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评小志教育KIMI问题大果真如此?

【妈妈网特稿】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年龄较小的KIMI总是状况百出,妈网网友猪猪儿儿虫对此写下了自己的观后“心得”,认为林志颖的育儿方式存在一定问题。对于网友的提出的问题,让我们和妈网的育儿专家一起深入分析。

“KIMI的玩具是否太多?”

在节目中可以看到,KIMI住的地方堆满了玩具。给小孩子那么多玩具真的好吗?几期节目看下来,KIMI不太擅长不懂得和人交流沟通,只喜欢玩具和礼物,和爸爸对话也常常围绕“超人,变形金刚,奥特蛋”这些话题,虽然是小孩子没错,但总感觉别人都是三次元世界,就他是二次元的,这也是跟很多玩具待太久的缘故吧。

KIMI心仪的奥特蛋

分析:玩具太多不利于孩子能力发展

4岁左右的孩子,认知能力尚处在发展当中,而对注意力的控制也有些。美国一项关于学龄前儿童教育计划的研究结果就显示,给孩子过多的玩具或不适当的玩具会损害他们的认知能力,因为他们会在如此多的玩具面前显得无所适从,无法集中精力玩其中一样玩具。

育儿专家建议,给孩子玩具,每个阶段两三样就足够了,等宝宝玩腻了或是智力、能力发育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再给宝宝新的玩具。玩具的作用主要是辅助、促进孩子生理、心理发育,它不在数量,而在于是否适合。所谓适合,一是要适合这个年龄段,二是要能起到促进孩子在此阶段正常发育的作用。

而该网友也指出,由于上期与玩具为伴,KIMI在与人交流上也有些小问题,下面就来看看这些问题。

“不懂得说敬语和谢谢”

KIMI基本上从来不说敬语和谢谢,在找食材对待时候直接说的是“给我一个菜”,要到了转头就走。林志颖虽然有时候会教KIMI说“要叫XX”、“要说谢谢”,但感觉他每次都是在事前轻描淡写的带过,从来都没在事后好好纠正过KIMI一次。所以KIMI根本就没上过心,没有养成习惯。反观其他四个孩子这一点真心做得好,已经把礼貌养成了习惯。

礼貌教育是从父母的言传身教开始的

分析:3-5岁应适当强调礼貌教育

3岁之前,从走路到吃饭穿衣,孩子还在学习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在这个时期,礼貌教育就是主要靠对父母言辞的模仿来完成。而到了孩子3-5岁的阶段,礼貌教育是可以由父母进行特别强调的。

首先,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榜样。在日常的待人接物时,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表率,自己先做到对人礼貌。

其次,对孩子进行引导。林志颖对已经做到了对KIMI的引导。只是,这需要一个过程,4岁的孩子不可能做到完美,何况KIMI生性就比王诗龄要内向、胆小。

再次,不要强迫孩子。有的宝宝个性比较强或相对内向,不愿意和人打招呼,如果父母强迫孩子,很可能适得其反;不如暂时放弃,并以自己的言行给宝宝做个表率。因为,父母“做的”比“说的”更能使宝宝明白自己该怎么做。这一点就十分适用于KIMI,可见林志颖在这方面并非太错。而接下来,网友又指出了林志颖和KIMI的沟通方式存在问题,当真如此吗?

“林志颖和KIMI的沟通方式很有问题”

KIMI是五个孩子中表达能力最差的一个,比他小的王诗龄和大人沟通起来很顺畅,逻辑思维理解能力同理心都很不错。

一般人家的孩子,4岁都能挺好的沟通了。但KIMI在沟通上真的非常有障碍,说话都只是“蹦词”而已。看林志颖和KIMI相处,觉得林有非常大的责任。每每林志颖和KIMI说话,常常是给直接回答“是否”的问题。比如“我们酷不酷?”,KIMI只能回答“酷”;“饭好不好吃”,KIMI只能回答 “好吃”;“你要不要自己去完成任务?”,KIMI只能回答“不要”……KIMI的词穷显而易见。

