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常犯错十种错误教育态度不可取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是他们学习和生活的指导者,他需要父母指导他如何生活、如何学习技能和积累经验。在这个时候,父母的教育态度显得尤为重要,一些错误的态度将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

家长的教育态度影响孩子成长

一、居高临下

这可能是传统遗留下的问题,许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时,总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专家表示:在人格上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如果父母总以家长自居,即使父母的批评有时百分之百正确,孩子们也会“口服心不服”。因此,专家建议:父母们应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样大家的感觉都会很好。

二、求全责备

毕竟还是个孩子还小,当他在整理被褥、画画或者投掷皮球时没有做好,父母不应苛刻对待他们的表现,如果父母们总是苛刻地对孩子说,“你还差得远呢”,就会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

三、频频夸奖

别以为赏识教育就是要不停地夸奖孩子,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理解,它更大程度上是指理解孩子和鼓励孩子。过度的无谓的夸奖只会使孩子骄傲自满,而且,听惯了父母夸大其辞的赞扬后,在步入社会后他们很可能只能听好话而听不进反面意见,由此人生易遭挫折。

错误的教育态度会取得反效果

四、过多限制

孩子眼中的世界不可能和父母眼中的世界一个样。父母过多的限制会让孩子感觉收到束缚,这是孩子最为反感的。

五、关心过头

“今天谁来了电话?”、“日记上记了些什么?”……每件事情父母都要问个明白;要知道过度关心,只会让孩子反感,因为,孩子会感觉自己的世界一直收到父母的干扰,自己的生活空间被在压缩,从而丧失特长发展的机会,甚至,引起我的逆反心理。

六、全盘否定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有些父母常容易犯的错是批评的太过,诸如“你总是撒谎”“我们家里没哪个像你这样笨的”等,这些话肯定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从而导致拒绝接受批评教育,甚至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情绪。

七、是非不分

“这孩子喝酒快赶上他老爸了。”这句话到底是在表扬孩子还是在批评孩子呢?可能孩子们的理解中褒奖的成分会更多些吧!所以,父母在批评孩子是,一定要就事论事,并且让孩子知道他错在何处。

家长要注意言传身教

八、贬损他人

偶尔把自己的孩子和同龄小朋友做些横向比较是自然的,但父母更多的是看到别家孩子的优点。这样的教育,怎能起到好的效果。

九、事事代替

现在有许多父母事事都不让孩子干,不让孩子有自己作决定的权利,究其原因是怕孩子做不好或避免孩子遇到挫折后的伤心,但对孩子来说,不经历失败,怎能从错误中学到东西。况且,孩子在将来的某一天,终究要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的,如果现在没有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他便无法自己把握将来。

十、不作楷模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自己首先没做好榜样,当孩子效仿父母的一些不恰当行为时,父母又要千番指责。言传身教,没有身教,言传就无从谈起,因此,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才能起到模范作用。

小编总结:请每一位家长记住,您的教育态度一部分决定了对孩子实施教育所取得的效果大小。

十妈九错,我们常犯的教育错误


十妈九错,我们常犯的教育错误

  1、过于注重早教的作用

  曾经与一位德国妈妈聊天,她说,在德国,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是快乐成长,而学前教育,则是被禁止的。据联邦德国的宪法《基本法》的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也即孩子在幼儿园期间不允许教授任何科目的专业知识,社会上也没有任何“学前”的培训机构。

  反观国内,舞蹈、绘画、奥数,等各种培训班早已经在早教行业盛行了,更有机构弄起了贵族式的培训班。而“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们,更是不惜舍弃自己的双休日或节假日,花重金让孩子马不停蹄地参加这个培训班,报名那个特长班。

  这种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表面上看似扎实,但过多的培训班占据了孩子的课余生活,繁重的课业负担和“题海战术”,也让孩子失去了童真的本性,孩子过上了机械般的生活,养成被动学习的坏习惯。即便日后出现了新鲜事物,也难以引起孩子的兴趣,使他们主动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也得不到提升。

  实际上,玩是孩子的本性,宝宝喜欢通过肢体的触碰去探索这个世界。年幼的宝宝应该以关怀、爱护、抚摸、亲吻为形式的情感教育和亲情教育为主。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让他做他年龄段应该做的事情:在翠绿的草坪上尽情地踢足球,在风景名胜区里快乐地游玩,在热闹的社区里自由地嬉戏,才是早期教育的重点。

  2、不相信孩子的能力,管束和代劳太多。

  看过《爸爸去哪儿》的家长,相信对Cindy前后的转变印象深刻,当有爸爸田亮在身边的时候,Cindy动辄大哭,但是离开了爸爸,却化身为了“风一般的女子”,不仅自己扛东西,找蔬菜,提袋子,而且还担负起了照顾小伙伴的重要任务。

