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玩美中健全人格的培养

心灵频道――锻造有力量的心灵

玩美中,健全人格的培养

在这个频道里,我们要说的是:玩美是一门孩子成长阶段中的必修课。玩美不是兴趣小组要做的事情,也不是第二课堂的内容。在我们看来,玩美属于第一课堂。如果说语文是通过对孩子“听、说、读、写”的基本功的训练,开发和培养孩子的表述、表达、表现和交流的能力;数学是通过对孩子计算、推理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以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本领。而玩美则和语文、数学完全并列,它通过帮助孩子对形、色、创、想这四个基本概念的建立,通过将与美相关的众多信息的编辑整合,以各种艺术手段作为载体,创建出一个个能让孩子具体操作、真切感知的活动,以此来诱发孩子的创造潜能、养育孩子充沛的情感、敏锐的心灵和丰富的美感。这些在孩子们成长的阶段缺一不可。

当然这门学科和语文数学又大有不同。那就是玩美是要培养孩子们对美的敏感程度。为什么要培养对美的敏感程度?那是因为美和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密切相关。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定也是一个内心充满了情感的人,他的心灵有很多根触角,这些触角会触碰到生活中诸多的领域,它们带着体温、带着好奇、带着所触碰到的现实和故事,再回来给予这个人心灵以营养和力量。一个冷漠的人,一个触角被折断或天生就没有触角的人是可怕的。我们常常会问,为什么这个人就成了艺术家?他为什么能用那些简单的音符,那些看起来并不复杂的色彩和线条,那些最日常最普通不过的语言就能表现出那么微妙的感情和那么复杂的人性?应该说,是艺术家首先用他心灵的触角采撷到了许许多多活生生的现实,然后他们的目光比我们看的更深一些、更透彻一些,角度更不同一些,他们内心的波澜层次也更多一些更壮阔一些。这也是为什么每一个艺术作品总和他的创作者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它带着那个时代深深的呼吸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也因此,艺术就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敏感的心灵。

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常常会因为一句“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困惑不已。我们来看看著名的心理学家李子勋总结出的7条“赢者共性”。

第一:他们永远不满足,有一种难以被满足的欲望。相反,洁身自好,克制自己的人,往往很难在竞争中胜利。

第二:他们喜欢标新立异,是不服管的人。人的能力是成长的过程,从小服从规则的乖孩子,往往不能成为真正的佼佼者,因为服从规则就不可能创造规则。这些成功的人,总都不是那么太乖,总是反游戏规则的人。因为他们在创造新东西,而创作新东西的人是世界的领导者。

第三:他们总是能进入专注的境界,即便喜欢一个小东西,都让人感觉到痴迷的状况,总比别人愿意投注更多精力。能专注做事情是重要的一种能力,专注的体验、专注的能力可以后天训练出来。禅学里有个故事:一位和尚30年如一日地打坐念经,始终无法突破。参透佛法。在他每天去佛堂的路上,长满了牵牛花,每年开得很热烈,他无心顾及。有一天,他关注到一朵牵牛花,驻足了一天,突然感悟,他和花同时感受到佛心。一个人如果没有狂热专注地投入一个东西,那么他对生命的感悟是肤浅的。智慧的发展,有时候靠我们精神贯注投入到一件事情,把整个身体、精神、情绪都糅在一起,形成一股力量,就是专注,此刻,生命的感悟就会加深。

第四:他们往往都有一些灾难性的经历,人生中大起大落,尤其是身体的不好,处于 潮的痛苦中。温室里的花朵,长得很顺的孩子很难成为一个行业里的佼佼者。

第五:他们的个性比较坚韧,不达目的不罢休。有时候个性中可以忍,但是决不放弃,内心的东西不容易更改,总会朝着自己的语愿景去做。

第六:他们都具备一些智慧,比较聪明,爱学习,知识吸收很快。心理和智慧也是决定成功的重要因素,包括个人经验,有些促使我们深入思考活着的价值。一个人只有真正体会到死,才会珍惜每一天的生,每一天的力量。

第七:还要有温暖的家庭,因为家庭对人的分心太大了。所有伟大的人,跟妈妈的关系都是伟大的,都是非常深的。他们从小对母亲认同,彼此的共情很深。

我们引用专家的这些话,并不代表玩美一定要培养一个赢的孩子。我们只是觉得这些赢者共性中,有一些可以来印证我们的玩美理念,从而告诉大家玩美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因为拥有了心灵的力量,他们于是可以赢,亦可以输。在进入下一个章节之前,我们再来温习一下以上内容,那就是――用你的心去把自己的呼吸和孩子的呼吸调整到同步,之后,去真切感受他们的意愿。当他们的意愿得到足够的尊重,当你为他们搭建好一个恰当的舞台,当这个舞台的环境呈现出安全、积极和正面的模样,孩子们就会在兴奋的、娱乐的状态下,专注地富有创造性地完成与美有关的一次次体验,并且从中获取跟心灵有关的力量。