4岁的孩子需要引导式沟通

分析:对4岁孩子来说引导式沟通有必要

作为4岁的孩子,KIMI在节目中状况百出是这个年龄孩子的正常现象,孩子能做得好当然该高兴,孩子做不好却不应该不问缘由地去训斥、责备孩子,而应当跟孩子沟通。

林志颖与KIMI的沟通并不是单纯地停留在“是否”的选择上,这只是林志颖抛给KIMI的第一个问题,林志颖征询KIMI“你要不要自己去完成任务”后,面对KIMI的拒绝,他也耐心地对KIMI进行引导式的沟通,告诉KIMI别的小朋友都可以做到,并且会鼓励KIMI迈出第一步。

在亲子沟通的过程中,林志颖也充分站在KMI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了,他能够理解KIMI为何闹别扭。这种做法,让孩子觉得爸爸是朋友,对于爸爸的要求,他的回应和参与是被期待、被尊重的。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孩子在这个年龄表现出的顽固、索求和自我为中心,是合宜并可以接受的。父母对他们需要更多理解。

“不趁机给KIMI讲讲道理”

无论是KIMI哭闹还是发脾气,林志颖都以“把他哄好”为目的,每次都不趁机给孩子讲讲道理。另外4个爸爸,当下就立刻讲道理。张亮、郭涛这两个爸爸,都非常注重道理教育,田亮也常常会纠正森碟一些行为,王岳伦也跟王诗龄好好讲过“起床气以及扔东西的事”。

KIMI发脾气砸鸡蛋、拿沙子扔王诗龄、不肯出任务、吼石头吼天天……尤其最新一期的辣椒事件,已经是和小朋友快起冲突的时候了,大吼大叫的。换郭涛早就对石头黑脸了,张亮也会立刻纠正天天。而林志颖就轻飘飘一句“那是奶奶的辣椒”带过了。

孩子学规矩各年龄阶段方式不同

分析:孩子学规矩各年龄段方式不同

在过去的几期节目中,状况最多的是KIMI和王诗龄,这与五个孩子的年龄有很大关系。KIMI和王诗龄的年龄是最小的,他们学规矩的方式也应当有这个年龄段的特性。

两个孩子都刚满4岁,太多的大道理还不是他们能够理解的。孩子3岁左右,虽然具备一定的自控力,但这还处于“感受期”,对爸爸的说教还无法完全理解。此阶段学规矩,爸爸可以考虑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通过表情、情绪、语气、行为等表达对某件事的看法、意见和做法,让孩子慢慢感受和学习哪些事是对的,哪些事是不能做的,并逐渐建立关于规矩的认知。网友提及郭涛和张亮当即教育纠正孩子、讲道理的方式适用于稍大的孩子。因为对石头和天天来说,一些道理他们能够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是非观,成为自己行为的准则。所幸林志颖与KIMI的沟通还是符合KIMI的年龄特征的,但网友指出的下一个问题却值得各位爸爸妈妈深思。

“KIMI没有同理心,不懂别人的感受”

KIMI没有同理心,不懂分享不懂得别人的感受,归根结底真的也是因为林志颖自身没有同理心。他无法在一个情境里客观注意到别人的感受,并且在照顾到别人的情况下采取最适合的言行举止。同理心就是眼中除了自己,还有其他人,感受得到其他人的感受,并且能做出足够善意的行为。

相比之下,其他爸爸甚至孩子都很有同理心,比如张亮抓鱼时能考虑到帮助最弱的王岳伦,田亮会问森碟如果王诗龄哭了你会怎么做,郭涛会和石头商量住最差的房子把好房子让给其他人,王岳伦知道自己的缺点并且毫不避讳,甚至在女儿面前都不避讳--自知之明也是同理心的一种,因为那是看到并承认别人的长处,客观知道自己的短处的表现。

