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颖VS小Kimi:与孩子沟通要蹲下身子

《爸爸去哪儿》节目开播以来备受关注,上周播出的第二期节目让观众看到更多了这5对父子之间的细节,对5位爸爸的教育方式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5位爸爸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大相径庭,取得的效果也大有不同。那么,你认为哪位爸爸的沟通方式是最有效的呢?下面来看“不老神话”林志颖的育儿经。首期节目之后,最受好评的爸爸是林志颖。观众一致认为其儿子Kimi在节目中展现出来的乖巧、有教养和可爱与他这个爸爸有着很大的关系。有观众称:“Kimi的模样就是我对刚出生的儿子未来的期望,睡觉时会说谁先睁眼说话谁就输了的可爱俏皮话,会把桌子上的碗筷摆放得整整齐齐,会不管什么样的环境百分百地信任和依靠老爸!林志颖教育得真好!”、“林志颖每次和Kimi说话都会蹲下来,采用一种和他一般高的姿态,这一点很重要!”网友看到,小kimi自己整理行李,自己提行李上车,充分表现出了他的独立性。不论是被逼上交零食玩具,抽签抽到可怕的“蜘蛛屋”,还是想念妈妈见不到……每当小kimi遇到难题,明星爸爸林志颖总能找到最好的方式与孩子沟通,让孩子不哭不闹,学会面对并接受难题。很多观众都觉得,林志颖是个特别懂孩子的爸爸,懂得引导、示范、鼓励,从容而有智慧。林志颖本人也曾在微博上写道:“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无法弥补孩子教育的失败!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榜样!给孩子食物只会让孩子成为大人,给孩子观念会让孩子成为伟人!我们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但观念可以陪伴孩子一辈子!永远记住孩子是缩小的大人!教育是留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林志颖&小Kimi:引导的沟通方式镜头一:小Kimi被突然响起的闹钟吓哭,林爸爸马上回房间哄孩子,“惩罚”了闯祸的闹钟后告诉Kimi闹钟会响的原因,成功让Kimi和闹钟成为了“好朋友”。在第一期节目中,林爸爸也成功让Kimi把死掉的大蜘蛛当成玩具,玩得不亦乐乎。镜头二:Kimi嫌累不愿意走路求抱抱,林爸爸铁面无私不允许,一边拿“村长”当挡箭牌,另一方面不停指着“蝴蝶”、“直升机”等转移Kimi注意力,最后成功让Kimi走到目的地。镜头三:石头去找锅后,林爸爸让Kimi向阿姨打听石头哥哥下落,Kimi不敢和阿姨说话,被林爸爸用“开车”诱惑,成功和阿姨“搭讪”。林爸爸和儿子的沟通方式秉承了台湾更注重亲子互动和精细的教育观。林志颖每次和儿子说话都会蹲下身子平视孩子,让自己处在一个和孩子平等的谈话地位。在引导上,林志颖也是一位高手,几乎每次和Kimi的沟通都是成功的:让Kimi交出深爱的小黄、让Kimi接受最破的3号房、让Kimi和可怕的蜘蛛闹钟成为朋友……当观众看到4岁不到的Kimi乖乖听话把打碎的鸡蛋擦干净时,在感叹这孩子的懂事的同时,不得不佩服林爸爸强大的沟通和教育能力。如何和孩子有效沟通:给孩子选择权许多家庭,日常的亲子谈话大多是大人一直在做主导。无论是教孩子学习课本知识还是人生道理,许多家长都是滔滔不绝,大道理不断,其实孩子真没听进去多少东西,几乎都是家长在自说自话而已。想要达到和孩子良好的沟通效果,家长不妨让孩子掌握谈话的主动权。若孩子是谈话的主导人,家长一定会收到一堆“是或不是”的问题。家长不一定要对这些问题作出正确回答,可以通过引导让孩子自己找出答案。在引导孩子提问的同时,家长也可以用提问的方式,给予孩子“选择权”。许多家长一味布置好任务要求孩子完成,孩子无法拒绝,自然会产生反抗的心理 可以先和孩子分析做这件事情的好处和坏处,再询问他这样做“好不好?”这样孩子的接受度会高很多。这样的交流方式,能让家长缓解和孩子交流的构词压力,同时也能让家长你了解到孩子的成熟度,掌握他们已经学到了哪种类型的事情。这些都有助于家长将来在向孩子解释其他事情的时候使用最恰当的词语。而且提问式的沟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这让孩子学习得更多他感兴趣的事物,而不是家长认为他感兴趣的事物。

亲子沟通中要与孩子共情

沟通不仅仅是表达,还包括倾听。只有用心聆听对方的语言,才能真正了解对方的感受,才能更好地沟通。亲子沟通中,比“说”更重要的是倾听,是感受,是与孩子共情。

急于表达父母的感受

长久以来,我们做家长的太善于“说”了,太着急“说”了。当孩子向父母陈述一件事情时,父母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孩子的感受。

孩子:妈妈,我觉得这儿一点儿也不好玩。

妈妈:不会吧,这儿多有意思啊!

孩子:这里都没几个人,好无聊啊!

妈妈:多安静啊,让人心里很舒服。

孩子:你带我来这个破地方干什么?

妈妈:真没良心,花了这么多钱来,你一点儿也不感谢?!

孩子:爸爸,我不爱看这个电视节目。

爸爸:这个节目多有趣啊!你瞧那个主持人说的多有道理啊?

