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定时为孩子朗读

每天定时为孩子朗读

德国大诗人、思想家歌德4岁前读书;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四五岁读儿歌;中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张衡10岁博览群书;诗仙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纵观古今中外,不少卓有成就的科学巨人、文艺大师,他们最早阅读时不过四五岁。大量研究认为,越早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不仅能激发学习动机和阅读兴趣,还能提高语言能力,是孩子智慧发展的钥匙。

从新生儿开始,请家长“大声”为孩子读书

“您是怎样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呢?”面对这个问题,大多数中国父母的回答很可能是“我给孩子买了许多儿童读物”,而大部分美国家长的答案是“我每天花20分钟为孩子朗读”。

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著名的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出版了一本《朗读手册――大声为孩子读书吧》,在美国销量100万册以上,被誉为改变美国历史的书籍,它之所以受到推崇,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它掀起了一股为孩子大声读书的热潮。

“从新生儿时,父母就开始为孩子朗读了。”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健教授说,父母为孩子声情并茂地朗读,不仅能增进亲子情感交流,还能促进孩子智力、听觉发育。这时,孩子虽然听不懂朗读的内容,但对色彩鲜艳的物品和节奏感强的声音比较感兴趣,家长适合选一些颜色鲜艳、有韵律的童谣、儿歌书为孩子朗读。

“为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兴趣,一开始,父母中就要固定一位定时定点给孩子朗读。”杨健说,最好安排在睡前,每天坚持给孩子朗读15~20分钟,以便养成习惯。

1岁左右,吸引孩子参与阅读

随着孩子一天天成长,1岁左右的孩子们不只对家长的声音以及书上的颜色、文字感兴趣,还能多少给爸妈一些回应。

“这时,家长要鼓励、吸引孩子参与阅读。”郑州市金拇指幼儿园老师徐林丽说,比如,家长和孩子一起看书,让他指出书上的不同物体、不同颜色;或者,问一些类似“你喜不喜欢这个故事”等简单、笼统的问题,让宝宝用表情、肢体语言表达和参与。

随着宝宝语言、理解能力的提高,提问难度、数量可以增加。家长可选在读书前,先带孩子认识一下书上讲的小动物、小物件,等读到这些时,让宝宝回忆一下;家长也可先讲一半故事,让孩子说一个结局,再朗读书的结局。

1岁左右的孩子,适合选画面简单、色彩柔和的读物,最好一页纸上只有一幅图,能让他理解自己在书上看到了什么;等有了一定理解力,再增加故事情节。

3岁后,逐渐让孩子转向“自主阅读”

3岁前,家长是朗读的主角;之后,要逐渐让孩子转向自主阅读,家长参与指导,这样等6岁时孩子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就能基本建立了。

“家长可以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方法,比如让孩子跟读。”杨健说,跟读分三步:第一步“顿读”,家长读一个字,孩子跟读一个字;第二步“顺读”,家长读一句,让孩子跟着读这句;第三步“跳读”,当孩子特别熟悉一段读物时,家长读上句,孩子接下句。也可以让孩子先背后读,家长可选一些字数较少、易上口的儿歌、诗词,先一句一句读给孩子听,让他背熟;然后,再把这首儿歌、诗词放到孩子面前,让他一边背诵,一边用手指向相应的字,使字音和字形重合。

“这种‘指字阅读’不意味着孩子已经认识这个字,家长千万别强迫孩子认字。”杨健说,否则,孩子的阅读兴趣在这种强迫压力下会一点点丧失。“让孩子在和父母的共同阅读中获得快乐,培养阅读的兴趣,养成进行阅读的良好习惯, 是早期阅读的关键。”徐林丽说,如果孩子对某本书不感兴趣,或暂时不愿意阅读,一定不要强迫。

等孩子6岁时可以完全独立阅读了,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比如,多带孩子上图书馆;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段,全家人共同阅读,尤其要让孩子留意到你的阅读习惯。

家庭教育:坚持每天为孩子朗读20分钟

电脑、电视、手机、iPad……电子产品以其丰富生动的视听体验和动画效果,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却让他们对纸质读物的热情大打折扣。美国父母们已经意识到了这种危机,发起一场“朗读运动”,号召父母每天抽出20分钟,坚持为孩子朗读,以作为对抗电脑、电视的有力武器。

朗读是最好的阅读。亲近母语创始人,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徐冬梅老师对此深有感触:“每个人最初的阅读是从倾听爸爸妈妈或者其他人的朗读开始的,而不是用眼睛去阅读文字。最好的文字往往不是诉诸眼睛的,而是诉诸耳朵和心灵。”

大声为孩子朗读,让他们从小就体验从耳中听到的有分量感的语言世界,对他们的成长极为重要。相对于默读,朗读最适合没有独立阅读能力的学龄前儿童和识字不多的学龄初儿童。孩子在快乐的朗读时光中获得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注意力,拓展想象空间,更有亲子交流、共同分享的深层情感愉悦,能很好地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选择句子短小,富于韵律的作品。为了聆听起来更容易,在作品选择上要避免那些有太长描述性句子和太长对话的书,而应选择情节推动比较快、动作性强、句子短小精悍的作品。那些有重复性结构、节奏感强、富于韵律的作品,更能体现语言的美感,是不错的朗读材料。

父母选书时,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爱好,年龄段和阅读基础,为孩子朗读他此刻最需要的书。如果父母的朗读内容不能引起孩子兴趣,要考虑换本书。

