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涛VS小石头: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爸爸去哪儿》节目开播以来备受关注,上周播出的第二期节目让观众看到更多了这5对父子之间的细节,对5位爸爸的教育方式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5位爸爸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大相径庭,取得的效果也大有不同。那么,你认为哪位爸爸的沟通方式是最有效的呢?下面来看郭涛的育儿经。郭涛的教育方式是大爷们的,是一个严父。在节目中,郭涛整个表现很爷们,遇到事情后会笑着在一边看儿子如何解决,从头到尾都没有生气也没有哄过石头,也不会插嘴指导孩子,并且就是不愿意和孩子说谢谢和夸奖。这形成石头很会独立思考,并且对游戏有胜负欲的心情,不怕吃苦胆子大。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郭涛觉得男孩就应该放养,“我的教育方式是比较自由宽松、任其兴趣发展的。”郭涛身边的朋友都知道郭涛在陪孩子的时候非常有耐心,除非“小石头”表现特别顽劣,”比如有一次因为“小石头”很不尊重外婆,曾被郭涛打过一顿。”郭涛好友告诉记者,之所以郭涛答应参加湖南卫视新节目《爸爸去哪儿》,肯定也是和小石头进行过沟通,征得了孩子的同意才决定参加的。聪明独立的小石头在kimi不同意和他一起走的时候,石头开始想办法。首先他先和kimi说自己会保护他,kimi不给好脸,石头无奈.但是他很聪明,他跑去主持人李锐身边寻求帮助,最后听从主持人所说并又跑回去开始哄kimi,一直想办法说话,全程没有请教过爸爸,从来没想过让爸爸出面。郭涛&小石头:直接的沟通方式镜头一:小石头嫌热嫌累不想走去集合地点,先和老爸说走不动,然后说“我热热”撒娇,郭爸爸始终保持冷淡无动于衷。当石头快要爆发时,郭爸爸突然挣脱儿子跑了起来,石头被迫进入“嬉戏”状态一路追随着爸爸成功来到了集合地点。镜头二:吃饭的时候,石头的别扭状态让郭爸爸觉得迫切需要“私聊”,于是把孩子拽到一边“谈心”。谈话过程中石头一直在扭动身子,回答还很不耐烦,郭爸爸:“告诉我你多大了?”“看着我的眼睛。”“这是和大人说话的态度吗?”“好好吃饭可以吗?”成功让孩子回归饭桌乖乖用饭。镜头三:唱歌环节,石头闹别扭不愿意表演,还躲到角落自己玩耍起来。郭爸爸对儿子说:“这个节目你还想参加吗?”石头还在别扭着,郭爸爸一把把他推出门外。石头解释说自己累,不想表演,看儿子有软化迹象,郭爸爸继续教育:“你还是个爷们吗?累是理由吗?你不喜欢可以和我说,但是不要逃避一些东西,我不喜欢小朋友逃避,这样不勇敢。”小编有话:郭涛采取的是纯爷们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往爷们的方向培养。在第一期节目时爷俩的相处就像哥们,网友评论这对父子“是来说相声的”,到了第二期孩子开始闹别扭,郭涛变身严厉父亲,严肃对孩子提出不满并要求孩子认错改正,并要孩子不要逃避,这样不是“爷们”。石头开朗活泼的性格,和爸爸的爷们教育和沟通方式大有关系。对于一些性格外向的急性子孩子,絮叨式的说教方法会引起他们的强烈反感。例如孩子喝完水将玻璃杯子随手放在地板上,家长继而一串“连珠炮”:“以前就跟你说过喝完水的杯子要放在桌子上,这样放在地上很容易踢到洒出水或者打碎杯子。”这句话的信息量真大,思维简单的小宝宝绝对不能理解这事所谓的前因后果,而大一些的孩子则可能只听进去这句话的开头两个字。所以别把孩子要理解的事情弄得太复杂,尽量把事情说得越简单越好,越直接越好。对于这些不是过分“细腻”的孩子,其实有些时候简单的动作会比语言来得更 效。例如家长不满意孩子随手放水杯的行为,可以牵引孩子的手去把杯子放在桌子上,然后给他们轻声提醒“把杯子放在桌子上,水就不会倒出来啦!”这样简单的话语简单的动作会让亲子沟通更有效。

孩子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老师观点

◎孩子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深圳某幼儿园王老师

孩子的事情应该自己解决,首先是要给孩子机会,自己想出解决办法。孩子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境,自己和对方的力量对比,以及老师的态度,决定自己是还手、躲避、和这个孩子化敌为友,还是去请大人帮忙。这样才是真正自己解决问题。对幼小的孩子来说,能想出躲避或求助的办法,也并不总意味着怯弱,有时反而是机智的表现,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家长不必过度保护

