的场合,他总是静坐在一旁,别人问话,他脸涨的通红,不答话,有时咬铅笔、吮手指,对旁人似乎没有什么兴趣。像这种情形,一般称为“退缩性行为”。有这样行为的孩子在团体中很容易被别人忘记其存在。产生退缩性行为的原因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但与所受到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2、破坏性行为

首先要分清什么是破坏性行为。孩子的某种行为从表面上看是破坏性的,但经分析,其目的很多却是建设性的。例如,孩子把闹钟拆开,想了解它是怎么响的;把彩色的玻璃镜砸开,想看看里面有没有花等。孩子就是通过这种貌似破坏的行为来探究和认识事物的。因此,这类行为是健康行为。但是,有少部分孩子经常故意打破学校或邻居的玻璃窗、灯泡。故意搞脏别人晾晒的衣服、床单等,以损坏他人的财物为乐,那就是破坏行为了。引起孩子破坏性行为的原因各异,由敌对情绪引起报复、由不愉快情绪引起的发展、为了炫耀自己“能干”等都会导致 儿的破坏性行为。出现严重的破坏性行为时要注意及时进行心理咨询。

3、性别倒错

“性别倒错”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上的性别认同与生物学上的性别不吻合,即生物学上确定性别的男性或女性,却强烈地认为自己是个异性。具体来说,有这样一些表现:持续地向往穿着异性的服装;对异性感兴趣,不喜欢和同性在一起;长期认同异性,比如小男孩常告诉别人自己是小女孩。经常表现出异性的仪态、声调、姿势等,而且在外界压力下仍无法克服;经常不被同伴接受等。出现这种性别倒错,应及时带领孩子到专业医疗部门就诊。

第二届全国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研讨会会议纪要

第二届全国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研讨会会议纪要

中华儿科杂志19年第3期第0卷会议纪要

第二届全国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研讨会于18年9月21日至24日在成都召开。大会收到论文223份,到会代表116名。会议有两个主题:其一是儿童个性心理特征的测量及其对儿童行为及躯体疾病的影响和作用;其二是发育及行为儿科学相关疾病的临床问题探讨。会议安排10个中心议题及30位大会发言。专家们对大会的主题作了较深入的探讨,提高了与会者对会议中心议题的认识。

一、儿童个性心理特征(气质、个性和智能)的评价及临床应用

15年golaman提出“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认为智商是情商通往成功的桥梁”。17年shapiro认为“智商是天生的,情商是靠后天培养的”,将情商及智商问题提到儿科工作者面前。情商包括良好的道德情操,乐观幽默的品性,克服困难的勇气,自我激励,持之以恒,同情和关心他人,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显然,情商是指非智力因素,它与个性、性格及气质特点密切相关。

儿童气质是儿童个性中的情绪和动力特征。它在评价儿童行为特征和行为偏离中占有重要位置,是行为疾病诊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西安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为及发育儿科研究室,在儿童气质研究中作了较系统性的工作,研究儿童气质的特点、测量及其广泛应用经验。由这一研究室的研究人员牵头的“全国儿童气质标准化协作组”,对儿童气质量表进行了标准化工作,创建了中国儿童气质量表的全国常模。为我国统一测量气质提供了参考工具,为进一步探讨我国儿童气质特点作了初步的工作。研究显示,气质特点可影响儿童的发育及行为疾病、儿童躯体疾病的临床特点,是儿童个性化教育方式选择以及未来就业选择的重要参考条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儿童气质结构进行了开创性的探讨,认为现有的儿童五个气质类型与经过理论分析后所得的因子(类型)有明显的不同。认为基于十余年纵向观察所提出的五个类型需要进一步研究。今后的工作在于研制客观的有理论基础的气质测量工具,研究气质对儿童情商、行为及行为疾病的影响,研究对气质的有效管理。

