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亲该如何处理母子同盟关系

“母子同盟”是心理医生对家庭关系的一种描述,它几乎是“婚姻倾斜”的反转。在一些家庭里,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很权威的父亲,斥责母亲过度娇惯和纵容孩子,而不争气的孩子一心一意地黏着母亲。这样的母子关系可能会是男人们心中无穷的烦恼,她和他的结盟的确是非常牢固的。你和太太红脸的时候,在孩子的眼光中你就能读到恐惧或是愤怒。你叫他“宝宝”的时候,他会扭头不理你,甚至不再管你叫爹。如果你有心要给孩子一些“教诲”,找孩子的一些别扭,你立即就会发现你陷入了一种困境,因为任何对孩子的不满都自然地归因和指向他的母亲,本是一腔的好意转眼就成了驴肝肺。

“母子同盟”的另一个心理学描述是父亲在家庭情感关系和权利系统中的缺席,比如长期的出门在外,个性松散自由,放任不羁,没有责任感。于是母子的依恋成为家庭情感维持的中心,母亲和孩子构成一种补偿性“婚姻关系”。这样的家庭构型中,孩子是父亲腿上的一个“绊马绳”,母亲会主动地给丈夫呈现甚至夸大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以此来向丈夫“索取”应该得到的关心。在旁人看来,这样的母亲有两个孩子,一个是永远长不成熟的丈夫,一个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第三类“母子同盟”的心理学描述是指那些自我不完整,内心缺少安全感,对亲密关系不信任的母亲,通过下意识地对孩子的深层依恋来获取内在的稳定。一般来说,母子热恋是孩子从出生到两岁之间的一种母子不可分离的相互依存的状态,个性依赖的母亲会被这种深度亲密带来的愉悦感所迷醉,以至于对孩子“成瘾”。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母亲要和孩子睡觉睡到孩子很大的时候,父亲却常常是过厅或小房子里的睡客。个性再弱一点的父亲有时候可能成为一个家庭情感的边缘人或流浪者,他不得不靠讨好和忍让母子来维持他在家庭中的位置。

根据家庭病理学说,“母子同盟”让孩子成为夫妻关系不协调与个性冲突的一个投射的“容器”,夫妻无意识地把婚姻的问题转嫁给孩子,孩子活得像一个替婚姻受罪的“道具”。又由于母亲性格、情绪对孩子的强行同化和内化,孩子的自我很压抑,这种压抑会延续到青春期并被猛烈地释放出来。另一个可能就是与母亲的过度亲密使男孩出现性别认同困难和性意识发展延迟,不少的男孩摆脱不掉的“俄的浦斯情结”(恋母)。但临床心理治疗师并不用以上简单的因果关系或线性关系来看待“母子同盟”,一般把这种同盟看做是家庭关系的一种过渡状态或补偿状态,在新的平衡关系没有确立以前,“母子同盟”就是家庭内部平衡的有效机制。心理治疗师会策略地绕过家庭成员给予我们的是非因果,也不去充当家庭的教育者或关系的调解人。对家庭呈现给我们的东西保持高度的尊重和认同,并协同家庭找到今后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和选择变化的自由,以此来降低家庭内部的焦虑。心理治疗师不讨论家庭为什么会这样,或者孩子为什么会出现问题,而更乐于承认对问题的成因一无所知(装傻),以避免家庭成员对治疗产生阻抗和反感,只和家庭讨论这种“母子同盟”是怎样被维持下来的。如果家庭选择不改变的话,每个成员需要怎样做,家庭如果选择变化又要怎样来维持变化的可持续。这样的做法,来源于家庭治疗师在治疗中的中立位置感,要和家庭坐同一个板凳。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的心理治疗师,习惯于坐在家庭或者问题的对面,让家庭把麻烦、恼怒一股脑儿地抛过来,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吃不了,兜着走。

父母究竟应该如何和孩子处理好关系?

