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之道:家长要用美誉替代批评

8岁的小朋友Dylan把我送给他的风铃挂在自家的大门外,听着风吹铃响,就信手在自己的博客里写就了一篇小诗“WindChime”。

中国传统教育中以“管”和“教”为上,却忽视了“美誉”的作用和力量。所以,当父母希望孩子去把某件事做得更好时,往往以“管”或“教”的口吻去要求,而很少使用赞美去引导。久而久之,孩子的耳朵变“疲”了,脑子变“僵”了,眼睛变“呆“了,与父母的关系很可能成了“严管”和“逃避”的对立面。

美誉的力量胜过批评

我曾读到过这样一份研究报告,这让我感触很深。1925年,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Hurlock.E.B)做了一项实验:把106名算术能力接近的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分成四组,练习加法,每天15分钟,共练习5天。每天测验后,都赞美A组学生,谴责B组学生,让C组看见A组被赞美而B组被谴责,将D组与其它三组完全隔离,不给予赞美也不给予谴责等任何评定。

结果:A组成绩在四组中最优,而且每天进步;B组成绩排名第二,第二天呈现进步,第三天起开始退步;C组也是第二天进步,第三天起退步,但成绩不如B组;D组在四组中成绩最低。

赫洛克认为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就在于赞美类的孩子认为:父母寄予他们厚望,而且自己努力后有成效更有收获,所以努力欲望愈涨愈高。而批评虽然可以让B组暂时领先,但终究不能长时间坚持。因此,我们理解了在与孩子沟通中,赞美的推动效果其实是最有效,也最具有持续性。

赞美是孩子最好的礼物

上周我收到了好友Diana的一份邮件,她说:“你看Jane,你送给Dylan的那只风铃引出了他的一段情思。”Dylan才8岁,用英文写下了这么一段可以朗朗上口的歌谣般的小诗:

故事并没有在此完结。Dylan的妈妈是位从小在美国生长的中法混血儿,更获得哈佛大学中国比较文学的博士学位。在读完小诗后,她激动地含着兴奋的泪水为儿子的诗配上了中文。

风铃

微风轻曼荡漾

风铃音容绕耳

时而声声脆脆

时而声声切切

微风颔吐息

风铃偎依享守

脆脆切切不再

梦想天籁之音

在小诗人Dylan面前,具有博士学位的妈妈俨然成了儿子死忠的粉丝。她在儿子的博客中留言,译文如下:

Dylan,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你的诗太棒了!你把风铃的声响、摇曳的形状描述得丝丝入扣,而且押韵也做得那么好。妈妈太喜欢这首诗了。值得一提的是,你能通过一个非常普通的物件――挂在我家门前的风铃,写出那么美妙的诗篇,这说明你不仅聪明而且观察仔细还具有浪漫的情怀。Dylan你已经是个小诗人了!更令妈妈欢欣的是,你让妈妈看到了原来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小事都可以化成诗篇,诗可以存在于生活中的任何一刻。如果我们能拓宽视野,用眼睛去聆听,用心灵去歌唱,我们会发现生命的每时每刻中都有诗歌!妈妈期待接着你把树叶、冬日、山川、河流、游鱼・・・・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东西都写进你的诗歌中。

用赞美养出孩子的鲜活

赞美是把双刃剑,它可以成为孩子成长加速的助推剂,亦能把孩子溺死在一堆“美誉“中,所以父母对“赞美之辞”的尺度掌握很值得。Dylan的妈妈做得很有技巧,她在大赞儿子能用他仔细的观察、细腻的笔触描写出普通事物隐藏的浪漫唯美之外,还不忘提醒Dylan,如果能充分调动起我们的感官,那么我们将发现平淡生活中更多的美好,于是在赞美之后妈妈自然地引导孩子去写叶子、山脉、冬日、游鱼等,这份鼓励和赞美会让Dylan不断用心去感受,用笔去记录,用 写作去抒发。

我被Dylan和Dylan妈妈双双感动了。妈妈敏锐地抓住了孩子成长中的一件小事,让孩子在享受美誉的同时更增强自我信念,自我完善和自我追求。而小Dylan可以抓住生活的普通一刻,让它以诗的语句去升华并凝固在记忆中。Dylan所具有的这份人文特质一定与妈妈平时鼓励用“眼睛去聆听,用心灵去歌唱”是分不开的。

而我,他们的朋友,也因为送出了一个小礼物而大大地被感动了一阵。我也希望读到这个故事的父母朋友们可以巧用赞美来多鼓励,而少用批评去“管教”。

由我们赋予生命的孩子们,应该让他们继续在我们的搀扶下活得鲜活!活得优雅!活得快乐!

