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究竟是谁管孩子最见效呢?

以下经常出现在小孩子身上的几种情况,你有没有遇到过?

在幼儿园(或学校),到了吃饭时间就乖乖地吃饭,而且饭量还不错;到了睡觉时间自己就去睡觉;用过的东西能够主动放回原处;会自觉把垃圾扔进纸篓而不是地上。

在家,平时零食不离口,一上饭桌就闭嘴,好像得了“厌食症”;该睡觉了反倒更兴奋,总得让人连催带赶才能上床;用过的东西到处乱放;果皮废纸桌上地上哪儿都扔。

为什么同是一个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和家里却判若两人?为什么一个老师能轻轻松松管好几十个孩子,两位家长(有时还不止两位)反倒会被一个孩子折腾得团团转?理由其实很简单:在幼儿园(或学校)有规矩在管孩子,在家常常只有人在管。

细数生活中的细节小事,不难发现:人管孩子,事倍功半;规矩管孩子,事半功倍。规矩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时刻告诉孩子不该做什么、该做什么、怎么做,规矩管孩子最见效。一旦有了这根指挥棒,家长就不必整天焦头烂额、苦口婆心、劳心劳神,更不必为了孩子失去自我、不得抽身。一位母亲对此深有感触,她说:“在儿子刚刚懂事的时候,我就给他立了很多规矩,比如不许要陌生人的东西,不能自己过马路,出去玩儿时不能离开父母的视线,饭要自己吃并且不许剩,等等。一开始,这些规矩不仅没有让我变得轻松,反而令我很烦扰,因为儿子总是动不动就违反规矩,我便不得不与他展开痛苦的周旋。但是慢慢地,随着孩子一点点长大,在他已经把遵守这些规矩当成自然而然的习惯以后,我的生活发生改变了,我开始觉得越来越省心和省力。例如:当全家人一起出门就餐时,我完全不用操心儿子有没有吃饱,吃完饭跑到哪儿去了,会不会被坏人领走,在马路边上玩儿安不安全等一系列令大多数家长普遍担忧的问题,而只管悠然自得地享受美食和家庭聚会的欢乐时光。因为我知道,他跑下饭桌就说明他吃饱了,他虽然自己去玩儿了但并没有走远,没有我的允许他不会和任何人走,他会远离车辆绝不会擅自横穿马路。”

无巧不成书,有一位爷爷从幼儿园接走4岁的小孙女,回家路上,爷爷要去一下公共卫生间,就让孙女独自一人在喧闹的街道上等他。碰巧孩子的一位老师经过,见此情景惊诧地问爷爷:“您放心把她一个人丢在外面?”爷爷自信地回答:“没关系,她两岁时,我们就给她立了很多自我保护的规矩,所以这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能力都非常强。”

如果你是那种为了孩子总操不完心的家长,也许就无法体会上述两位家长借助规矩管孩子、带孩子的那种轻松和得意。不管你是否怀疑这根无形指挥棒的作用,也暂且排除一些不可预料的未知因素,事实证明,那位妈妈和爷爷的确是受益于“规矩”的家长。笔者刚好曾经是那两个孩子的老师,通过观察他们的日常行为,并将其与其他缺少一定规矩的孩子进行比较,便能切身感受到那些用来约束孩子、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规矩对于教育者的得力。

当然,从规矩中受益的不只是家长,还有孩子,并且,孩子是规矩最大的受益者。

受到规矩约束的孩子,首先是健康安全的。例如,“饭前便后要洗手”的规矩能够保证孩子不把细菌带到肚子里,不生病;“睡觉前要刷牙”的规矩可以大大降低孩子牙齿生病的几率;“乘车时要系好安全带”的规矩能最大限度地确保孩子在乘车时的安全,等等。

其次,有了规矩,孩子是独立能干的。例如,“自己的东西要自己收好”“衣服要自己穿”“被子要自己叠”“书包 自己装”……这些规矩都有利于孩子养成自理、自立的好习惯,一旦养成这样的习惯,孩子做事的能力以及自信心都会随之倍增。

规矩还能令孩子惹人喜爱。“见了长辈要问好”“不许说脏话”“做错事要说‘对不起’”“得到别人的帮助要说‘谢谢’”“果皮垃圾不能随地乱扔”……它们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彬彬有礼、文明儒雅的人,这样的孩子一定是人见人爱的。

另外,有头脑和先见之明的家长还会为孩子制订一些励志的规矩,这无疑能敦促孩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下面这位成功人士(美国白宫发言人)讲述的小时候母亲为他们兄弟几人分苹果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分苹果的故事②

那位白宫发言人是这样讲的: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为我们兄弟3人拿来了几个红红绿绿、大大小小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其中一个最红最大的。妈妈于是将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高高举起,对我们说:“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3块,你们每人负责修剪一块,谁干得最快最好,这个苹果就归谁!”