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

我关注教育,源于长久的心结。

首先,是源于身边的人和事。比如我少年时最好的朋友之一,变成了几进宫的人。虽然在他自己看来,这没什么大不了,进去几年跟上大学一样,都是锻炼,都在成长,出来照样威风八面。但在我看来,在他父母看来,或者在读者朋友看来,这绝对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正因为我们是至好,彼此了解成长处境,我认为他的问题归根结蒂是家庭教育这一块出了问题。诸如此类的事件不断发生在我身边:一个与我以礼相待的少年突然变成杀人犯,只源于一次争强好胜的冲动(他的家族之风特别彪悍,不能受别人半点不是);一个沉默不语的少年,有一天才知道他的职业是小偷……这些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可能源于家长不经意的某种引导。

我年少时有许多偶像。有一个杂技玩得特别好,他拿着一只碗去买豆腐,经过我面前时用碗耍各种杂技,让我眼花缭乱;有一个对乐器无师自通,不论是二胡还是笛子,稍微一摆弄就能玩得如痴如醉,实在无聊就用树叶吹出各种花样;还有一个对画画特别在行,给人家厅堂的白壁上画佛像、观音、孙悟空等,但最大的用处皆仅此而已。这些人在乡村都以不务正业、不勤劳而著称,以反面形象生活在最底层,长大后就见不到他们的神技了。有一天我突然想到,这些都是极好的艺术苗子,但环境遗弃了他们的才华。如果父母有心,这些小艺术家如今就不会如病树枯萎了。

以上所举,大多发生在乡间,是以前的事。那么如今的家长就一定懂得如何教育儿女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家庭教育依然是大多数父母的盲点。年轻的父母们懂得教育是大事,但依旧是盲人摸象。我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两三岁的孩子特别好动,这个动一下,那个动一下,母亲就在一边不断地斥责、阻止,似乎他安静下来才是正常状态;母亲带着孩子,见人就夸耀自己孩子聪明、成绩好,孩子的内心也相当骄矜,人未长成,骄气已养;还有的妈妈忧心忡忡地问我,女儿很爱漂亮的衣服,非常臭美,是不是毛病?特别怕生,是不是毛病?儿子好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该报个什么兴趣班呢?总之没有哪件事不焦心的。更多的是孩子上网、看电视、逃课、出走、成绩不好……家长不知所措。

诸如此类的所见与心结,让我一直关注教育,并且想写一本务实的家教书。因为我认为,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教育的基础,是社会教育的基础。如今教育著作很多,但家长们未必看得懂,看得懂未必实用。我强调的务实,是根据中国现实家庭状况,从实例去分析,推导出一些普遍规则,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让即便没有阅读习惯的家长也能看进去。特别是让家长带着问题去看,明白症结所在,明白每个教育措施的原理。让家长懂得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不正常的,对教育尺度能够自由把握,从而自主地去引导孩子。

但是,光掌握教育的原理和实用的方法,我认为这样的教育还不够有层次,为什么呢?

这正是我关注教育的第二个原因。我是一个对社会特别敏感的人,社会事件时时刻刻在刺激我。比如一个品学兼优的博士生,忍受不了就业压力,突然跳楼自杀。这说明什么?一个专业上优异的学生,在意志上却有缺陷。一个技术能力很强的医生,因为病人不给红包,就拖延病人的手术日期,甚至在动手术时动些手脚,何其残忍?副局长为了争取局长的职位,买凶杀人除掉竞争对手,权位何其高,素质何其低!诸如此类,刚开始认为是特殊事件,后来见多了,发现是社会现象。在 心痛的同时,推而断之,这个社会的人文素养教育亟待提高――只有在一个人的成长期奠定人文教育的基础,整个社会素质才有可能提升。

任何手段对社会丑恶只能治标,而心灵的教育才能治本。

在本书中,我把人文的心灵教育与务实教育相结合,这种教育法则可以简称为“人文务实教育法”。“人文”并非一个空洞的概念,并非指读点所谓国学,背点古诗,而是渗透在一事一理中,渗透在每个具体的细节中,成为个人的准则和气质。无论一个专业素养多么高的天才,如果没有人文素质的匹配,人生的殿堂都有可能倒塌。这就是为什么世界首富能因业绩和慈善赢得世人尊重,而中国首富则有可能身陷牢笼的缘故。