孩子们的同理心因为天真单纯 明显,石头和森碟乐于助人,天天因为怕爸爸担心而道歉,王诗龄推了森碟之后会去讨好对方……这都是同理心的体现。

亲子关系需要培养同理心

分析:亲子关系中同理心的确重要

在亲子关系中,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应该作为一大重点。如果在孩子犯错后向他强调自己的错位对他人造成的影响,孩子就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张亮父子的一段交流,张亮让天天扮演村长,而自己扮演天天,让天天体会到别人讲话时自己不认真对待会产生怎样的心理影响。如果只是简单地说“不可以”、“不对”,孩子的同理心就会不足,甚至缺失。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爸爸应该注意捕捉孩子的情绪变化,并且鼓励孩子说出内心的感受。特别是孩子在外面和小朋友闹了矛盾,希望得到父母的安慰和支持时,父母应引导他自己面对问题。要引导孩子不仅只考虑自己,也要替对方考虑。当孩子能够从对方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时,同理心也就初步建立了。

育儿问题大共享,教你如何做一位聪明的妈妈

如何做一位聪明的妈妈?本篇是育儿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的问题,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助各位妈妈…

自从开了微博,我的网上“朋友”突然多了很多,“无间分享”的围脖可以让我海聊育儿经的同时,还可以近距离聆听妈妈们的困惑和感言。“我分享故我快乐”的妈咪Jane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分享舞台。我每天在围脖上辛勤答题约4小时,有时心急的妈妈还一分钟都不想等。。。。。。于是,“140微言”成了我“快乐做娘,开心养儿”的生活写照。2月16日,新浪亲子频道邀请我做了微博访谈,我立下的主题是如何“智慧爱孩子,聪明当妈妈”,因为我终于发现了问题的关键:养孩子的难处不在孩子,而在父母。

问题1:怎样做个好妈妈?

我觉得做妈妈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孩子小的时候妈妈想的全是物质层面上的问题:如母乳应该喂多少?尿片选什么牌子?每天补多少钙?。。。但当孩子慢慢长大,你会发现,那只是最最基本的物质层面的满足、身体生理的满足,以这种形式表达出的母爱恰恰处在爱的金字塔的最基础层。

那么爱的金字塔上层是什么?我认为是:用智慧去爱,用科学做妈妈。这份智慧须体现在每一天的生活场景里。聪明的妈妈会明白不能只用妈妈的时间、金钱和怀抱去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相反,妈妈更需要考虑一些看不见摸不到的问题:如何做,何时做,怎么做,为什么做。例如,妈妈是否在孩子闹夜时第一时间做到有求必应,还是选择忍耐爱心,逐步训练孩子自我安抚入眠?是积极为孩子补营养素,并深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千真万确的?还是让孩子参与各类集体和体育活动,确信6岁前的孩子是用肢体触摸来探索和学习这个世界的,因为独立探索而变得更聪明?

所以,想做个好妈妈,我们都必须从基本的哺育“技术”开始学习,然后升级到养育的层次,最后再上升到教育和培育。这段陪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正是妈妈自我成长、自我超跃的过程。虽然养儿育女始于“养”,但却难在“育”啊。说道底,孩子是我们再次优化自己的契机:我们要学习新的养育知识,改变已有的不良习惯,丰富自己的人生,做一个更美好的社会人。因此,无论妈妈的育儿动机是什么,只要想育好孩子,就必须先育好自己。

问题2:生活在安逸中的孩子,该如何引导面对人生?

