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倾向美国子女教育方式

然而,正当我们津津乐道于“美国标准”之时,美国人却已经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观是否真的完美无缺。特别是在与欧洲发达国家的儿童表现进行对比之后,美国人越来越质疑自己所推崇的方式方法是否足够正确。

不久前,曾任《华尔街日报》记者的潘蜜拉·杜克曼女士出版的《养育宝贝》一书,更是将幼儿教育这一讨论热题再度推向了高潮。

这位女记者在书中写到,法国孩子比美国孩子更有礼貌和修养,在豪华餐厅里,她要努力管住自己的小孩不乱扔食物,而法国小孩却“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用刀叉吃饭”;“法国孩子玩耍时不需要父母陪着,所以他们的妈妈有足够的精力装扮自己、做自己的工作。”这样的描述让美国人跌破了眼镜,羡慕到了极点。那么法国人究竟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呢?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是否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法国儿童教育专家马克·雷诺总结说,幼儿教育有两个至为关键的因素:一是树立家长权威,善于向孩子的任性说“不”;二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锻造他们的自我个性。

树立家长的权威

雷诺博士认为,孩子并不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而教导他们分辨是非则是父母的责任。树立威严,才会让孩子清楚地意识到规则和界限。被禁止和拒绝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过程。他们必须学会放弃,并且懂得并非自己的一切要求和愿望都会得到满足。

雷诺博士补充说,权威和爱并不是矛盾的事情。恰恰相反,两者是可以共生共存的。正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我们才设立了种种规矩,以确保孩子能够安全健康的成长。事实上,设立界限和规矩也更能够帮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赢得自信,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缺少了严格的管教,孩子反而会感到被忽视和遗弃。

那么,如何培养家长的权威呢?

接受采访的埃里克和娜塔莉是一对年轻的夫妇。为了“正确合理”地教育他们3岁的儿子,他们特意去参加了家长培训班,并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认真地付诸实践。埃里克说,其实施行权威最重要的是沟通和交流。当你禁止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一定要让孩子清楚他不能做的原因。简单粗暴、不加解释的禁止,非但没有意义,反而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所以,在摆出家长威严的同时,一定要向孩子清晰明确地解释和说明为什么这件事情他不能去做,这个过程不可或缺、十分重要。

娜塔莉的感受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间的共识也必不可少。如果父母双方一个人告诉孩子“可以”,而另一个人却说“不”,孩子便不会再服从管教,甚至还会利用父母间的分歧来做坏事。另外,权威在言行一致中才能真正得到树立和体现。当父母为孩子设立了规矩,这些规矩绝不能只应用在孩子身上,父母也必须以身作则去遵守这些规矩。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榜样。

在管教儿子的同时,埃里克和娜塔莉也十分注意拿捏分寸,因为“权威不等于专横和专制”。如果家长让孩子感到畏惧,如果他们的命令不合理或有失公正,如果他们连孩子的幽默感和情绪抒发都要禁止,那么他们的教育就走入了另一个极端。

根据法国著名的儿童医生和儿童心理学家弗朗索瓦斯·多尔托提出的“冒险”学说,在对儿子进行一丝不苟的严格教育的同时,这对夫妇也没有忘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留有一定空间的行为自由。“在规矩之内给予孩子充足的信任和自由,对于他们想象力的培育以及自我意识的养成都十分必要。”雷诺博士解释说。

养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

美国幼儿教育强调家长应当给予孩子充足、慷慨、无条件的关爱,尽可能多地陪伴他们,参与他们的游戏,尽量减少对他们的约束,鼓励他们的天性尽情发扬,用表扬代替惩罚等等,而这些理论法国的教育专家们并不完全认同。

法国儿童心理学专家玛丽·吕克医生认为,所有小孩子都会想要大人时刻待在自己身边,而这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一个人待在房间里自娱自乐的本领。

吕克医生建议父母不要一直陪孩子做游戏,更不要在游戏时给孩子太多“直截了当”的提示,例如“应该把大象涂成灰色,应该给布娃娃穿这件衣服,当心沙发”等等。当一个孩子太依赖父母的帮助时,他便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周围世界产生不安全感,从而无法勇敢地探索外面的精彩,也无法形成独立的人格。

吕克医生认为,从3岁起,小孩子就有了独自玩耍的能力,并且也有了抵御一定程度孤独感的心理强度。从这个年龄开始,他们的想象力开始萌芽,想象中的世界开始向他们展开。只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不去干扰他们,他们可以与布娃娃对话几个小时,能够自己编出各种故事。然而,这对一些家长来说可能有些困难,因为通常家长难以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孩子在没有他们看护的情况下也可以很好地待着。