接下来,我们3人开始比赛修草坪,结果,我赢得了那个苹果。

从那以后,我们家便有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无论想要什么好东西,都要通过比赛来赢得。这很公平也很实在,你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对此付出相应的努力。

我非常感谢我的母亲,可以说我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源于她使我明白的那个简单、朴素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要力争第一!

还记得《分苹果的故事①》(详见本书第88页之“骏马需要缰绳还是锁链”)吗?同样都是给孩子分苹果,不同的母亲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方式带来了不同的结果:一个使孩子从中受害,一个使孩子从中受益。可见,以偏概全、不讲方法地强加道德规范和立下恰当的规矩、引入公平竞争机制所产生的教育结果真是具有天壤之别。

人管孩子,事倍功半;规矩管孩子,事半功倍。规矩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时刻告诉孩子不该做什么、该做什么、怎么做,规矩管孩子最见效。

受到规矩约束的孩子,首先是健康安全的。

有了规矩,孩子是独立能干的。

规矩还能令孩子惹人喜爱。

有头脑和先见之明的家长还会为孩子制订一些励志的规矩,这无疑能敦促孩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孩子爱慕虚荣究竟是谁之过呢?

我孩子自从上初中后,除了学校硬性规定上学期间必须穿校服外,他身上的穿着全是名牌,鞋子非要阿迪达斯不可,平常休闲衣服是耐克,连皮带都要选鳄鱼的。

去年刚买的手机,现在就吵着要换一款3000元的新手机,说什么落伍了,那手机当时卖1000多元啊!

平时每星期都固定给他零花钱,自从他升上初中后,每星期的零花钱都是100元,有时达到150元。但是最近他老是说钱不够用,要求每星期再多点零花钱。我们问他那些钱怎么花了,他说有时就是与同学们互相请吃麦当劳、肯德基等,有时就是看到精品店有些东西不错就买了。我们没答应他增加零花钱的要求,他居然气得几天不跟我们说话,还摔了一个杯子,最终我们妥协了。

他现在不让我开车载他上学,只让他父亲载他,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开的是QQ,丢他面子,他父亲开的是本田,与其他同学的父母相比,还算过得去。

他最近与家境富裕的同学来往较多,因为里面有一些人成绩不好,素质较差,所以我劝他远离这些人,多和学习好的同学在一起,共同进步。你猜,他怎么回答?他居然说现在这个社会读书好是没用的,关键是要有钱,有钱才能让人尊重你。还说班里那些家境不佳的同学很多都被人看不起,不管你学习好不好。

我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变得如此爱慕虚荣,有什么办法能劝导劝导他呢?

一筹莫展的家长

点评:孩子有问题反省教育方法是否得当

□史彩娥

如果家长为自己孩子的问题感到困惑时,先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有问题。

教育界有这样一句名言: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不当教育方法的家长。从这篇案例中,希望家长能够反思自己是否存在如下不当的教育方法。

1.不良的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家长抱怨孩子非名牌不穿、不断更换新手机时,反思自己:平时自己买衣服时,是不是经常买名牌,还经常把“名牌”之类的话语挂在嘴边在孩子面前说?家长是不是经常使用手机都是最新潮的,更新换代比较快?

建议:要想消除孩子的问题,家长要停止过去自己不当的言行,在孩子面前有良好的行为。

2.家长没有给孩子建立行为规则家长平时没有对孩子零花钱有具体要求,平时哪些钱该花,花多少,家长可能就没给孩子讲过。因此孩子花钱的随意性就比较大。

建议:和孩子共同协商,每个月需要多少零花钱,在哪些方面需要开支,详细列出来;每个月给孩子固定的零花钱,交给他,让他自己支配。如果超出预算,家长不再管。

3.经常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许多家长在孩子无理取闹时,为了息事宁人,就很不情愿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岂不知,就是这样一次次妥协,导致了孩子任性、执拗等不良性格的形成。如:这位家长不满意孩子坐车要求高档次和人攀比,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骑车上学呢?给孩子讲明:除非恶劣天气,否则,一次也不用车接送。

