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知道孩子的玩和学不是死对头

孩子上幼儿园后,如何让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我和家人经常探讨的话题。可是孩子生性活泼好玩,对枯燥乏味的东西一概说“不”,叫人着实头疼。

其实,不止幼儿园的孩子会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大孩子可能更甚。我曾经到一所小学参加过一个活动,老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梦想。其中一个孩子说希望自己现在就像爷爷那样“退休”,因为“退休”后就不用学习了。另一个孩子说自己想盖一座结实的房子,将父母关在里面,这样他们就不会再逼自己学习了。

部分家长听后显得有些生气,觉得孩子太不懂事。只知道玩,不逼他们学习怎么能行?

在家长眼里,孩子的学和玩是水火不容的死对头。孩子玩可以,但一定要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玩。可孩子对于命令强迫的学习要求,向来不会愉快地接受,完成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这是孩子的苦恼,也是家长的苦恼。

几个月前,我到孩子的幼儿园听了一个专家的讲座,他针对孩子的厌学问题讲了很多,我深受启发。

专家讲,小孩子为什么会厌学?那是因为学习不快乐。如果我们告诉孩子学习真快乐,而且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他们就不会再排斥学习。其实,从小孩子的身心成长特点和兴趣爱好来讲,我们没有必要把学和玩截然分开,而应该首先明确一个观念:孩子的玩就是学习,他们往往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道理很容易理解,可是怎么去实践呢?专家给我们讲了一些实例和办法,想让我们明白:游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听罢讲座,我自己首先相信“学习真快乐”,然后也这样告诉孩子。孩子听了也很感兴趣,于是我对他说,让我们做个好玩儿的游戏吧。一听是做游戏,而不是过去的那种命令式的学习要求,孩子自然情绪高涨。

我拿出过去孩子挺不喜欢的识字卡,依据孩子的身高,在墙上的泡沫盘上粘贴了一部分,其中的大部分字,他都认识。孩子一看又让他识字,满脸的不高兴。我急忙拿出孩子以前就会用的飞镖说:“丁丁,让我们开始做游戏吧!爸爸说一个字,你就开始找,然后拿飞镖去扎,看看我们的丁丁是不是‘神枪手’。”孩子的脸由阴转晴,兴高采烈地来玩这个“玩中学”的游戏。

当扎完了所有认识的字,孩子竟主动问我:“爸爸,那个字读什么?你快说,我已经准备好飞镖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家教游戏,我开始明白像孩子厌学这个问题,实际上并不是孩子本身的问题,而恰恰是家长或者老师的问题。只有真正解决好了我们头脑里和身上的问题,孩子的苦恼乃至叛逆才会迎刃而解。

家长要知道打孩子是打不出道理的

时代发展到今天,仍然有一些家长相信棍棒教育,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据笔者在北京市进行的调查,有12%18%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常使用“打一顿”的方法。相信“打一顿”管用的,农村高于城市,父亲高于母亲。甚至有时打孩子和偶尔打孩子的,比率更高。某学校调查,学生中挨过打的占80%。某小学三年级一个教学班调查,全班43人,只有一个学生没有挨过打。

尽管有的教育工作者这样说:“打孩子不能提倡,但如果‘会打’(指时机、轻重适当),也能收到好的效果。”而且还往往举出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打学生的例子作证明。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一方面,它会助长那些打孩子的家长继续滥施惩罚,使打孩子的行为愈演愈烈;另一方面,本来不打孩子的家长也可能受这种观点的影响想试一试打的作用,走入误区。

为什么打孩子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呢?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社会流传的错误观点的影响。“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人,不打不成才”、“打是疼,骂是爱,气极了,拿脚踹”、“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等等观点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旧时代在各种作坊学徒,在戏班子学戏,都是以打作为重要的教育手段。这种作法几乎是家喻户晓的。

其二,有些家长自己小时候就常常挨父母的打,于是在教育自己孩子中继承了打的传统。尽管这些家长小时候挨打也心里怨恨、反抗,但自己毕竟已成人,胡里胡涂地把打当成一种顺理成章的措施。

其三,一些家长教育无能,孩子有了问题,说骂、训斥都不管用,只好动手、动脚、动皮带、动棍棒,特别是脾气暴躁的家长,往往走这条路。

要遏止打孩子的现象,必须充分认识打的危害:

第一,经常打孩子,会导致孩子不明是非,走上歧途。

打是打不出道理的。有的家长,见孩子有问题,不问青红皂白,不分析原因,不指出解决办法,打完了事。有的时候,孩子的行为明明事出有因,挨打之后,孩子心想:反正好歹都挨打,以后做事不想对还是错了。某城市曾对408名少年犯进行调查,发现棍棒之下少年犯罪率高,其84%是受棍棒教育的。当初,家长不会想到,打会把孩子打上犯罪道路。

