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父母做孩子的快乐按钮

在一幢透明的玻璃箱中,住着一只小老鼠。它瞪着机警的小眼睛四处张望。周围空荡荡的,面前仅有一个红色的按钮。

时间久了,小老鼠觉得饥肠辘辘,开始在箱内乱窜。偶尔碰到红色按钮,突然,从箱壁的小孔内掉落出一粒食物。小老鼠迅速跑过去,吃下食物,又继续乱窜。不小心,再次碰到按钮,又蹦出一粒食物。哦!它真是太兴奋了。经过几次“意外”后,小老鼠按按钮的行为被强化了。它不停地按下红色按钮,食物源源不断地冒出来。小老鼠很满足。

这不是普通的实验,而是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也是世界心理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斯金纳,创制的研究动物学习活动的仪器——斯金纳箱。

(斯金纳与他的动物学习活动研究实验)

实验继续着,小老鼠由原来紧张、紊乱、焦急跳跃,变为喜悦、有目的地跳跃,并且喜欢朝按钮的方向跳,其行为变得高效、有目的性。当小老鼠不饿的时候,也会经常去按按钮,食物落在面前,它不吃,但是心里高兴、有成就感。从此,它的目光时常注视按钮,因为按钮不仅能填饱它的肚子,还让它心情愉快。

斯金纳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人的行为都是后天的﹑经过强化的行为——就像小老鼠按按钮来获取食物,是可操作的、趋向于重复发生。“强化理论”只讨论外部因素或环境刺激对行为的影响,有助于对人们行为的理解和引导。

目前,强化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在激励和改造人的行为上。

为人父母者,可以自问——对于孩子,你是不是那个按钮?是不是“按”了你以后,就会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当你适当满足他们的需要时,他们看你的目光是不是流露出欣喜?如果这些你都做到了,别人就愿意和你在一起,你的魅力、吸引力自然会增加。

第二次实验,还是原来的装置,只是把食物换成电击。忽然间,食物不见了,有了几次电击的经历,小老鼠再也不敢碰红色按钮,甚至把感受扩大、泛化,连按钮所在的那面墙壁也不再触及。它常常躲在相距最远的墙角处,恐惧地望着按钮,不吃不动。

许多人不受欢迎,就是因为经常给别人“电击”。你的孩子为什么不听话,你的爱人为什么不回家,你的朋友们为什么避开你?是不是每次别人碰到你就会受到指责、打击、否定,你让他们感觉到恐惧、沮丧、没有意义?总是给别人带来痛苦,大家看见你,远远地就避开了,甚至将厌恶你的态度泛化到周围,连你待过的屋子也不愿意进、连你使用的东西也不愿意看到。

“电击”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千万不要变成第二只“斯金纳箱”,处处给人“电击”。可能你觉得自己的生活也不顺利,对什么都没兴趣,什么都不想做,甚至连恋爱都不想谈,因为你也受到过某一次“电击”,但不要认为生活本身就是这样,你要做的只是找出那个曾经伤害过你的“按钮”,不再去碰它。这样,你的生活和命运就会发生实质性转变。

第三次实验,将前两次实验交替进行,小老鼠按动按钮,时而得到食物,欣喜异常;时而被电击,极度恐惧;时而什么也没有,万分沮丧。时间长了,小老鼠变得焦虑、躁狂、抑郁、不知所措,对什么都没有信心。最终,小老鼠会发疯,甚至被折磨致死。

我们的生活更像第三只斯金纳箱,不可能总有“食物”,也不会总是“电击”。对与孩子而言,你是不是一面是奖赏,一面是惩罚?这就是产生疾病、焦虑、不稳定情绪的根源。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叫“趋避式冲突”——孩子既离不开你,又在某种程度上 怕你。世界上,对人危害最大的不是电击,因为你可以避开它。但趋避式冲突是无法提防的,要时不时受“电击”的折磨,连成人都无法承受,何况是孩子。

不过真正有本事的家长能有效避开电击,只留下食物。最重要的是怀有一颗“万事皆好”的心面对世界。

创造一只“斯金纳箱”,只给孩子良性刺激,奖励孩子,也成就孩子。良性因素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将来事业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小时候理科成绩不好。以至后来他考北大的时候,数学成绩得了零分。他是个人才,学校也很想要,但北大规定,有科目考零分是不能被录取的。最终毛泽东与北大失之交臂。从小,毛泽东的父亲就经常训斥、责打小润之,而他的母亲却竭力维护,帮孩子说好话。有一次,父亲拿着棍子把儿子追到江边,直到毛泽东说“你再打,我就从江边跳下去”,他才住手。毛泽东的母亲就说:“他爹,我看咱润之不错,先生说他字写得好,诗也做得绝妙,附近的孩子都听咱家润之的,我看润之将来一定有出息。”后来,毛泽东果然成为中国的一代伟人。如果没有他母亲不离不弃的支持,就不会有他今后的成就。他的母亲专注于儿子身上良性的部分,使孩子脱颖而出。

