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园三大误区家长经常踩

误区一:要选“名公办”或是“贵民办”

在选幼儿园的问题上,不少家长会把自己逼上独木桥。“我们小区里不少孩子都上的这所好幼儿园,不把孩子送进去孩子会自卑的。”……其实带有这些攀比心理去选择幼儿园,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大人劳心劳力,对孩子却未必是最好的。该以什么样的心态选择幼儿园,建议如下:1、尽可能对自己的孩子做一个很好的分析,选择幼儿园时要让孩子的优点和幼儿园的发展特色相一致。如果孩子体质不强,把他送到某个体育特色园,对于加强孩子的体能来说是很好的,对幼儿来说,身体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孩子对美术非常喜爱,可以考虑美术特色园。总之,选择时要根据孩子的喜好和优缺点来考虑;2、不要把“名园”作为自己唯一的选择。很多家长一心图名气,而忽视了家门口的幼儿园,甚至有的家长放弃本社区幼儿园而一心挤名园,这样一些做法会让家长觉得很辛苦,孩子和老人也将在今后三年的奔波中辛苦不堪。在选择幼儿园的问题上,就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误区二:要选认字、算术教得早的幼儿园

很多家长都对幼儿园的教育办学方向存在误解。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早点起步,希望孩子在幼儿园时期就多认字、做算术,其实是过早地给予孩子压力,可能会造成孩子的厌学情绪。在学习上,孩子应以游戏为主,因为对于3-6岁的孩子而言,进幼儿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得到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体能四方面的培养,而不是一定要学到什么样的知识。但是现在很多家长却非常看重幼儿园的技能性教育,比如双语、算数等等,但事实上这种意识的强化并不正确。幼儿园的功能在于正常实施保育、教育的任务,3-6岁的孩子究竟该学什么知识就应该以幼儿园教育纲要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如幼儿园数学教学不是以技能为主,而是该以数量关系的学习为主,强调孩子用看似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误区三:要选特色明显,教得多的幼儿园

“我小时条件差,没机会学钢琴,现在有这个条件,再苦再累,也一定要让儿子学钢琴。”“女孩精养,看我同学就是学的艺术,现在气质多好,所以芭蕾、小提琴、唱歌,女儿是一个都不能少,这些都是培养气质的。”……诸如此类的谈论不绝于耳。其实,这样的一些想法都是家长的一种补偿心理在起作用。家长的补偿心理在选择幼儿园时的决策上所起的作用也非常明显。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孩子要学什么,是要看孩子的基础和条件的,孩子不足的首先要补偿而不是强化。比如幼儿园是音乐特色,这不是说幼儿园里天天就教唱歌,而是在音乐中教孩子去发现自己什么不会、去思考如何学习。

家长当心孩子特长教育有三大误区

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特长教育尤为重视,希望孩子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多学点一技之长,是很多家长的心愿,可是家长要当心孩子特长教育有三大误区!

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特长教育尤为重视,希望孩子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多学点一技之长,是很多家长的心愿,可是家长要当心孩子特长教育有三大误区!

有不少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在接受正常教育的前提下,再接受一项或几项特长教育,以便于孩子掌握更多的技能,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以培养孩子某些特殊能力为目的的各种特长教育应运而生,诸如书法班、美术班、舞蹈班、音乐班等等,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特长教育对孩子来说,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贪玩好耍是他们的天性,同时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今天喜欢的东西,明天也许就不再喜欢了。因此,家长要注意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家长不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而是采取强迫压制的办法逼着孩子去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正好应验了那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由于某些家长在思想认识上的错误,致使特长教育进入了种种误区:

其一:一厢情愿。进特长班学习,对于许多孩子来说都不是心甘情愿的,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家长一手包办,不少孩子对究竟该学什么好、自己是否适合进行特长教育等问题都心中无数,报名参加特长班的学习完全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如此,若孩子对所学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这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倒会阻碍孩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发展。

其二:贪多求全。一些家长盲目认为多学总比少学好,今天让孩子学钢琴,明天让孩子学美术,过两天又让孩子改学书法。不堪重负的孩子,平时忙双休日也忙,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外,还要忙写字弹琴或绘画,难怪有些孩子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放学后,我宁愿被老师留下来也不愿立即回家!