安逸并不是错。从安逸中可以培养出很多人的优秀品质,比如:优雅、礼貌、感恩、尊敬。安逸不是造成坏习惯、坏品德的前提。但如何从安逸中引导孩子养成好品德是考验当今父母的智慧。

1.父母应先有共识孩子不是自己的附属品。当孩子还是幼年时,父母是在陪伴孩子成长,而不是代替孩子成长。成长是一个孩子学习生存技能、养成各类习惯和培养品德的过程。如果父母包办一切,那么孩子必定缺失这些成长必须经过的教训和历练。

2.从小为孩子建立注重精神追求的价值观。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其实他们对物质的需求很有限,父母只需要提供基本的养护:吃饱、穿暖和健康。除此之外无须更多地把物质的表象展现在孩子面前,从而养成他们对物质的看重,追求和依赖。比如,父母总爱说:“读好书赚大钱”。这对孩子的价值观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3.优化自己,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平时的言谈举止、衣着、交友习惯都会被反射到孩子身上。如果父母希望在安逸中培养孩子的某种品格,那么自己须先向孩子展示这份品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大染缸,你 想让他变什么样你自己先要变那样。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把你的优点和弱点烙在自己行为举止上。所以养育的过程也是父母自己“优化”的过程。

问题3:2岁的宝宝提出无理要求,父母不答应就大哭大闹怎么办?

由于宝宝还小,很难用语言讲道理何其沟通,打骂或置之不理都让其越哭越凶,小家伙似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脾气很倔,转移注意力都不凑效,让父母十分头痛~父母应该如何应对呢?

这个年纪的小孩,他对事物不是用因果关系来判断的,所以用大人的逻辑去讲道理会没有效果。用威胁或打骂,只会发生一点即时效果,但不长久。对幼儿来说,他们更多地是用感觉来理解、来判断。所以,妈妈要唤醒这份与宝宝情感相关联的形象感觉,比如,我小儿子一定要喝可乐不喝水,我就让大儿子告诉他在学校里流行的一个实验段子,把一枚硬币放在可乐杯子里,第二天会化掉。于是,小儿子可以很形象地理解到,吃进肚子里的东西是否也会把肚子化掉呢?这是用一种形象思维的方式把妈妈嘴里的大小道理变成了孩子能懂得的故事或场景。大凡孩子不听大人的话,基本都是大人的错,因为大人没有让孩子明白他们要讲的那点点道理。孩子们原本都是天使,是我们让他们改变成今天这个模样的。

当父母常常对孩子的哭闹没辙时,我给大家几个建议:

应对方式1:父母要改变孩子爱哭的习惯,让孩子明白哭闹并不能产生任何作用和效果。而讲出哭泣的原因却能得到妈妈的帮助,然后认真耐心地处理孩子哭泣的事由,不能听完不处理更不能没耐心。那下次他就不再愿意说出原因了。这样反复练习,孩子慢慢会改用语言来表达。

应对方式2:改变自己对孩子哭的反应。孩子越哭闹,妈妈应该越冷静,不能失去耐心而立即顺着他。妈妈可以对宝宝的哭泣采取冷处理,先把情绪安抚下来;也可以陪伴他,让他继续哭一会儿,释放掉不开心的情绪。很多时候孩子发现妈妈给予注意了,就会慢慢停下来。这时妈妈一定要先聆听孩子的要求,哪怕是不合理的,也要给予关注和讨论。

应对方式3:当宝宝愿意不哭泣而诉说出自己的意愿时,妈妈就因该立即表扬宝宝,并酌情满足宝宝的某些意愿,让宝宝明白哭闹一点用都没有,而用语言讲出需要,学习与妈妈谈判才会有机会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这个母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立场,不向哭泣的宝宝妥协;保持冷静的态度,不轻易失去耐心。那么,随着宝宝的成长,他也会慢慢明白事理,不再无理取闹了。

问题4:我儿子现在4岁差2个月,喜欢听表扬的话,听到别人说他的缺点就顶嘴,稍不如意就说要把谁谁谁杀死、把谁谁谁扔河里去等等,再不就是哭鼻子,可怜兮兮的说:“妈妈不生气,妈妈喜欢我。”诸如此类的话。原来我是经常表扬他的,是不是我表扬他太多了啊?该怎样帮他调整心态呢?