  其实,田亮的做法很有代表性,中国的大部分家长都是这样,不相信自己孩子的能力。

  就拿喂食来讲,进食是每个人天生的本能。七八个月大的孩子就可以自己吃饭了,当孩子刚开始接触时,会把汤匙拿在手中摆弄,或者把食物送到鼻子、面部上,甚至直接翻到碗,都是会发生的。但是很多中国妈妈,就会觉得特别紧张,一方面觉得孩子做不好,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弄伤自己。其实,这些担心都是不必要的,只要做好安全措施,适当的做一些辅助的引导动作即可。并且,在宝宝幼儿时期让他多触摸多动手,还有利于宝宝日后的动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

  妈妈们,摒弃传统的“那一套”吧,给孩子多一点动手的机会,不久的将来,你就会发现,自家的孩子和外国小朋友一样了,拥有强大的自理能力,不仅能够拿起汤匙进食,还能够自己穿鞋自己背书包了。

  3、生存焦虑引发的急功近利,干扰了孩子从容的成长

  很多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尤其是有些不得志的家长,他们总是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了孩子的身上,渴望孩子来替自己圆梦:自己没有读过大学,就希望孩子能够考上一个好的大学;自己喜欢琴棋书画,年轻的时候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就让孩子去学习,并指望孩子可以学出一点成绩;自己不擅长体育,就要求儿子勤学苦练跑得比谁都快。

  还有一部分家长,由于受到生存焦虑的影响,恨不得孩子是“神童”,在小时候就智慧超凡。因此,让孩子很小就开始学习英语,要求孩子背完《唐诗三百首》、《汉语大词典》等,或者要求孩子做出很多高难度的事情,比如前段时间的“裸跑弟”,南京鹰爸的做法就属于拔苗助长。一旦孩子“晚熟”或者落后于他人,就会耿耿于怀,寝食难安,无比着急。

  其实,拔苗助长只会影响到孩子成长,过于注重孩子一时的成就,也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还会影响他们的合作意识。

  孩子的开化属于阶段性的,而且不同孩子的发育早晚也不一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本应该是在3岁以后进行,孩子上小学之前的知识技能教育,应该注重过程学会了什么,而不是一味去追求好成绩。培养孩子出于兴趣和成就感的求知欲,以及从容、乐观面对事物的态度,对孩子的成长历程更为重要。

  4、以爱的名义帮孩子做决定

  当孩子的某项要求被驳回,或者打扰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或者强迫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候。父母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为你好啊。

  的确,在一般家长的眼里,孩子应该无条件听大人的话,并认为这是教育中的最重要原则,也是无须讨论的问题。殊不知,很多家长,往往以爱的名义,实现着自己自私的想法。

  很多人打着方便就业的幌子,让孩子学习他并不喜欢的医学专业;很多人要求孩子变成音乐才子,实际上是为了实现自己年少时的梦想。而年幼的孩子在父母的操控下,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并习以为常,逐渐麻木。这不是爱孩子,而是害了孩子。

  父母的要求,合理就是合理,不合理就是不合理,千万别把爱扯进来当挡箭牌。对于孩子来说,只有合理的要求,才能让他心服口服。否则有一天,当孩子长大成人,蓦然回首,发现家长的要求并不合理。很可能会导致孩子长期怨恨家长。

  英国的教育思想家洛克很早就提到过,家庭教育一定要慎重又慎重,不可以掉以轻心,他说:“教育上的错误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指望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清洗不掉的。”有可能说得有一点夸张,但是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之前确实是有必要知道一些常识的东西,至少这样犯的错误更少,错误的影响也会更小。

十妈九错,我们常犯的教育错误


十妈九错,我们常犯的教育错误

  1、过于注重早教的作用

  曾经与一位德国妈妈聊天,她说,在德国,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是快乐成长,而学前教育,则是被禁止的。据联邦德国的宪法《基本法》的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也即孩子在幼儿园期间不允许教授任何科目的专业知识,社会上也没有任何“学前”的培训机构。

  反观国内,舞蹈、绘画、奥数,等各种培训班早已经在早教行业盛行了,更有机构弄起了贵族式的培训班。而“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们,更是不惜舍弃自己的双休日或节假日,花重金让孩子马不停蹄地参加这个培训班,报名那个特长班。

  这种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表面上看似扎实,但过多的培训班占据了孩子的课余生活,繁重的课业负担和“题海战术”,也让孩子失去了童真的本性,孩子过上了机械般的生活,养成被动学习的坏习惯。即便日后出现了新鲜事物,也难以引起孩子的兴趣,使他们主动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也得不到提升。