孩子不听话,逃学、离家出走,是因为从小家长就没有立人立己,没有运用良性思维。专注于身边人的亮点,由衷地赞美他们。当你欣赏所有人时,不可能不被世界所欣赏。从良性的视角关注孩子,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从前,有一个人发了大财,买下300亩地,成为庄园主。此地已荒芜多年,杂草丛生,满目凄凉。杂草是庄稼人不愿意要的东西,粮食才是渴望的收获。到了播种季节,庄园主雇了很多员工,开始给荒地锄草。从南到北,从北到南,花了十天时间,锄了一遍,干干净净只剩下新翻的土地。没过两天下了场秋雨,回头一看,地里的草又长出来了……庄园主找了更多人,开始锄地,花了几天,又锄了一遍,老天却好像故意和他作对,不多久一场雨又带来了恶草。

种地需要锄草,可是草难以除尽,不停地再生。如果必须待草除尽才能撒种,那天下几无可种之田,因为草是永远除不完的;若将精力定位在除草,人的一生将会被徒劳消耗。有效的办法是将麦子种上,麦子一出,自然会将草压住,到了金秋时节,人就有了收获,尽管草依然在,但它不碍大局。

从这个意义上讲,孩子身上免不了出现我们自己看不惯的地方。父母的精力应主要倾注在多样性中对子女发展有利的事物上,这样生活总是在发展的,总是良性的,我们的心理就是健康的;若我们执拗地将精力用在对立面、问题面、毛病方面,那么麻烦就大了,教育子女的妨碍主要在于此。

不要关注生活中的“杂草”,多去种“麦子”吧!

父母唱歌的目的要让孩子快乐

婴儿喜欢反复听某一段歌曲,并且在爸爸或妈妈的怀抱里感觉其中的节奏。一岁前,宝宝通常只能把歌曲的前两句唱出来,其余的要由妈妈帮他唱完;到两岁时,他们更喜欢听一些“运动”歌曲,如“跳吧,跑一跑”等,大部分孩子都会随着歌曲的节奏而动,或者转圈,或者摇摆,或者舞蹈,他们先天就具有把音乐和动作结合在一起的感觉;通常到了幼儿园的年龄,由于歌曲更加丰富,孩子更喜欢唱一些讲故事的歌曲或者是幽默的歌曲。

其实,父母给孩子唱哪些歌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能给孩子带来乐趣。帮助孩子学习一首新歌,最好先从听CD开始,一遍遍地听,让他们跟着唱,然后渐渐地把声音关小,让孩子试着自己唱。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可以随时停止歌唱,或者重复喜爱的段落,同时可以对某个困难的段落,慢慢地学唱。黄林

做智慧的母亲培养快乐的孩子

做一个智慧的母亲,培养健康快乐的孩子!

1、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著名教育家陈鹤琴

孩子的事让他自己做,如洗澡洗头梳头、洗碗、整理床铺、收拾文具、上学过马路、购买生活用品、根据天气加减衣服等等,家长要沉住气让他自己去做,咱们在一旁指导,及时表扬,错了不要指责。

大点了让孩子过一段寄宿生活,让孩子摆脱依赖,在集体生活中学会自理。

2、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美好事物的源泉————苏联高尔基

劳动教育是培养孩子良好个性、意志品质、同情心和责任感的基础教育。劳动还可以使孩子的双手和大脑协调发展,促进脑细胞发育,使孩子更聪明!

当然家长一定要做好示范和榜样。

3、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培养孩子具有能在世界的新潮流中游泳而不被淹没的力量——鲁迅,所以适当地给孩子一定的压力但不可期望过高;以兴趣为出发点适当让孩子学点语言、音乐、舞蹈、绘画,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起到减轻压力的作用;多赞美孩子,让他们永远都看到自己的希望,赞美又分为口头赞美和拥抱、摸摸头、拍拍肩等肢体语言赞美。

4、把快乐还给孩子

为人父母者,保持一颗平常心,放弃那些虚荣心、攀比心,摘掉孩子头上的“紧箍咒”,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责;敌意的环境学会打架;嘲笑的环境学会难为情;羞辱的环境学会内疚;反之在宽容的环境学会大度;鼓励的环境学会自信;赞扬的环境学会抬高自己的身价;公平的环境学会正义;安全的环境学会信任他人;赞许的环境学会自爱。

只要我们作家长的多用点心思,多点智慧,相信不管孩子生长在怎样恶劣的社会、家长环境中,他们也一样能健康成长!