1.4岁孩子的模仿能力较强,但他只是在重复自己所见所听的,并不明白其真正的含义。所以不能以她的某些言行来判断他的行为好坏和品格的问题。

2.孩子都喜欢被表扬。表扬虽不能让孩子立即改正错误,但表扬可以激发改正错误的热情,表扬是孩子改正错误的动力。所以我认为表扬是引导孩子“从善向善”的一个重要引导和激励方法。

3.当看到孩子有明显错误时要及时指正,但批评指正的话也还是可以用温和鼓励的方式来表达。4岁还不能明白“道理”,但孩子喜欢听故事,妈妈可以用比喻的方式去“曲线”告知他硬邦邦的道理。比如, 子喜欢扔玩具,如果妈妈单纯说玩具不可以扔,孩子并不能完全懂,但如果说玩具也会痛,痛了后玩具就不爱和宝宝玩了。那孩子会慢慢去体会和理解。

4.妈妈需要把道理变成故事,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去让他明白其中的道理,然后还要不断耐心地重复,犯一边就重复一边。这个沟通过程有许多环节,一环都不能脱节。如果父母从小就与孩子缺少语言的沟通,那么亲子关系会受到影响,孩子觉得自己不被注意不被理解,他就会关上他的门,久而久之孩子不信任你了,性格容易变得暴躁,顶嘴一定会出现。

问题5:上一二年级的男孩子开始讨嫌,依赖性强,很懒,小时候家里人多惯坏了,不知道这个年龄的男孩要注意什么问题?

不能责怪孩子呀。这是因为在过去的7、8年中父母有许多没有做对。现在孩子才7-8岁,还来得及改变状况。我们就先从您刚刚描述孩子3个缺点来入手来讨论吧。

第一,你说孩子依赖性强。他依赖谁了?依赖什么?那被依赖的这位家长是否可以停止去包办孩子的事?包括他的学习?

第二、孩子懒,是指哪方面懒?我相信孩子对玩不会懒,对吃不会懒,这些都是他有兴趣的事。所谓他懒的事物是哪些?妈妈要去发现某些角度去激发孩子对“懒得理”的事物产生兴趣。

第三,妈妈提到小时候被惯坏了。其实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改变孩子必须先改变父母自己。连自己这一关都过不去,如何要求孩子改?所以,父母先要看自己有什么需要立即改变的?!

问题6:孩子到十一二岁洗澡不知道避开父亲,该怎么和她说呢?

1.洗澡不避开只是表象。想一想是否家里还有很多时候父母孩子都互不避忌的呢?父母应该让进入学龄的孩子有对身体自我保护的观念,比如上洗手间、更换衣服时要关门,而父母就像孩子的一面镜子,自己在家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父母如厕是否关门,夫妻洗澡是否避过孩子?

2.男女有别。到了一定的年龄,父母应意识到孩子的身体是私密的,即使是父亲也不可以过于亲密,造成性别模糊。父亲再疼爱女儿,也不能无界限地接近。父亲在平时与女儿的相处中,自然地让她觉得需要在爸爸面前保持自己的隐私。

3.如果生活环境并不宽敞,一家多口居住在一间房间内,在孩子稍大后可以考虑拉个帘子之类,起居分开,让她有可以保护隐私的空间,同时也培养起保护隐私的意识。

面对孩子提到的性问题,我的态度是不用把“性”的问题当成罪恶的事物来警诫或吓唬孩子,也不要避而不谈,闪闪烁烁。通过更自然的方式来交流,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只是想帮助他们,让他们知道得更多,准备得更充分,以后和异性相处时更有风范。

年龄小的宝宝总是会关心自己从哪里来。爸爸妈妈可以直接回答。让他知道自己就是爸妈妈相爱的结果,因此他很珍贵。最好不要用“是从路边捡的”这种托词,会伤害宝宝的感情。其次小宝宝比较接受形象的解说,比如妈妈肚子里有个小房子,爸爸放了一颗种子在那里,长大就变成宝宝了等等。

大孩子则更会自己思考捣弄答案了。在他们愿意聊的时候,爸爸妈妈可用信任的态度、平等的语气把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传递给过去。千万不能居高临下,让他们觉得这好像是一件不能谈的很坏的事情。而要做到这一点,爸爸妈妈需要先自己相信性是美好的,然后才能从容坦诚地跟孩子讨论这件事情。