  实际上,玩是孩子的本性,宝宝喜欢通过肢体的触碰去探索这个世界。年幼的宝宝应该以关怀、爱护、抚摸、亲吻为形式的情感教育和亲情教育为主。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让他做他年龄段应该做的事情:在翠绿的草坪上尽情地踢足球,在风景名胜区里快乐地游玩,在热闹的社区里自由地嬉戏,才是早期教育的重点。

  2、不相信孩子的能力,管束和代劳太多。

  看过《爸爸去哪儿》的家长,相信对Cindy前后的转变印象深刻,当有爸爸田亮在身边的时候,Cindy动辄大哭,但是离开了爸爸,却化身为了“风一般的女子”,不仅自己扛东西,找蔬菜,提袋子,而且还担负起了照顾小伙伴的重要任务。

  其实,田亮的做法很有代表性,中国的大部分家长都是这样,不相信自己孩子的能力。

  就拿喂食来讲,进食是每个人天生的本能。七八个月大的孩子就可以自己吃饭了,当孩子刚开始接触时,会把汤匙拿在手中摆弄,或者把食物送到鼻子、面部上,甚至直接翻到碗,都是会发生的。但是很多中国妈妈,就会觉得特别紧张,一方面觉得孩子做不好,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弄伤自己。其实,这些担心都是不必要的,只要做好安全措施,适当的做一些辅助的引导动作即可。并且,在宝宝幼儿时期让他多触摸多动手,还有利于宝宝日后的动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

  妈妈们,摒弃传统的“那一套”吧,给孩子多一点动手的机会,不久的将来,你就会发现,自家的孩子和外国小朋友一样了,拥有强大的自理能力,不仅能够拿起汤匙进食,还能够自己穿鞋自己背书包了。

  3、生存焦虑引发的急功近利,干扰了孩子从容的成长

  很多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尤其是有些不得志的家长,他们总是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了孩子的身上,渴望孩子来替自己圆梦:自己没有读过大学,就希望孩子能够考上一个好的大学;自己喜欢琴棋书画,年轻的时候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就让孩子去学习,并指望孩子可以学出一点成绩;自己不擅长体育,就要求儿子勤学苦练跑得比谁都快。

  还有一部分家长,由于受到生存焦虑的影响,恨不得孩子是“神童”,在小时候就智慧超凡。因此,让孩子很小就开始学习英语,要求孩子背完《唐诗三百首》、《汉语大词典》等,或者要求孩子做出很多高难度的事情,比如前段时间的“裸跑弟”,南京鹰爸的做法就属于拔苗助长。一旦孩子“晚熟”或者落后于他人,就会耿耿于怀,寝食难安,无比着急。

  其实,拔苗助长只会影响到孩子成长,过于注重孩子一时的成就,也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还会影响他们的合作意识。

  孩子的开化属于阶段性的,而且不同孩子的发育早晚也不一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本应该是在3岁以后进行,孩子上小学之前的知识技能教育,应该注重过程学会了什么,而不是一味去追求好成绩。培养孩子出于兴趣和成就感的求知欲,以及从容、乐观面对事物的态度,对孩子的成长历程更为重要。

  4、以爱的名义帮孩子做决定

  当孩子的某项要求被驳回,或者打扰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或者强迫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候。父母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为你好啊。

  的确,在一般家长的眼里,孩子应该无条件听大人的话,并认为这是教育中的最重要原则,也是无须讨论的问题。殊不知,很多家长,往往以爱的名义,实现着自己自私的想法。

  很多人打着方便就业的幌子,让孩子学习他并不喜欢的医学专业;很多人要求孩子变成音乐才子,实际上是为了实现自己年少时的梦想。而年幼的孩子在父母的操控下,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并习以为常,逐渐麻木。这不是爱孩子,而是害了孩子。

  父母的要求,合理就是合理,不合理就是不合理,千万别把爱扯进来当挡箭牌。对于孩子来说,只有合理的要求,才能让他心服口服。否则有一天,当孩子长大成人,蓦然回首,发现家长的要求并不合理。很可能会导致孩子长期怨恨家长。

  英国的教育思想家洛克很早就提到过,家庭教育一定要慎重又慎重,不可以掉以轻心,他说:“教育上的错误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指望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清洗不掉的。”有可能说得有一点夸张,但是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之前确实是有必要知道一些常识的东西,至少这样犯的错误更少,错误的影响也会更小。

本文Hash:33771ea74fc7b51aef75cf1d6c20f123ec0c160d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