建议:如果孩子提出无礼要求,要坚决拒绝,而且家长的态度要一致。父母不要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以免产生一方护、一方管的情况,使孩子觉得有机可乘,反而助长孩子的任性、虚荣心等不良性格的形成。家长对待孩子的每一次任性,都要以同样的态度来解决。而不是有时限制孩子,有时放纵孩子,使孩子无所适从。

4.家长不当的期望值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结交学习好的同学,却从来不想自己的孩子就是爱慕虚荣、学习上不上进的人;如果别的家长也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何况他自己在学习好的同学面前有压力,也不会主动和他们交往的。

建议:要让孩子懂得:鸟美是羽毛,人美是学问。真正的尊重并不在于是否有钱。如果一个人坐着高档车,穿着名牌,却满口多是无知的话语,行为不端,没有基本的礼仪,是不会被人看得起的。

孩子究竟是跟谁学会了说谎呢?

记得小时候有一篇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名叫《木偶奇遇记》,故事中的主人翁匹诺曹只要一说谎鼻子就变长……,如果这个童话变成真的,那么,相信现在很多孩子的鼻子都是长长的吧。

孩子说谎话越来越难识破

刘超在班里出了名的淘气,但是从上个月起,他成了全年级老师都格外同情和心疼的孩子---因为在迎接期末考试的那次家长会上,刘超的位子是空的,他痛苦地告诉老师:他的父母已经离婚,母亲去了外地,父亲则经常很晚回家。

但这种状况只持续了一个月。

上周五,班主任在学校门口遇到了来接儿子的刘超父亲,才从刘超父亲口中得知,他们夫妻根本没有离婚,母亲也没有出走,小刘超每天还吃着妈妈精心烹调的饭菜。

得知真相后,班主任和父亲都异常震惊:一个才上初中的孩子竟然能“不留痕迹”地骗过这么多成年人!

记者最近走访了几所中小学,几乎所有老师都反映,学生说谎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如果真像童话里的匹诺曹那样,说了谎话鼻子就会变长,学校里一定能看到不少鼻子长长的孩子。”济南某中学的王老师这样对记者说。

老师的小“红人”也说谎

小易正读初二,不久前迷恋上了网络,为了能“痛痛快快”地上网,他对老师说了个“弥天大谎”:由于远在老家的奶奶得了重病,他们一家人都要回老家去。之后,他又拿着数学作业纸,骗来了爸爸的签名,自己在已有家长签字的空白作业纸上写上了请假的原因交给了老师。这以后,他每天向父母要5元早饭钱早早出门,下午5时左右到家,这样的日子过了一个多月,直到有一天父亲给老师打电话询问小易的学习成绩,才把谎话揭穿。

小易的情况虽然有些个别,“但可以肯定的是,学校里多数说谎的孩子是为了学习成绩”,济南某中学的韦老师说,“学校里学习不好的孩子通常就是‘坏孩子’”。很多孩子为了不让家长知道自己的成绩,为了躲避惩罚会选择说谎。

“但是,说谎的孩子不分好坏”,韦老师说,“‘好孩子’同样存在着说谎的现象”。韦老师介绍,与“坏孩子”的说谎不同,“好孩子”的说谎往往与人际关系相关。他们经常会违心地说一些话来赢得老师或家长的好感。

一次,韦老师因为生病请了一个星期的假,上班后碰到了班里的学习委员小勤,小勤亲热地跑到韦老师面前问长问短,一句“您这一个星期没来,我都想您了”,让韦老师非常感动,于是对小勤特别关照。但后来,韦老师发现只要有哪个老师有一两天没来上班,小勤都会亲热地说上一句“我都想您了”。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韦老师无意中听到小勤在给另一个班的小姐妹传授经验:“这些老师就吃这套,他们不会在乎你是不是真的喜欢他们,只要能和老师搞好关系,说点儿违心的话怕什么!”

做学生工作的韦老师介绍,这些“好孩子”“聪明”地把一些社会上的习气带到了学校,“这是一种假成熟、假社会化”。而且,由于他们的“谎话”更“高级”更不露痕迹而很少受到批评,再加上他们通常是老师的“红人”,老师们即使发现了这些孩子“心口不一”也不会太在意。“但是,就是这些‘小瑕疵’极有可能使这些‘好孩子’学会‘走捷径’,这对他们的成长很不利。”韦老师说。

说谎的不只是大孩子

并不是上学的孩子才说谎,不少家长痛心地发现,自己身边那个只有几岁的“小宝宝”竟然也说起了谎话,而且还很难识破。

吕女士有一个4岁半的可爱女儿。一天,女儿搂着妈妈的脖子说:“妈 妈,你能不上班在家陪我吗?”吕女士没有答应女儿的请求。上午10时多,她在办公室接到家中保姆打来的电话,说女儿在家里不停地抽搐,还说头疼、看东西有重影。吕女士火急火燎地赶回了家,把女儿送到了医院,但是大夫并没有给女儿检查出什么毛病。出了医院吕女士带女儿到了麦当劳,看着女儿兴高采烈的样子,吕女士被心里突然闪出的念头吓了一跳:难道女儿在说谎?