朗读要选择一对一的安静环境。为孩子朗读最好以一对一的方式,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里进行。晚上当孩子躺进暖暖的被窝时,家长为他娓娓地读个故事,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睡前礼物。父母还可以利用孩子吃点心的时间读点东西,用餐时光会变得趣味盎然而有意义。

在朗读的方式上,可以是父母绘声绘色地为孩子读,也可以大人读一段,孩子读一段,大人读一页,孩子读一页,增加朗读的趣味和亲子交流。

每天花些时间与孩子一起读书

所谓真正的教育是无痕的教育,是环境的教育,是父母身体力行的教育,而不是过多的教诲与训斥。想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中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陪着孩子一起读书。

一,首先,身教重于言教。

教育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育人是一个漫长而细致的过程。一个孩子世界观、人生观的逐渐形成,是需要教育者潜移默化的去影响的。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除了适当的言传以外,更主要的还需要教育者的身教。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比如,养成阅读的习惯,孩子也会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熏陶而热爱读书,并能将自己对某些事情的看法与父母沟通。

二,通过一起读书,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陪孩子一起读书,意味着你可以走近孩子的心灵,再也没有比这样的模式更加有效的了。我们经常会发现,什么时候与孩子的关系好,什么时候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的关系糟,什么时候的教育就容易失败。明智的家长总是能勇敢地选择了“与孩子一起读书”、“向孩子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这恰恰是化“代沟”为“代桥”的有效手段。

三,营造良好的智力环境。

前苏联作家巴甫连柯说,不读书的家庭,就是精神上残缺的家庭。阅读不仅可以让孩子获取广泛的知识,陶冶情操,还能使孩子得到放松休闲,缓解焦虑,调节情绪,与孩子一起读书,既能留出一些时间与孩子共处,又能要求自己也养成读书的习惯,一举两得。据研究表明,儿童的发展、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里的智力兴趣如何,成年人读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给儿童的思想留下了哪些影响。

四、阅读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却可以定位人生的方向。

书能够影响人的心灵,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又是相通的。一个人要想把自己打扮得可爱、漂亮或者具有吸引力,就去读书吧。

经常读书的人,一眼就能从人群中分辨出来,在为人处世上也会显得从容、得体。

经常读书的人不会乱说话,言必有据,每一个结论会通过合理的推导得出,而不会人云亦云、信口雌黄。

经常读书的人会思考,知道怎么才能想出办法。他们智商比较高,能够把无序而纷乱的世界理出头绪,抓住根本和要害,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拒绝盲目,他们做的每一步都是深思熟虑过的。

这些,都是平时不读书的人所欠缺的。

但是,读书显然不仅仅是为了增加优雅或者提高身份,而是为了获得素质。

五、阅读习惯改变命运。

所谓素质,如爱因斯坦所言,就是将学校里、书本上所学来的东西都忘掉后剩下的东西。

读书的最终目的当然是为了——提高对人性的认识,锻炼心胸,逐步训练感受幸福的能力,培养自信心,形成实践能力。

1、关注人性,了解人情世故以及变化的规律;

2、关注经验,关注现实可行性;

3、关注过程,知道如何对过程进行控制,并胜任应当胜任的职责;

4、培养做事意识,摆脱书呆子气,从中掌握应对挫折、失败和困境的技术;

5、把握人生中的大规律,并加强性格中那些具有竞争力的因素;

6、为了实现大目标简化日常生活。

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养成阅读习惯将受用终生。阅读习惯是在心灵深处装了一部发动机,一个人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一辈子不寂寞。养不成读书的习惯,一辈子不知所措。特别是在中小学时代 ,读书不叫读书,而应当是吃书,吃进去了,成为我们的血肉和骨骼。很多人的成功都得益于良好的阅读习惯。

六、不同年龄的孩子读不同的书

不同年龄的孩子情况不同,所以阅读当然要分年龄。

小学低年级孩子能够独立阅读的书籍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以图画为主;一是在文字上面标有汉语拼音。孩子阅读脱离了父母的帮助,但识字量有限,所以常常依靠图画和汉语拼音来认识文字,理解书籍的内容。

小学中年级是孩子阅读的重要转折时期,随着孩子识字量的增加、知识经验的增加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具有了阅读字书的条件。从这个时期起,他们喜欢阅读的书籍图画越来越少,拼音越来越少,而文字越来越多,文字所含的思想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孩子不仅通过图像、声音,也通过文字符号来认识现实社会和历史。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

小学高年级孩子指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年龄约在10~12岁。随着孩子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阅读经验的积累,小学高年级的孩子阅读范围逐渐扩大,阅读内容也由浅入深。小学中年级孩子能读的书,他们仍然很感兴趣,并对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

初中时期也称少年期,孩子约在12~15岁之间。儿童心理学指出,少年期是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即从依赖成人过渡到独立于成人的时期。这个时期少年的心理特点是半儿童半成人。说他们是儿童,因为他们的身体和精神还在继续生长,他们感到了这种生长,并从这里获得了力量和勇气,但还不能确切地知道自己力量的程度。同时他们已近成年,比儿童有了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在某些方面开始具有独立解决的能力。

到了高中,就已经接近青年或者已经是青年了,此时的阅读选择就会变得越来越丰富。他们的理解能力已相对成熟,社会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也达到一定水平,因此他们有能力阅读几乎所有的作品。他们不仅需要了解、学习外部行为规范,还需要理解社会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化过程中,他们要完成5个任务:谋求获得独立;确定自我概念;获得性别角色;适应性成熟;学习适应成人社会。而这些通常都可以通过阅读来获得。

本文Hash:b066dfd1a4b82a4741437b5c008a90d79ed56be1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