本书在天涯网站连载时,有极个别的读者提出悖论,大意是:你把我们的孩子教育成好人,可社会上有很多坏蛋,这不是叫我们的孩子吃亏吗?此言论我明显不屑批驳,但需要强调:世界是人的一面镜子,心灵广阔的人,世界亦是广阔的;心灵阴暗者,面对的世界亦是逼仄的。此书要培养的是拥有健全人格的孩子,面对阴暗的环境,健全人格者以健康的理念为应对之策,而不是看见别人作奸犯科,你也跟着扎进去分一杯羹,最终一块儿打包进号子。

有熟识我写作脉络的人,又道:“从前你总是批判社会,何以如今是言必教化,造福社会,莫不是改邪归正,莫不是被招安了?”言者甚众,大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和社会的关系,恰如一个男人与妻子的关系,吵架是常有的,但更多的是承担责任。一个对妻子百依百顺的男人,要么是妻子的附属,真的好脾气,要么是为了更好地伪装以创造条件干坏事。我是受过理想主义教育的一代人,教室墙上贴着的鲁迅、居里夫人等画像至今犹在我心。

个人混得如何乃随缘分,但为社会分忧解难却是心底之夙愿。写这本书最大的动因是:在中国社会老龄化来临的背景下,中国能否继续强大与下一代人的素质息息相关。愿通过这本书与家长分享和交流,愿你们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孩子,同时你们也在为国家和民族贡献力量。

李师江

2010年7月30日

教育孩子做诚实的人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导读:孩子并不是天生就会撒谎的,不少孩子也懂得诚实比撒谎好的道理,有的孩子甚至还有因撒谎受到皮肉之苦的经验。按理说,孩子应该说老实话,做老实事,但是不少家长还是纳闷儿,为什么孩子仍然要经常说谎?

教育孩子做诚实的人,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所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人世间最美的品德就是诚实。

只懂得道理是远远不够的

孩子并不是天生就会撒谎的,不少孩子也懂得诚实比撒谎好的道理,有的孩子甚至还有因撒谎受到皮肉之苦的经验。按理说,孩子应该说老实话,做老实事,但是不少家长还是纳闷儿,为什么孩子仍然要经常说谎?

其实,要培养孩子诚实的品质,只是让他们认识到应该成为诚实的孩子还是远远不够的,认识的提高并非必然在其行为方式和习惯中体现出来。有的孩子有严重的说谎行为,甚至在没有说谎必要的情况下还是不由自主地说谎,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应该成为诚实的孩子的道理。

让孩子从小懂得要说老实话,做老实事,用诚实的行为规范要求自己,这还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和谐、融洽、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环境之中。在孩子说了谎话的情况下要避免给予训斥或者体罚,而且要在向其指出的同时给予改正的机会。在这种和睦、协调、充满信任的环境中,孩子会逐渐形成说老实话、做老实事的态度。这是一种基本态度,它将成为一个人持久而又一致的行为倾向。在它的推动下,孩子遇人遇事就会自然地吐露真情,无需掩饰、隐瞒和欺骗。

在很多情况下,孩子的说谎行为都是大人给予的压力造成的。例如,如果大人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不切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又与孩子在感情上存在距离,孩子就会感到高不可攀,不愿努力去做。当孩子没有达到期望的要求时,大人又对其施加压力。这样,孩子自然会用撒谎的方法来应付家长。又如孩子如果出现一点过失,成人就不由分说地给予重罚,直至孩子讨饶认错方肯罢休,那么为了逃避惩罚,孩子也会编造各种谎话蒙混过关。这类给孩子施加压力的做法,其失策之处还不仅是成人当时并没有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更可怕的是孩子对人对事会形成一种欺人又自欺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它会直接地、持久地影响孩子的行为,而且很难改变。以这种态度处世为人、待人接物,无责任感和信誉可言,自以为“聪明”,终究是会吃大亏的。从人格完整的角度而言,这样的人是有很大的缺损的。

要对孩子说真话

撒谎在形形色色的人群里很盛行,要使儿童不看到不听到别人撒谎是很困难的。孩子经常看到、听到别人撒谎,又怎么能不学呢?的确,在太多的场合,我们经常在无意中教会了孩子说谎。

要培养孩子诚实的品质,成人要检点自己的一言一行,凡事都应对孩子说真话,决不要为了达到某种暂时的目的而欺骗孩子,否则,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其次,成人也不要轻易地对孩子许下诺言,一经许下的诺言就要兑现,做到言而有信,在实在无法兑现的情况下,则应向孩子说明理由,求得孩子的谅解,或者采用其他方法加以补偿。

本文Hash:823588f582d7d91d9dbdda449f5f2bcc2fadd54d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