孩子竟然对我拳头示威

一个叫“父亲不如西门庆”的网站曾一度炒得很火。19岁的女儿上告中纪委,控诉父亲“包二奶”的罪行。她公开宣称,父亲是“没有道德的人”“不知廉耻““包养二奶中的全能”“把偷情做为崇高职业”。我们暂不论父亲是否存在“包二奶”的事实(此事自有法律做定论),作为一名女儿,对父亲说出这些阴毒的词汇,不能不令人寒心。被迫隐居于乡多年的父亲也谈到:“最令我心痛的不是这件事给我的生活带来的影响,而是女儿蛮横的态度。我觉得自己白养了她十多年,她的行为让我感受到自己做家长的失败。”

某市妇联在三所高中的家长中做了一个家庭教育调查,其中有一项是:“您的孩子是否曾对您出言不逊或有骂的言语?您的孩子是否曾打过您或对您动过武?”调查结果是:有95%的家长回答孩子对自己曾出言不逊或有骂的言语,有63%的家长回答孩子曾对自己动过武,这63%的家长中有96%的是男孩子的家庭,也就是说男孩子打骂父母的行为更加普遍。很多家长都在感慨:“现在的孩子脾气越来越大,越来越难管教了!”父母是孩子人生的导师,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出现问题到底是孩子的问题还是父母行为方式的问题呢?

小龙妈妈的讲述:

我们家小龙16岁,小时候特别听话懂事,成绩也很好,可最近几年,这孩子却变了,成了我们的一块心病。

2003年,我和他爸买断工龄下岗。当时,菜场有个临街的摊位,我们准备接下来卖猪肉。我们和小龙商量这事,可小龙却坚决不同意,说菜场离他们学校近,同学们如果知道他爸妈是卖肉的,肯定要讥笑他。拗不过倔强的小龙,我们只好放弃了这个机会,另谋出路。我到一家超市做了营业员,他爸到一家小工厂开货车。

我们每天起早贪黑工作很辛苦,但每月的收入合起来不到两千元。菜场那个摊位被另外一对夫妻接下来后,生意火爆,第一个月就赚了4000元。小龙他爸心里很不平衡,回家就找我的茬,发脾气。我备感委屈,在小龙面前数落他爸的不是,小龙和我站到统一战线,和他爸对着干。那段时间,家里整天吵吵闹闹的,不得安宁。

小龙被我们吵烦了,不想回家,去找同学玩。不久,他与同学不知发生了什么矛盾,要求我们帮他转学。我们按他的意见,将他转到另一所中学。可是上学没几天,他又开始旷课了,说那儿的教学质量差,学风很乱,怨我们不负责任,将他往火坑里堆。他爸狠狠揍了他一顿,才将他赶到学校。但是他却人在曹营心在汉,根本不将心思放在学习上,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男孩长大了,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我们能力有限,家庭条件差,不能给小龙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我们只好自己节省一点,尽量满足他的需求。但小龙却根本无法理解我们苦心,还常常斥责我们吝啬,没有给他买名牌跑鞋。今年3月,他提出要买电脑,我们不同意。小龙为此和我们大吵了一架,恶狠狠地说:“我知道你们是舍不得钱!你们没本事也罢,为什么要拖累我?让我跟着你们受穷受苦?!我受够了!”一个孩子竟然对父母说出这样的话,让我很伤心。

更让我伤心的事在后面。小龙迷上了网络,经常在网吧“泡”通宵。一天晚上,我强行将他从网吧拽出来,并告诫他,沉迷网络对身心健康很不利。小龙突然操起路边果摊上的水果刀,逼向我,说:“你少罗嗦!你没知识、没文化,有什么资格给我上课!你以后少管我!”幸亏水果摊的老板及时劝阻,才制止了恶性事件的发生。

这以后,小龙对我的态度越来越 暴,说话也很冲,一旦和我话不投机,他就会抡起拳头,在我面前晃。他在他爸面前虽然不敢这样嚣张,但也从来没一个好脸色、好语气,总是凶巴巴的,好像和我们有仇,我们欠了他什么似的。

我真搞不懂,小龙怎么会变成这样?我们对他如此疼爱,他却对我们这样一种态度,真让人寒心。

咨询手记:

1、父母被孩子牵着鼻子走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父为子纲,父母在孩子面前有绝对的权威。现在,我们倡导的是平等、民主的家庭关系,要求家长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和孩子交朋友,这对于建立亲密、融洽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健康的性格是很有意义的。但是,民主有民主的度。如果孩子的作用显得超乎寻常的重要,父母被孩子牵着鼻子走,这就扰乱了家庭系统固有的层级关系。

小龙的父母决定接手一个门面做生意,这是父母自己的事,可以不必和小龙商量。当然,如果仅仅是征求一下他的意见,倒也无妨,但是却不能将这个决定权交给未成年的他。小龙爱慕虚荣的孩子气左右了整个局面,这为他日后形成自以为是、狂妄自大的性格埋下了隐患。