那么,如何教导孩子学会独自玩耍呢?如何帮助他们培养独处的能力呢?埃里克和娜塔莉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也许值得借鉴。

娜塔莉首先向儿子做了清楚的说明:“你可以在我身边玩,但这不等于说我要和你一起玩。”然后,她建议儿子把图画本和积木带到身边。“家长的在场会使孩子感到安心,”娜塔莉解释说,“其实对孩子来说,家长参与游戏并不比待在他身边更重要。你可以尽管处理自己的事情,只要时不时地看一下他就好。他也会很自豪地向你展示在没有你帮助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的‘作品’。这时,你一定要向他表示祝贺并且表达你为他骄傲的心情。”

接下来是要培养孩子独自待在房间玩耍的习惯。娜塔莉首先确认了房间里没有“危险物品”,比方说可以被孩子吞掉的小物件等等。然后她向儿子解释说他已经长大了,可以一个人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她把儿子最喜欢的玩具放在了房间的某个角落,慢慢地,儿子便爱上了这个“属于他”的角落。她总是让房间门保持打开的状态。因为心理医生证实,房子里的响动会让小孩子感到安心。最初几次儿子看起来有些惊慌失措,娜塔莉也按照医生的叮嘱,没有马上塞给他玩具,而是让他自己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

每次把儿子单独留在房间里时,娜塔莉都会鼓励他:“我对你有信心。相信你会自己找到有趣的事情做。”

“这个年龄的孩子可以独自玩耍20~30分钟,所以他每过一会儿就来找你是很正常的。这时你要对他说‘我不陪你了,你看起来玩得很高兴,我要准备晚饭’。”娜塔莉说。

雷诺博士认为,让孩子和他的玩具单独待在房间里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帮助孩子创造新的游戏,编出新的故事。儿童通过独自玩耍,可以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来创造他的想象世界,他还可以克服对空虚和无人的惧怕,并将孤独的时光转化为丰富而有创造性的经历。“独处的能力”将使他终身受益。

打孩子的教育方式美国父母也会这样做

导读:.虽说“不打不骂教孩子”是美国人的成功教子经,但脾气再好的人也会有冲动之时,也会发脾气甚至动手,更何况面对总是调皮捣蛋的孩子,父母更是会忍不住想发火。就算在美国这样法制健全的国家,父母也会打孩子。

蔡宁震惊地看着比利脸上的大红手印,半天才找回了自己的声音,心疼地问道:“天哪,美国父母也打孩子的?不是说美国人打孩子,警察都要管的吗?”

蔡宁正在厨房做晚饭,突然听到对门邻居家传来一阵阵争吵声,随后还伴着摔东西的声音,她连忙关掉火跑出了厨房。

“好像是维达在跟谁吵架。”她嘀咕一句,便往门口走去。儿子正在维达家里玩呢,这么剧烈的争吵,不知道会不会吓坏孩子。

正要开门,李博文和比利还有小艾米三个孩子手拉着手走了进来,她连忙迎过去,问:“文文,维达阿姨家发生了什么事?”一边问着,她一边看向跟在儿子身后低着头不说话的比利和小艾米。

要是平时,这两个孩子肯定早吵嚷着给她解疑了,今天却一直保持着沉默,蔡宁还以为这两个小家伙没见过那么激烈吵架的维达,被吓到了。所以蹲下身子想逗逗两个小家伙,让他们高兴起来。

可是托起比利的下巴时,蔡宁愣住了。

“比利,你这是怎么了?”只见比利白嫩的小脸上豁然印着一个红红的大手掌印,明显是被人打了。可她想不出来,会是谁这么狠心下的手?

“这是谁打的?维达是不是因为你挨了打,才跟人吵架的?”

她认为应该是维达家里来了客人,而这个客人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打了比利,维达才会歇斯底里地跟客人吵起来,还摔了东西。

这样的想法十分合理,可比利和小艾米还是低着头耷拉着脑袋不说话。她也能理解,孩子毕竟还小,遇到这种事情难免会胆怯,于是轻轻拍了下他的肩膀,宽慰道:“比利别怕,你妈妈会替你报仇的。”

她说得义愤填膺,可儿子却扯起了她的衣角。

“怎么了?”她回头问道。

李博文看了眼比利,也低下了头,小声说道:“那是维达阿姨打的。”

“啊?”她刚才是不是听错了什么?“文文别胡说,这怎么可能。美国父母从不打孩子的。”她现在可是经常研究美国的家庭教育,美国父母不打孩子,这可是她经常能看到的内容。而且,在美国如果父母打孩子的话,警察也会介入。维达打了比利,这怎么可能?!