管教之道:家长应该用美誉替代批评

中国传统教育中以“管”和“教”为上,却忽视了“美誉”的作用和力量。所以,当父母希望孩子去把某件事做得更好时,往往以“管”或“教”的口吻去要求,而很少使用赞美去引导。久而久之,孩子的耳朵变“疲”了,脑子变“僵”了,眼睛变“呆“了,与父母的关系很可能成了“严管”和“逃避”的对立面。

美誉的力量胜过批评

我曾读到过这样一份研究报告,这让我感触很深。1925年,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Hurlock.E.B)做了一项实验:把106名算术能力接近的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分成四组,练习加法,每天15分钟,共练习5天。每天测验后,都赞美A组学生,谴责B组学生,让C组看见A组被赞美而B组被谴责,将D组与其它三组完全隔离,不给予赞美也不给予谴责等任何评定。

结果:A组成绩在四组中最优,而且每天进步;B组成绩排名第二,第二天呈现进步,第三天起开始退步;C组也是第二天进步,第三天起退步,但成绩不如B组;D组在四组中成绩最低。

赫洛克认为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就在于赞美类的孩子认为:父母寄予他们厚望,而且自己努力后有成效更有收获,所以努力欲望愈涨愈高。而批评虽然可以让B组暂时领先,但终究不能长时间坚持。因此,我们理解了在与孩子沟通中,赞美的推动效果其实是最有效,也最具有持续性。

赞美是孩子最好的礼物

上周我收到了好友Diana的一份邮件,她说:“你看Jane,你送给Dylan的那只风铃引出了他的一段情思。”Dylan才8岁,用英文写下了这么一段可以朗朗上口的歌谣般的小诗:

故事并没有在此完结。Dylan的妈妈是位从小在美国生长的中法混血儿,更获得哈佛大学中国比较文学的博士学位。在读完小诗后,她激动地含着兴奋的泪水为儿子的诗配上了中文。

风铃

微风轻曼荡漾

风铃音容绕耳

时而声声脆脆

时而声声切切

微风颔联吐息

风铃偎依静守

脆脆切切不再

梦想天籁之音

在小诗人Dylan面前,具有博士学位的妈妈俨然成了儿子死忠的粉丝。她在儿子的博客中留言,译文如下:

Dylan,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你的诗太棒了!你把风铃的声响、摇曳的形状描述得丝丝入扣,而且押韵也做得那么好。妈妈太喜欢这首诗了。值得一提的是,你能通过一个非常普通的物件――挂在我家门前的风铃,写出那么美妙的诗篇,这说明你不仅聪明而且观察仔细还具有浪漫的情怀。Dylan你已经是个小诗人了!更令妈妈欢欣的是,你让妈妈看到了原来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小事都可以化成诗篇,诗可以存在于生活中的任何一刻。如果我们能拓宽视野,用眼睛去聆听,用心灵去歌唱,我们会发现生命的每时每刻中都有诗歌!妈妈期待接着你把树叶、冬日、山川、河流、游鱼・・・・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东西都写进你的诗歌中。

用赞美养出孩子的鲜活

赞美是把双刃剑,它可以成为孩子成长加速的助推剂,亦能把孩子溺死在一堆“美誉“中,所以父母对“赞美之辞”的尺度掌握很值得。Dylan的妈妈做得很有技巧,她在大赞儿子能用他仔细的观察、细腻的笔触描写出普通事物隐藏的浪漫唯美之外,还不忘提醒Dylan,如果能充分调动起我们的感官,那么我们将发现平淡生活中更多的美好,于是在赞美之后妈妈自然地引导孩子去写叶子、山脉、冬日、游鱼等,这份鼓励和赞美会让Dylan不断用心去感受,用笔去记录,用写作去抒发。

我被Dylan和Dylan妈妈双双感动了。妈妈敏锐地抓住了孩子成长中的一件小事,让孩子在享受美誉的同时更 强自我信念,自我完善和自我追求。而小Dylan可以抓住生活的普通一刻,让它以诗的语句去升华并凝固在记忆中。Dylan所具有的这份人文特质一定与妈妈平时鼓励用“眼睛去聆听,用心灵去歌唱”是分不开的。

而我,他们的朋友,也因为送出了一个小礼物而大大地被感动了一阵。我也希望读到这个故事的父母朋友们可以巧用赞美来多鼓励,而少用批评去“管教”。

由我们赋予生命的孩子们,应该让他们继续在我们的搀扶下活得鲜活!活得优雅!活得快乐!