有专家指出,孩子在3~4岁的时候正处在想象力的发展期,因此这时他们身上可能会出现一些说谎行为。但是,他们这时的谎话主要是由于他们无法分清“想象和现实”造成的,如果不及时纠正,很有可能养成说谎的习惯。

专门从事早教培训的高先生则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很强的模仿欲,但由于基本的是非观念还没有形成,他们会模仿一切有意思的东西。因此,这时家长如果不进行适时引导很有可能造成他们不良行为的产生。

与孩子“斗”是一种高智能的运动

“我经常怀疑现在的孩子说谎是不是由于他们智商太高了。”吕女士说。和吕女士有相同感受的还大有人在。

济南市一所普通学校的李娜老师告诉记者,以前孩子们说的谎话还能一眼看穿,如果没有什么大碍,也就不和他们计较了,但是现在“越来越觉得,很难辨别孩子所说话的真假”。济南一小学六年级的班主任骆老师说:“有的孩子说谎话从来不费力气,说真话反而要动动脑筋。”

骆老师的话可能有些夸张,但是河北的周先生确实在与儿子进行着“高智能”的战斗。

周先生的儿子沉溺网络,最近,又几天没有回家了,说是在同学家复习功课,但是周先生判断他一定在网吧。

在使用了多种办法都没有找到儿子的情况下,朋友给他出了一个主意:上网去找。经过多方打听,周先生了解到儿子在网上的名字叫“铁血至尊”,于是,周先生开始在各种“聊天室”、“游戏室”寻找这个名字,终于在一个游戏网站上遇到了“铁血至尊”,经过一番交流之后,周先生约“铁血至尊”见面,最终如愿找到儿子。

事后,周先生感叹:“自己与儿子之间的斗争是一种高智能的运动。”

与成人的交往中谎话的界限在孩子心目中逐渐模糊没有哪个孩子生来就会说谎。很多专家指出,“成人的榜样”是孩子形成说谎“恶习”的一个重要原因。

今年刚上一年级的依依平时跟着外婆,一天晚上依依拿着作业向外婆求助,原来这是一个简单的统计题,让每个学生询问身边的同学: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然后把统计结果写在作业本上。

外婆看了眼题目后说:“都这么晚了还怎么去问同学,你就编几个数吧。”依依虽然有些疑惑,但是看着外婆那么坚定的表情,便开始在脑子中“编”了起来。外婆的初衷可能是帮助依依完成作业,但是外婆没有想到的是,从“编数”到“骗人”可能只有一步之遥。

“家庭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学校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韦老师说。

一位师范刚毕业的老师坦言:“每一个刚刚登上讲台的人都是教育理想主义者,希望自己能教育出具有优秀素质的人,但是,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很多本来不正确的事情变得‘理所当然’了。”

一次区里的领导要到学校检查,学校用放学前的那节课组织全体学生搞卫生突击,眼看着已经有家长来学校接孩子了,这位年轻的老师开始着急:“大家加快速度,主要打扫别人能看得见的地方,只要别让领导检查出毛病就行了!”话一出口他自己都吓了一跳:我这不是教孩子们作假吗?

有专家指出,现在教育 存在的很多问题都与只重结果的评价体制有关:对学生的评价就是考试结果,对老师的评价是看教学的结果,对学校的评价是看办学的结果,而所有这些结果又都与学生的考试成绩密切相关。在这种过于单一的评价标准下,家长和老师强迫着孩子追求那个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其实,得到结果的“过程”才是真正能对孩子起到教育作用的关键。

相信成年人的每一次说谎都是有苦衷的,但是家长、老师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每一个行为都能在孩子的成长中留下痕迹。首都师范大学的田教授评价:“没有哪一个老师和家长有意要教孩子说谎,只是在孩子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真话与假话的界限在孩子的心目中渐渐模糊了。”

本文Hash:bc989fe574d1f28ec9c312cad0039ac4781bcdc2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