上海幼儿教师吴老师

教育孩子被打要反击有失偏颇,特别是针对低龄的孩子。幼儿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如果发生冲突,应该及时让老师来帮助解决。“这不是不独立的问题,而是通过老师的教导,让他们辨清是非,学会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即使孩子被欺负、受一点点委屈也未必是坏事,家长过度保护也有可能宠坏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最为重要,家长不应从小给孩子灌输“以暴制暴”的观念。

◎“忍”是一种品质

深圳市怡景小学张老师

“小不忍则乱大谋”。“忍”是一种品质,这种品质是因为人遇到某种特殊情况而产生的坚定性和自制力。当人主动地忍受时表现为一种强大的自制力量,促使自己去执行已采取的决定,克服来自环境和自身的干扰因素。如此看来培养“忍让”的性格,比培养外向、勇敢却好斗的性格来说,对孩子将来的成长更为重要。

教育孩子“以牙还牙”只会弄巧成拙。与其让自己的孩子和同学之间成为敌人,不如想办法让孩子成为朋友。小小忍让,培养孩子宽广的心胸,这才是为人父母之道。父母宽容的美德在孩子成长的岁月之中必将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孩子将来的人格特征。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他们都还只是一棵小树,犯错是在所难免的。给人改过的机会,就是给自己机会。

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斯特娜讲过一个故事:

我和女儿旅行,上船的时候,我们看到这样一幕:一对中年夫妇带着一个十四岁左右的男孩子,还有一个十八岁左右瘸腿的女儿。我看到这家人每人背一个旅行包。夫妻俩有说有笑,两个孩子边走边闹,瘸腿女儿背的旅行包显得很大,她瘸得很厉害,走路一癫一癫格外地吃力。奇怪的是,她的家人就像什么也没看到似的。我当时那一刻恨死了那对父母。这时维妮芙特蕾说:“妈妈,我们能帮帮她吗?”我说:“我想过去,但腿像灌了铅一样。”然后,看着他们由远处走来。我发现那女孩微笑自信的眼神,看着她们走了过去。那一刻我的脸红了。后来在船上我们发现这个女孩不但处理好自己的事,还照顾弟弟,整条船上最快乐就是她了!当斯特娜去和妈妈闲谈时,那个妈妈说:我们有过惨痛的经历,从她4岁小儿麻痹,全家陷入极端的痛苦,直到12岁我们什么都不让她做,却发现她什么都不能做,而且极端自怜。直到有一天我们听一个教育家的劝告:把她当作正常人来照顾,她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从那以后,她开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再后来让她按一个姐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从此这个生命找到价值!

作为父母你为了孩子什么都做了,却培养了一双懦弱的眼神,这绝对是人间的惨剧!当一个母亲为孩子做了所有事,她以为她付出了全部,而在教育家眼中她是极端自私!你满足了自己去爱的要求,获得了价值感,却夺去了孩子的价值感和自信的权利!

假如孩子问你一个问题:“妈妈,美国首都在哪?”有的家长不但告诉孩子“华盛顿”,而且再加一句“这你还不会!笨蛋!”这正和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向南辕北辙。在孩子的学习上,家长绝对不能越俎代庖,你可以告诉他自己找书、找地图、查资料,美国首都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通过这些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家长必须知道自己的任务是引发他学习的兴趣,而不是替他去寻找答案。你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你不一定知道答案,只要你学会提示就足够了!

当孩子遇到人际关系上的困扰,特别是孩子在幼儿园阶段,你怎样教孩子与人相处?实际上,这时是对家长人生观的考验,对家长耐心的考验。如果你的孩子遇到和那种恶孩子发生矛盾,我们家长原则上不能介入,要进行输导。如果告诉孩子:“去打他!”这样会使孩子觉得他打人的行为是受母亲支持的,他可能会去攻击比他弱小的孩子。孩子并不知道做事情的度,他打不过强敌,就可能攻击弱者,这样的孩子就可能人格扭曲。如果你告诉孩子忍让,可能你孩子的反应会让对方气焰更嚣张。如果你教他告诉老师,这件事是解决了,可是以后一有事就告诉老师。孩子在小学三四年级有事告诉老师后会受到同学的攻击,初中以后还告诉老师,会成为大家的笑柄。这样的孩子没有能力去拒绝,基于同学压力,这样的孩子是最没威信的。我们家长要相信小孩子之间发生的事情没那么严重。这时需要家长问清楚到底问题出在哪。帮孩子化解矛盾,再不行,可以和老师谈一下。我的原则是在这种情况下,想办法帮他分析问题,但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去解决,这样才能培养他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Hash:729f020ed7207e8b2d21b080df0f5211942c5fb8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