5、最好的课堂在家里,最好的老师是父母

孩子的社交恐惧是父母之过,许多成年人的拘谨可以追溯到他的儿童时代

易趣网的CEO邵亦波小时候不爱与同学交流,性格内向,在同学关系上常常无所适从,对此他父亲作了大量的工作,还找了班主任和同学。后来身为CEO的邵亦波说:“如果不是父亲给了我自信,让我学会了如何交朋友,我可能会一事无成。”

在家庭中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营造一个和谐的交往氛围,培养孩子敢说话,爱说话的习惯和能力。家中来客时,要让孩子参与接待、让座、倒茶、谈话等,消除孩子交往中的羞怯和恐惧心理。

尊重孩子的意见,不插手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事,不做孩子的代言人,不要把成年人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个体去对待,让孩子独立去办一些事,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6、重视孩子的体育教育

孩子不合群、不习惯和同伴交往——建议: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等集体项目。

孩子胆小、做事怕风险、容易害羞——建议:游泳、溜冰、滑雪、单双杠、平衡木等挑战性强的项目。

孩子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建议: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跨栏、跳远等果断性项目。

孩子自信心不够——建议:跳绳、俯卧撑、广播操等容易出成绩的项目。

孩子心理素质差、易紧张——建议:多参加一些公开、激烈的体育比赛,锻炼孩子冷静、沉着应对比赛的能力。

孩子好逞强、爱自负——建议:选择跳水、体操等难度大、动作复杂的项目进行锻炼。

7、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善于抓住时机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要“迟延满足”,要通过孩子的努力才能获得;坚持让孩子干一些家务;家长自己也要以身作则;苏联马卡连科说,不能克制自己的人就是一台被损坏的机器。当孩子一意孤行时,家长不可强行制止,尊重孩子的同时,家长要平等、和谐、有意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切不可乱发脾气,否则孩子会逆反。在面临许多孩子上网成瘾的问题上,要平等与孩子进行沟通,尊重并关怀孩子的精神需要,和孩子一起上网,避免形成网瘾。

8、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

帮助孩子树立强烈的安全保护意识,学会警惕那些可能导致危险的人和物,牢记“安全第一”的宗旨;

不轻信除父母、老师、医生等外的其他陌生人;不要单独在偏辟、危险的地方如郊外、河边、游泳池等地方玩耍;遇到危险或困难打家长、老师或110电话求救;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告诉孩子自己是弱势群体,不可单独或贸然跟歹待搏斗;不要在外面乱吃食物;懂得一些简单的防火、防电、地震、闪电知识,熟悉110、120、119等急救电话;不要轻易在网上把自己或家里的真实信息告诉任何人;自觉抵制黄色、暴力、反动的网络信息。

9、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缺乏责任感的孩子难担大任。

如果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你必须让他从小就有责任感,在个人发展和个人责任之间达到平衡。——(美)丹尼斯.韦特列

事实上很多家长都会忽视这点,如:孩子不小心摔倒在地上,妈妈会同孩子一起踩地,边踩边说“为啥把我宝宝踩到了”,类似的事情长此下去会给孩子形成一个错觉,认为不管做错什么事,都可以把责任推给别人。

首先家长要加强自身修养,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让他明确认识到学习是他应该完成的任务,有了成绩要及时肯定和鼓励,让他体验满足和喜悦;给孩子一定的权力,让他体会自己的地位和身份的力量,更有利于帮助孩子建立责任感;面对孩子的过失,家长不可帮助孩子推诿,在能力范围之内让他自己来承担,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因为不安和内疚他的体会会更加刻骨铭心;家长不能因为过分强调学习而包办代替孩子应该承担的家务和个人生活;不能随便满足孩子的过分要求,适当向孩子透露家底,避免养成孩子好逸恶劳的习惯。

10、中国孩子缺少与父母的平等沟通

尊重孩子,不要过分以家长的身份相待,不要侵犯孩子的单独活动,——(美)爱默生

平等沟通是走进孩子的秘诀;先做朋友,再做父母;多站在孩子的立场想问题,体会他们年龄状态下的心态,理解他们的烦恼,给予他们切实的帮助;家长应该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协助、指导、诱导孩子进行沟通,不可对孩子限制太多更不能以家长的威严去强制孩子的行为,这样孩子容易对家长产生信赖感,从而及时发现孩子的思想变化;家长要学会面带微笑、专心至致的倾听孩子在学习、同学、生活上的故事,给孩子表达和倾述的机会,尽量多鼓励孩子。

英国的培根说“说话周到比雄辩好,措辞适当比恭维好。”

11、挫折教育应引起家长的重视

不要担心挫折,应该担心的是,怕挫折而不敢让孩子作任何事。———陶行知

父母不要一味地以孩子为中心,总让他当主角,否则一旦环境变了,他由主角变成了配角,不被关注和重视,会产生心理的失落,难以适应新变化。

心理承受能力——指从挫折中恢复愉快心情的心理素质。人一生不可能不遇到挫折,家长与孩子一起谈心分析原因,鼓励孩子坚强、自信,培养乐观的心 ,寻找心理的平衡;适当地让孩子吃点苦,创设一定的困难情境,如吃忆苦饭、爬山、劳动、远足等;带孩子去上一天班,体会一下父母工作的辛苦。

本文Hash:57f576513985c77b03e288fd47731d0450c323b4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