家长要知道的:美国家长是如何教孩子避孕

生性活泼的儿子对陌生的西方社会充满了新奇感,而纽约是一座特别充满性色彩的城市。不用说曼哈顿四十二街有臭名昭着的红灯区,就是儿子每天上学要经过的那些性用品商店就足以让她担心:橱窗里的展示一览无余,赤裸裸的男女亲昵画面令她这个过来人都脸红心跳。

她的担忧或许不无道理。儿子进中学后不久性格就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不仅言谈举止变得较以前深沉,一向不注重外表的他还开始认真拾掇自己,每天都要用洗面液涂抹脸部的痘痘。显然,步入青春期的儿子开始在意自己在女同学眼中的形象了。她早就听说美国中学生“早恋”现象司空见惯,从老师到家长均不干涉孩子的恋爱自由。但她仍时不时提醒儿子,现在是读书的年纪。

一天,儿子带回了一份学校给家长的通知,说周末学校有一堂性知识教育课,内容包括避孕和预防性病。通知上注明,如果家长不同意孩子听课,必须在回执上签名,将来孩子如果发生了堕胎、艾滋病等,家长不可指责学校教育不力。通知末尾说欢迎家长到校旁听性教育课。早就想到儿子学校“侦察”情况的她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原以为性知识教育课的气氛会严肃而拘谨,可结果并非如此。上课开始,那位漂亮的年轻女教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SEX(性)”,然后面带微笑地问大家:“同学们,当你们看到‘性’这个字时,你们想到了什么?”她没料到老师会对涉世不深的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满头卷发的男生第一个发言:“‘性’让我想到了遗精。”立刻就有人笑出声来。一个略带羞涩的女生轻声说:“‘性’让我想到了怀孕。”她看见好些同学都在窃笑。一个黑头发的亚裔男生冷不丁冒出一句:“‘性’让我联想到做爱!”教室里马上骚动起来,好多女生的脸都红了。

这时,一个体魄健壮的黑肤色男生瓮声瓮气地说:“‘性’让我想到了一丝不挂的女人……”话音刚落,同学们顿时哄堂大笑,有几个同学将笔和本子朝他扔了过去,教室里像开了锅,她瞥见儿子也笑得十分开心。

接下来,孩子们继续无所顾忌地发言,他们的想象力是那样丰富,年轻女教师不停地在黑板上写着:“做爱、姿势、流产、接吻、性感……”一些平时大人都觉得难以出口的词被孩们说出来,完全没有羞涩和龌龊的意味。

教室安静下来后,女教师看了看满满一黑板的词汇,皱着眉头说:“你们说了这么多,唯独漏掉了一个与‘性’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东西……”

孩子们窃窃私语地猜测起来。这时,女教师转过身,一言不发地在黑板上用力写下了“LOVE(爱)”!教室里顿时变得鸦雀无声——“爱情!”女教师的声音充满感情。“‘爱情’是两性之间最圣洁最崇高的感情,缺少爱情的‘性’是最没有灵魂的躯壳!人们在大谈性感、快感时,却忽视了‘性’是要以‘爱’为前提的。生活中的早孕、随胎、性病等,往往是由不负责任的性行为导致的……”

女教师的话极富感染力,刚才还嬉皮笑脸的孩子都变得庄重起来。接下来,女教师告诉孩子们,性爱没有下流之说,也没有罪恶性,它是自然的、美妙的,但中学生过早涉足性生活对身体和学习都不利,发生意外妊娠和堕胎是十分痛苦的。

最后,女教师播放了一张介绍避孕方式的碟片,孩子们看得格外认真,那种专注的神情就像在看一幅数学三维图。

课后,她与儿子的班主任聊了一会儿。当她向老师打听儿子在班上是否交了女朋友时,那位高鼻凹眼的洋老师有些吃惊:“很遗憾,我从不过问学生的 私。您儿子很优秀,如果有女孩爱上他是很正常的事。”她赶紧解释说自己是担心儿子过早恋爱会影响学习。洋老师连声说“No”,并振振有词地开导她说:“恋爱会使你儿子变得更聪明,更自信,家长的责任只是告诉热恋中的孩子应如何避孕!”

离开学校回家的路上,在地铁车厢里,她又看到了一则广告宣传画,画面上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少男少女,上面的广告词却令人费解:“Ifyoudo,doitright。”(如果你要做,就要做得正确)再往下看才恍然大悟,一行小字是:“请别忘记使用安全套。”

如果说她曾经担心儿子在纽约“性海”中会迷失方向,那纯粹是杞人忧天。在美国性文化的背景下,经历了性启蒙和青春期性教育的儿子对“性”已能够泰然处之。

“性爱”在儿子心目中是自然而美妙的,毫无神秘羞耻可言。在充斥着色情诱惑的西方社会里,儿子以一颗平常心理解了“性”,他以成熟健康的性意识克制了青春期的生理躁动。

本文Hash:77882344918d80d3010681c3bde691bc5bde837c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