父母因为错失良机而互相抱怨,争吵不断,这也是两个大人的事。可是妈妈却为了争取支持力量,又将小龙拉过来,13岁的小龙在这个家里起到了超乎寻常的作用,而父母的力量相对显得弱了。

后来,小龙要转学,这好像是他自己的事,应该由他自己作主吧。但他很快又反悔了,并迁怒于父母的不负责任。诚然,上不上学、转不转学是他自己的事,但是父母作为未成年孩子的人生导师和监护人,有责任引导他做出理智的决定而不是听凭他的指挥。他毕竟只是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很多思想和观点都很幼稚,喜欢意气用事。父母需要引导他学会承担责任。

父母在物质方面对孩子的愧疚和一味的满足也让孩子心理上占了上方,他会觉得:父母对不起我!我有权享受更好的条件。这实在是一种错误的逻辑。是谁规定了父母必须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父母生下孩子,并在他成年之前,为他提供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物质需求,这就是父母需要做的事。父母没有义务为孩子提供额外的物质条件,孩子也无权要求这些。明白这个最基本的道理,父母就不会有愧疚,孩子也不会委屈和怨气了。

在小龙家里,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已经错乱,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权威,孩子对父母充满了不屑和怨恨,在这状况下,出现后来的孩子举刀逼向母亲和向母亲拳头示威也就不足为奇了。

父母和孩子之间到底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呢?什么样的关系才叫和谐呢?

我们将家庭当作一个系统来看,系统有其内部运作的规律,按规律来行事,系统才会出现和谐。系统运作一个很重要的规律就是时间秩序。在家庭系统中,先有父母,然后有孩子。这个时间秩序决定了父母和孩子是有层级的,也就是层次、阶层、级别:父母在前,孩子在后;父母在上,孩子在下。按照这个层级关系确定家庭角色定位,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才会呈现和谐。

2、家庭成员遵循层级规律

我们现在倡导的是人与人之间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但是这种平等和民主也是相对的。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这个大前提下,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应该遵循层级规律:

一。孩子坦然接受父母、认同父母

不管父母是什么人,也不管他们曾经做过什么事情,孩子从父母那里接受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生命的机会。因此,孩子必须坦然接受现实中的父母。不论他是工人,还是农民,无论他是健康,还是残疾,孩子对 母都应该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俗话说:“子不嫌母丑”嘛。

二。父母的事由他们自己做决定

父母有父母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世界,父母的事需要他们自己拿主张,而不是由未成年的孩子做决定。孩子可以提自己的意见,但是仅仅限于提意见,最后的决定权在父母。而且,孩子也不能卷入父母之间的矛盾,他们支持一方反对一方,往往是很盲目的。而且,让他参与成人世界的纷繁复杂,这对他来说是不公平的,他的任务是成长,他没有能力来辨别和承担那些事,这会使他心理负担过重并让他变得特别自以为是,以为父母的矛盾必须由自己来处理。

三。父母需要对孩子承担监护和引导的责任

父母是孩子的人生导师,在孩子懵懂无知时,有责任为他指明方向;在他不小心走偏了方向时,有责任帮他纠错,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父母不能打着民主、尊重孩子的名义逃避这种责任。当父母没有履行这个责任时,不仅是纵容孩子滑向偏离的方向,而且会促使他不负责任地滥用自主权。比如,当小龙提出转学时,父母一定要了解发生了什么事,帮他分析这件事怎么解决,而不是以转学回避矛盾。如果小龙一定要坚持转学,也要让他明白转学后给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父母要做的是引导他分析问题,然后由他自己拿主意。当他认真思考后做出决定,他一定会承担起应承担的责任,而不是抱怨别人。

对于小龙父母来说,现在他们需要重新拿回父母的权威。当小龙再表现出对父母的不敬时,要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必要时给予惩罚(如限制他的零用钱,拒绝为他洗衣做饭或罚他做家务等等)。同时,父母要对小龙更多的引导,而不是仅仅是指责。比如他不愿上课沉迷网络,可以和他一起分析不愿上学的原因、沉迷网络的理由,引导他找出解决办法,并强调其行为责任。

小龙父母还要收回自己无法给小龙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的愧疚感,引导小龙发现父母的闪光点,树立为人父母的骄傲和自信,。

小龙父母的家庭作业:

1、关于小龙的教育问题,父母可以关起门来做一次认真商谈,不要让小龙参与。

2、和小龙约法三章:哪些事需要他去做,哪些事需要父母去做;哪些事是他能做的,哪些事是他不能做的。帮助他找到他自己的定位。

3、让小龙承担一次他行为的后果。比如他旷课了,由他自己去向教师解释:他因上网耽误了吃饭,让他自己解决肚子问题;他对父母出言不逊,父母可以几天不理他。

温馨提示:

我们现在倡导的是人与人之间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但是这种平等和民主也是相对的。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这个大前提下,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应该遵循层级规律:

一。孩子坦然接受父母、认同父母。不管父母是什么人,也不管他们曾经做过什么事情,孩子从父母那里接受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生命的机会。因此,孩子必须坦然接受现实中的父母。

二,父母的事由他们自己做决定。父母有父母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世界,父母的事需要他们自己拿主张,而不是由未成年的孩子做决定。孩子可以提自己的意见,但是仅仅限于提意见,最后的决定权在父母。

三、父母需要对孩子承担监护和引导的责任。父母是孩子的人生导师,在孩子懵懂无知时,有责任为他指明方向;在他不小心走偏了方向时,有责任帮他纠错,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

如何恰当的处理亲子关系

处理亲子关系应注意的问题:要维护家庭的幸福和子女的心理健康,要求爸妈在处理亲子关系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1:爸妈要多为子女着想,努力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形像。爸妈要"善为子师",首先在夫妻关系上要和睦相处,力求给孩子留下1种安全的感觉和美好的印像。安全感是1种大部分的心理需要。孩子缺乏安全感,成天担心爸妈争吵或离婚,在这样的动荡气氛中,孩子的心理又怎能获得健康的发展呢?许多研究表明,子女看到爸妈不和,甚至比父亲或母亲的亡故还要痛心,心理反应也更为复杂,这说明在子女的心目中,爸妈之间的感情该有多么重要!因此,爸妈应设身处地地为孩子想想,多1分爱心和责任感,或许那些因区区小事就吵架闹离婚的爸妈,会从中得到启发和醒悟的。爸妈要"善为子师",就应当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为子女做出榜样,使子女学有目标,行有示范。比如,要子女形成助人为乐的好思想、好习惯,爸妈自己在公共场合就要注意个人的1言1行,在公共汽车上见了。"老弱病残"要主动让座,当遇到他人有艰难的时候,要热情地给予帮助,这样才能使子女耳濡目染,逐渐养成助人为乐的良好习惯。1位名叫博萨德{Bossard}的学者这样指出:爸妈的言行举止,是悬于子女眼前的1面镜子,家庭的生活方式,是1份丢不掉的家庭遗产。这话确实令每1个爸妈深思。爸妈要"善为子师",还需注意各自形像的自我调节,使父亲与母亲的作用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挥。传统的家庭教导,从总体上来说,重视母爱,忽视父爱,强调父亲管教中的严厉的1面,忽略母亲教养中的娇宠的危害。这种"严父慈母"的旧观念、旧形像,其实应当改变。在对子女的教导中,既应重视母亲的作用,又应重视父亲的作用,而在有些情况下,父亲的教导效果,甚至比母亲更为有效。比如,雷丁{Radin}的研究发现,父亲的温暖可以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提高。对于童年期儿童的个性来说,父亲比母亲似乎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当然,就总的情况而言,爸妈双亲对子女的教导是同等重要的。假如爸妈能够密切配合,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形像,使得慈爱与严格,教导与养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形成教导的合力,更好地发挥出家庭教导的整体功能。二:爸妈要了解子女的心理特点,采用科学的办法教导孩子。子女的心理特点,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1样的,即使在同1年龄阶段,也还存有性别上的差异以及其它身心差异。1般来说,未成年的子女在家庭中都有1些相同的心理需求: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烈;渴望交往,喜欢活动;喜欢游乐,兴趣广泛。对未成年子女的这些大部分的心理需求,爸妈应当心中有数。并积极采取措施,适当地加以满足,及时地进行引导,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导效果。三:爸妈要不断增强自己的心理素养,以促进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爸妈的心理素养提高了,家庭中的心理气氛也随之得到改善,这样就会促进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在现代家庭中爸妈要有养儿育女的正确动机;要有深厚稳定的教导情感;要有耐心细致的处事风格;要有耐心细致的心理品质;要有开朗善良的性格等等。

本文Hash:2e13301f9924c0a3a987d695facc34edda06d879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