她不相信,可越不相信,儿子越发急起来,连小艾米最后都垂着头承认了李博文的话,“蔡阿姨,的确是妈咪打了哥哥。哥哥惹了妈咪,妈咪生了很大的气,于是就打了哥哥。”

一旁的比利开始啪啦啪啦地掉起眼泪来,蔡宁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开口哄他了。

这时,小艾米拽了拽她的衣角,小声说道:“蔡阿姨,你能去哄哄妈咪吗?妈咪生了好大的气,艾米都不敢跟妈咪说话了。妈咪是不是已经不爱我们了?”

“不会的。”她揉揉小艾米的头发,柔声说道,“艾米乖,跟哥哥和文文在这边玩,阿姨去把你们的妈咪哄高兴,好不好?”

“嗯。谢谢蔡阿姨。”

从家里走出来,蔡宁看见维达家的防盗门是开着的,便推门走了进去。“维达,你在吗?”天渐渐黑了下来,客厅里没开灯有些暗,看不清楚维达在哪里。

“我在。”

顺着维达的声音,她往角落的沙发处看过去,维达正一脸沮丧地坐在那里,看见她来也没有迎上来,只是拍拍身边的沙发说道:“过来陪我坐一坐吧,蔡。”

&ld quo;这是怎么回事?”她抬脚朝她走过去,一路上差点被倒着的凳子绊倒,旁边还有一些破碎的瓷盘,她弯腰想要捡起来,却听维达说道:“哦,亲爱的,先不要管它们,先来陪我坐一坐好吗?”

“比利今天又淘气了?”虽然还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但也应该是比利一时淘气过了头,这才惹得维达生了气,甚至于动手打了孩子。“不过孩子淘气是难免的事情,你也不用这么生气,怎么还动手打他了?瞧那白嫩的小脸印着个红掌印,看着得多心疼啊。”

“哎!”维达摊开自己的手看了两眼不由得轻甩了两下,苦笑道,“不光疼,还麻呢。”

“哈……你啊!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平时再淘气也没见你这么生气过,今天心情不好?”

“其实我也不想打孩子的,可有时候冲动一上来,再有教养的父母也会忍不住想要动手揍孩子一顿。要是不揍他一顿,我就觉得不甘心,怎么他就这么不听话,不懂事呢。可真打下去了,立刻就后悔了,还真是矛盾。”她慢慢讲起刚才发生的事情,原来仅仅是因为一件小事引起的。

维达买了一种新糖让孩子们吃,可谁知道比利和艾米都想先吃到糖,于是就开始抢糖罐。维达呵斥两声也没人听,两个孩子还是你争我抢直到糖罐掉在地上摔碎了才停下来。

维达本来想着过去训每人两句让他们知道自己做错了这件事就算结束了,也不知道艾米说了一句什么话,比利生气地把地上的糖全给踩坏了,维达这下子是真的生气了,也不知道怎么想的,抬手就给了他一巴掌。

“维达……”她突然没心没肺地就笑了出来,“看来,我一直以来把你和你的家庭神化了呢,呵呵……”

“神化?这是什么意思?”

“我一直觉得美国父母是从来不会打孩子的,所以从来没想过有一天比利或者艾米会被你打。现在神话解除,看来你们也是再正常不过的平常人,也会有很生气的时候,虽然今天发火的原因说起来有点令人想笑。”她一边没心没肺地笑着,一边像平时维达开导她那样问道,“那么,现在你要怎么办?坐在这里懊恼可是不能弥补你的过错哟。”

“还能怎么办,当然是真诚地跟比利道歉,同时还是要告诫他规矩就是规矩,一定要严格遵守。”

“你啊,哈哈……这我不管,还是快去哄哄你家的两个小宝贝,哄高兴了,你再随便立规矩。”

“蔡,谢谢你跟我说这些,现在我心情好多了。好吧,让我先收拾一下客厅,然后诚心诚意地接我的孩子们去。”

“我帮你。”

两个妈妈笑望一眼,赶紧利落地收拾起客厅来。

美国父母教育子女的12条基本法则

1.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2.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3.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4.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以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5.声音法则:尽管孩子在家里没有决定权,但是一定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6.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7.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8.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9.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在现实世界中可能产生的后果;

10.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11.“20码”法则: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父母与其至少保持20码的距离;

12.“四何”法则:任何情况下都要了解孩子跟何人在一起、在何地方、在干何事,以及何时回家。

从这12条基本法则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的家教几乎与读书、学习、成绩、升学无关,而是注重“做人”,注重品德、修养的培育。

本文Hash:4937bf3489c17b81d7fd29218bf3df1f00ae37db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