个性又称人格,是人的个性心理的总称,它包括性格、气质和智能等。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作了儿童个性发展的专题演讲,介绍了儿童个性发展的特点,他们应用“儿童14种人格因素问卷(中国修订版)”测量了青岛儿童的个性特征,对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沈阳医学院儿少教研室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j)等量表研究了肥胖儿童个性、行为及社会适应能力。认为,肥胖儿童随着肥胖程度的加重及年龄的增长,其个性趋于内向、不稳定,行为问题及社交回避现象增多,社会适应能力降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用epqj研究了癫痫儿童的个性及行为特点,认为癫痫儿童个性测量中n维度及p维度得分高,即患儿情绪不稳定,倔强,固执,易有行为问题。行为测量中该病患儿存在焦虑、紧张、孤独和抑郁倾向,对各种刺激反应强烈,影响儿童对环境的正常适应。四川生殖卫生学院用aamd-abs量表研究影响儿童社会化行为的社会因素,认为,完整的双亲家庭,和睦的父母关系,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将有利于儿童社会化能力的提高。今后如何规范个性或人格的定义,简化测量方法,以及个性对情商和行为及躯体疾病的影响,仍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智力是一种以脑的神经活动为基础的偏重于 认知方面的潜在能力,其基本成分由思维、感知(观察)、记忆、想象、言语和操作技能所组成,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西安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为及发展儿科研究室系统介绍了儿童智力发展的许多新概念。例如液态智力与晶态智力;脑及智力发育的关键期:遗传及环境在智力发育差别中所占的比例等。上海医科大学新华医院儿童保健科系统地讲解了“儿童智能发展落后”的新知识。本次会议对儿童早期行为干预作了开创性的工作。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认为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进行早期干预,可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北京同仁医院应用感和觉刺激综合疗法可提高儿童脑损伤患者的发育商。北京协和医院儿科系统介绍了高危新生儿早期行为干预可提高儿童发育商的成功经验。其他有关智力的论文多数涉及特殊状态或疾病的智能特点研究。例如,学业不良儿童或新生儿疾病时的智能特点等。今后应在如何提高儿童智力水平方面提供更多的操作性强的干预措施。

二、学习障碍儿童的相关研究是发育及行为儿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学习障碍儿童的相关研究是发育及行为儿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本次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学习障碍(learningdisability,ld)并不是icd-10中的一个疾病名称,而是一类综合征。它不存在基本的和整体的智力发育迟滞,但在听、说、读、写、计算、推理等特殊技能的学习方面有明显的困难,并显示相应的多种障碍。汉语阅读困难一直是国内研究的难点。湖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精神病研究所报告了“汉语阅读障碍”的研究成果,初步探讨了汉语阅读困难的特点,并介绍了“汉语阅读测验量表”。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中山医科大学妇幼系对儿童学习障碍的筛查方法及心理特征进行了探讨,如反应时、自尊水平等,并对修订“学习障碍筛查量表”作了预试验。广州桥怡苑医院研究并认为ld患儿的自尊水平偏低,影响其社会适应性行为。上海职工医学院等研究了727例学习不良儿童的智能状况后,认为智力结构与学习成绩密切相关。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最好沿用icd-10的疾病分类,避免使用概念涵盖广泛而不明确的ld称谓。

三、儿童行为障碍包括儿童行为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成都市儿童医院及华西医科大学妇幼系对“脆弱儿童综合征”作了初步探讨,对其筛查、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特征均作了分析。成都市第二医院儿科对多动性障碍的事件相关电位进行了测查,认为p3波偏低,潜伏期长,说明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功能障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新华医院等对婴幼儿视觉注意习惯化行为进行分和评价认为注意习惯化测验可重复性好,3岁以内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成绩。可用于区分脑发育程度,评价脑功能。

四、其他方面的研究

本次会议还讨论了多动性障碍,功能性遗尿症,孤独症,情绪障碍,癔病,学习恐怖症,心理及药物治疗等方面的问题。上海黄浦中心医院心理科介绍了1052例儿童心理障碍的临床分析及心理治疗体会,受到与会代表的欢迎。会议还讨论了癫痫、肥胖症、过敏性紫癜等躯体疾病中的心理行为特征。

五、量表的编制及标准化

评定量表是当今本学科使用最广泛的量表,它作为评价和量化症状和疾病的标准化的尺子,对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价,对研究时的入组标准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本学科的论文和研究工作中几乎没有不用评定量表的。本届会议上介绍了多种评定量表。如“中国儿童气质量表”,“儿童学习障碍筛查量表”,“汉语阅读量表 ,“儿童14种人格因素问卷”,“脆弱儿童筛查问卷”,以及“玩具游戏发育筛查测验”等。西安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为及发育儿科研究室介绍了“视觉运动统合测验”是一项非语言性的认识测验,能较好地评价聋哑儿童及ld患儿的认知功能。应特别强调的是量表作为一种标尺在临床及研究工作中无疑起到重要作用,但发育及行为儿科的研究中更应着眼于神经分子学,心理生理学,与人类基因相关性等深层次方面的研究,以促进本学科有一个飞跃。

通信作者:姚凯南,西安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为及发育儿科研究室,710004

(收稿:18-11-16修回:18-11-30)

本文Hash:5d592f56d7f56c72bfb8ec11da121edb874ec0c9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