孩子:他们看起来真傻!

爸爸:不要这么说,这个节目很有教育意义!

孩子:换台吧,我不想看。

爸爸:不行!一定得把这个看完,这对你写作文也有启发啊!

从上面两段对话中父母们可以看出,爸爸和妈妈都太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了。当孩子说他们不喜欢那个地方、那个电视节目时,父母并没有去了解孩子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感受,而是急于表达他们的感受。这样的沟通开端自然不会取得好的沟通效果。

与孩子共情

同样,用否定、拒绝、建议、提问、过分同情、逻辑分析等态度来否定孩子的感受,也是不可取的。主动倾听并接纳孩子的感受,与孩子产生共情,即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才是交流的良好开端。

当孩子说:“我真讨厌我们的那个语文老师,她就像个巫婆。”您的反应会是什么?

“你怎么能这么说?!老师管你们是为你们好。”(否定了孩子的感受)

“不是这样吧?刚开始你不是还挺喜欢她的吗?”(拒绝了孩子的感受)

“不可能吧?我见过你们老师,她人挺好的!她发脾气可能是压力太大了吧!”(偏袒老师)

“你千万不能让老师听见你这么说,不然你的语文就难过关了。”(表示同情)

“好了,别生气了。用不着小题大做的。赶紧做你的作业吧!”(给出不切实际的建议)|

“老师做得事情让你感到不公平,你心里一定又委屈又气愤。”(试图了解孩子的感受)

前几种表达会让孩子认为父母根本不在乎他的感受,会感到困惑或者愤怒,可想而知结果会是怎样。只有最后一种方式说出了孩子的感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谈话才可以继续深入下去,并在交谈中帮助孩子理清情绪、解决问题。此时,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对孩子最有帮助的就是主动倾听全神贯注地倾听,说出并接受他们的感受。当孩子说出自己的困扰或问题时,叙述的过程就是帮助他整理思路和感受的过程,这样他就有可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共情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多去接纳少问为什么。当孩子表达他的想法或者感受时,父母要多去接纳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总是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他的感受只是感受,只是情绪的正常反应,未必能答不上来为什么。

积极回应而不是事事认同。共情的主要目的是能感受和了解孩子的想法,尤其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了解他,愿意认真倾听他,而不是事事都要赞同孩子的想法。

细致表达您的回应和态度。父母不要简单地说“我理解你”,“我知道你的感受”,而要将问题细化,告诉孩子您知道他“今天写那么多作业很累”,他“被同学欺负一定觉得很委 屈”,等等。

静静地陪着孩子也是共情。当人们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时,往往不想说话,也不愿意听别人在身边喋喋不休。这时,父母可以安静地陪在孩子身边,什么也不说。例如,当妈妈看到女儿泪眼婆娑地从学校里回来时,也许她不想马上讲述在学校里的遭遇。妈妈可以走过去拥抱她,陪她静静地坐一会儿。父母的陪伴就是给孩子的最大支持。

反应不要过于强烈或冷淡。孩子向父母描述一些事情或感受时,父母的回应要有度,既不能反应过度,给孩子带来较大压力和心理负担,也不能过于轻描淡写,似乎那是一件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

与孩子沟通要注意方法

与孩子沟通要注意方法

在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父母是否时常会感觉到“牛头不对马嘴”,原本是关心孩子,可是他却不领情,想跟孩子说说知心话,他却心不在焉……如何能与自己的孩子畅通无阻的沟通交流,已经成为每位家长最关心的问题。那么,与孩子沟通,家长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方法一:制造亲子谈心花园

相对于晚饭桌上的沟通,敏感型的孩子也许倾向于在他的“秘密花园”里说出他的“难言之隐”,比如某个街心公园,或小区游乐场的秋千上。专家认为,轻松的环境氛围,更容易诱导孩子说出心里话。作为回报,父母不仅应当为其保密,而且可以提供自己儿时的类似事件、类似经验让孩子放松。并在倾听的过程中经常对孩子说:“别紧张”,“没关系”,“事情没你想得那么严重……”

方法二:固定谈心时间

专家建议,要建立起“常态”的沟通习惯,规定一周至少有一天关掉电视,一家人一起来谈“令我烦心的事”。注意,不是让孩子一个人谈,那样会造成“审讯”式的紧张空气,而是每个人都谈,通过平等、互助式的交流,告诉孩子,任何遭遇都不会遭致家人的讪笑,你的背后有我们;也告诉孩子,倾诉是有好处的,倾诉会让大家感觉更亲密。

方法三:孩子以多元方式发泄

父母应当意识到发泄是沟通的基础,对于表达能力还很弱的孩子而言,学会自控还是后话。例如,一个孩子被逼弹琴两个小时后,在纸上画了头发像电击一样竖起的妈妈,旁边写着:妈妈是个坏妈妈!妈妈看了,这时,不是针锋相对地斥责孩子的时候,而是等孩子的激烈情绪平复后,再找她谈:“为什么讨厌妈妈?你要讲出一个让妈妈服气的理由来。”

也许,孩子此刻已经平静,脸上浮起羞愧的笑。试想一下,如果妈妈当时发火,把孩子的“反抗情绪”硬压下去,就不会有后面的谈话和沟通了。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是堵塞、压制,还是疏导,决定了沟通是否能继续下去。

本文Hash:e10140c75d35768991932590a50bdf9bd3c87bcb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