其三:方法不当。特长教育对孩子来说,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贪玩好耍是他们的天性,同时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今天喜欢的东西,明天也许就不再喜欢了。因此,家长要注意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家长不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而是采取强迫压制的办法逼着孩子去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正好应验了那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要走出上述误区,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需要家长们端正认识。

孩子不同于大人,不能用对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让孩子接受特长教育,应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家长所期望的效果;同时,家长还应该明白:儿童教育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知识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技能教育等多个部分,特长教育只不过是其中的技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家长不宜将其看得过重,只能将其看作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只能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以免喧宾夺主的不良后果。

其次,还需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

特长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地方,在于它主要是培养孩子对某些技能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应有张有弛,松紧有度,并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孩子在玩中求学、在学中能玩,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教 效果。

家长和孩子相处的三大误区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之人。但是教育孩子确实是一门艺术,怎样正确地教育孩子、引导孩子,值得好好探讨。误区一:等孩子上学后再好好教育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都有这样一个观点:孩子才三四岁,年龄还小,不懂事,现在就应让他多玩玩,等孩子上学以后,再好好教育他吧。但是父母们不知道,在这一阶段如果对孩子比较溺爱、袒护,就会使孩子变得任性、淘气。从小没有养成一个好习惯,以后要想改过来就比较困难。误区二:盲目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现在,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爱好班,如让孩子学电子琴、学舞蹈、学奥数、学英语、学游泳等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很多家长可能是这样想,反正我对孩子尽心了,能让他学的都给他报了,至于学得怎么样就看他自己了,将来他没有学好也别怪父母没给他提供这个条件。误区三:孩子该做的事父母包办很多的父母总是认为孩子年龄还小,许多事情他干不了,也干不好,有时候让他来干还不够给大人添乱的。但是做父母的可能不知道,大人的这种越俎代庖反而大大地延缓了孩子自立性的发展,也使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了伤害,极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从小培养的,小时候,我们总是鼓励她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她要干家务活我们也从不阻拦,她每完成一件事情,不管做得好不好,我们都会及时鼓励,从不责备。这样,慢慢地她就有了兴趣,也增强了自信,久而久之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家长也减轻了许多负担。对孩子的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一、生理遗传的因素虽然我们现在还不知道遗传因素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多大影响,但是有影响是肯定的。因此,先天条件好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抓紧,不能因为先天条件好就放松对孩子的教育;先天条件不太好的,父母更要抓紧,利用后天的不断弥补,让孩子赶上来,只要父母努力,孩子一定会成才,这样的事例也是很多的。二、环境因素环境有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环境3个方面,其中家庭环境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这就要求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同时,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自己首先一定要做到,要做到在孩子面前言行一致。例如:有的父亲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认真完成作业,而自己却从不看书看报,整天泡在麻将桌上。有这样的父母,孩子怎么可能学好,当然也不排除有例外现象。三、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在这个问题上,应根据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给予他们不同的空间。6岁前,给孩子的空间不能太大,在这一时期,因为孩子的自我意识还没有形成,做家长的应从多方面指导教育,让他从小就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孩子6岁后,随着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多,逐渐形成了一些自我意识并在不断加强,家长再用以前的老办法就会受到孩子的反抗和抵制,有时甚至是极端的反抗。这时家长就应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出现。当孩子与家长的意见发生冲突的时候,应坐下来认真倾听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说得有道理,就应按照孩子的意见办;如果没有道理,就应耐心地说服解释,不能以大欺小、以大压人。四、奖罚要适度对于孩子的奖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是一定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对孩 子的奖励应占到80%,而惩罚最多只能占到20%。另外,奖罚也要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有所变化,8岁前可以物质奖励为主,以后应以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办法。此外,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应达成一致,夫妻之间有矛盾不能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另外,夫妻在共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能增加夫妻之间的感情,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司马特说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并不是每一个父母都会自动具备老师的资格。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掌握这门艺术必定需要艰苦的学习。这不仅意味着学习有关的方式方法,首先是要树立与现代生活合拍的正确的教育观。因此,作为父母的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这不单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自己。另外,做父母的也要首先做好我们自己的事,照顾好自己。不要把自己的思想或未实现的愿望过多地压在孩子身上,因为每一代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使命。(责任编辑:倪娟)

本文Hash:d73108737b05413f261d233a0ef72660bc3aab5c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