第二,经常打孩子,会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

孩子挨打的时候,没有心里舒坦的。皮肉之苦,使他们产生怨恨、逆反、畏惧等心理。打的结果,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亲情日益淡漠,隔阂越来越深,个别孩子甚至会产生报复心理。有一个高中学生第一次给父亲写信时,这样写道:“记得小时候,我曾把您当作一位朋友,一位伙伴,一位慈父。可这在我的成长中却是如梦一般。您那阴云般的怒脸和厉声的怒喝,使我几次产生轻生之念。我暗恨自己,您为什么是我的父亲,而我又偏是您的儿子呢?我早为自己设想过,要永远离开这个家……您那封建式的教子方法,那侮辱我人格的言语,真使我心寒,使我失望。我真希望没有您这样的父亲才好。”这位同学的信,说出了经常遭受粗暴教育的孩子的心声,不能不引起以打施教的家长的深思。

第三,经常打孩子,会造成孩子失去自信,悲观厌世。

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希望得到别人包括家长的尊重,而别人的尊重、信任,会使孩子产生自信,这是他们前进的重要动力。经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受到严惩损害,推动自信,产生自卑,极容易走上自暴自弃、破罐破摔之路。父母本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经常遭父母的打骂,孩子会感到人世间没有温暖,活着没有意思,于是 观厌世。现实中,由于遭受父母打骂,出走者有之,自杀者有之,造成的家庭痛苦是难以言状的。

第四,经常打孩子,会造成孩子自欺欺人,人格畸形。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诚实、守信、善良、上进,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良好的人格。然而,经常打孩子,肯定会使孩子走向这种希望的反面。从心理学角度讲。家长粗暴高压,会导致本来性格倔强的孩子产生抵抗意识、对立情绪,进而变得性情暴躁,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对别人施暴,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性格怯懦的孩子,会产生严重的畏惧心理,表现出软弱的顺从意识,进而形成委琐、胆小怕事的性格;至于那些富于灵性的孩子,会“开动脑筋”,用欺骗、撒谎的手段,来应付父母的粗暴,变得少年虚伪,失去童真。这样的后果,将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

以上几点分析,希望经常打孩子的家长深思,切切不可在粗暴施教的路上走得太远。让我们认真听听邓颖超同志的劝告:“打骂孩子,使孩子一时表面服从,心里反感,甚至也学着对待别人。用这种方法,不但不能把孩子教育好,反而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养成自卑、胆小、孤僻、撒谎等不正常的性格。”

棒棍之下,难出孝子。您说呢?

家长要知道孩子不是父母的“续集”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和老公的想法常常有分歧。给不给儿子报辅导班,儿子每周玩电脑游戏的时间怎么分配,儿子多吃菜好还是多吃肉好,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俩总是争吵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肯让步。

老公心中一直有一个结,那就是一直想做与音乐有关的职业,比如钢琴家、二胡大师和小提琴手等。无奈他五音不全,很多脍炙人口的歌让老公演绎得支离破碎,惨不忍听。

也许是耳濡目染,儿子好像也继承了老公的兴趣爱好,对音乐也比较感兴趣。时不时哼上几句,或者摆几个自认为是酷酷的造型,有时也把金箍棒当竖笛“吹”。

老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就自作主张给儿子拜了一位办班的音乐老师,教授儿子二胡。那时,儿子还小,看到老师随便拨弄琴弦,就会发出好听的音乐,感到很新奇,就答应了利用业余时间学二胡。于是,每个周末,就带着儿子学二胡。老师要求专注和心细,偏偏儿子惦记着拉完好快回家跟小朋友玩,就总是心不在焉。

二胡老师的脾气很暴躁,拉得不对,就严厉地训斥他。看到儿子眼含泪水,可怜巴巴的样子,我心都碎了。后来,儿子拉得像模像样了。但二胡老师说,儿子的潜力并不大,因为他对二胡不是很感兴趣。老公一听,又急眼了,急三火四地找小提琴老师,准备让儿子学小提琴。老公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我一劝说,他就发怒。儿子大了,也有自己的主见,他打心眼儿里不喜欢那些咿咿呀呀的乐器。看着老爸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儿子终于爆发了:“老爸,我承认我很喜欢唱歌,但是我很不喜欢你强加给我的那些乐器。你的梦,应该你自己实现;不能实现,就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遗憾好了。”看着自己的热心,被儿子泼了一盆冷水,老公发怒了:“老爸还不是为了你好,让你将来有个特长啥的……”儿子委屈地说:“可是,老爸,我只是你的儿子,不是你人生的续集呀!”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最终,老公妥协了。我觉得儿子虽然年龄小,但是他有自己的主见了,有时家长确实不能那么武断和自恋,得多听听孩子的心声。自己没能力实现的梦,强加到孩子身上,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

孩子说得没错:孩子不是父母的“续集”。

本文Hash:145efeb13abfc8a850f50c941b97440756d172f2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