在安逸生活中如何教子是个棘手的问题。无论妈妈有多能干,生活中的问题总是会不断出现不断生成的。做妈妈的过程就是 慧引渡自己的人生旅程,所以妈妈要感谢孩子,感谢他们带给我们的人生挑战和自我优化的一个又一个机会。在与广大父母沟通的过程里,我最最感恩的就是我的两个儿子,是他们给我动力,给我思考,给我发现真谛的霎那感悟。

育儿问题大共享,教你如何做一位聪明的妈妈

如何做一位聪明的妈妈?本篇是育儿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的问题,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助各位妈妈…

自从开了微博,我的网上“朋友”突然多了很多,“无间分享”的围脖可以让我海聊育儿经的同时,还可以近距离聆听妈妈们的困惑和感言。“我分享故我快乐”的妈咪Jane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分享舞台。我每天在围脖上辛勤答题约4小时,有时心急的妈妈还一分钟都不想等。。。。。。于是,“140微言”成了我“快乐做娘,开心养儿”的生活写照。2月16日,新浪亲子频道邀请我做了微博访谈,我立下的主题是如何“智慧爱孩子,聪明当妈妈”,因为我终于发现了问题的关键:养孩子的难处不在孩子,而在父母。

问题1:怎样做个好妈妈?

我觉得做妈妈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孩子小的时候妈妈想的全是物质层面上的问题:如母乳应该喂多少?尿片选什么牌子?每天补多少钙?。。。但当孩子慢慢长大,你会发现,那只是最最基本的物质层面的满足、身体生理的满足,以这种形式表达出的母爱恰恰处在爱的金字塔的最基础层。

那么爱的金字塔上层是什么?我认为是:用智慧去爱,用科学做妈妈。这份智慧须体现在每一天的生活场景里。聪明的妈妈会明白不能只用妈妈的时间、金钱和怀抱去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相反,妈妈更需要考虑一些看不见摸不到的问题:如何做,何时做,怎么做,为什么做。例如,妈妈是否在孩子闹夜时第一时间做到有求必应,还是选择忍耐爱心,逐步训练孩子自我安抚入眠?是积极为孩子补营养素,并深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千真万确的?还是让孩子参与各类集体和体育活动,确信6岁前的孩子是用肢体触摸来探索和学习这个世界的,因为独立探索而变得更聪明?

所以,想做个好妈妈,我们都必须从基本的哺育“技术”开始学习,然后升级到养育的层次,最后再上升到教育和培育。这段陪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正是妈妈自我成长、自我超跃的过程。虽然养儿育女始于“养”,但却难在“育”啊。说道底,孩子是我们再次优化自己的契机:我们要学习新的养育知识,改变已有的不良习惯,丰富自己的人生,做一个更美好的社会人。因此,无论妈妈的育儿动机是什么,只要想育好孩子,就必须先育好自己。

问题2:生活在安逸中的孩子,该如何引导面对人生?

安逸并不是错。从安逸中可以培养出很多人的优秀品质,比如:优雅、礼貌、感恩、尊敬。安逸不是造成坏习惯、坏品德的前提。但如何从安逸中引导孩子养成好品德是考验当今父母的智慧。

1.父母应先有共识孩子不是自己的附属品。当孩子还是幼年时,父母是在陪伴孩子成长,而不是代替孩子成长。成长是一个孩子学习生存技能、养成各类习惯和培养品德的过程。如果父母包办一切,那么孩子必定缺失这些成长必须经过的教训和历练。

2.从小为孩子建立注重精神追求的价值观。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其实他们对物质的需求很有限,父母只需要提供基本的养护:吃饱、穿暖和健康。除此之外无须更多地把物质的表象展现在孩子面前,从而养成他们对物质的看重,追求和依赖。比如,父母总爱说:“读好书赚大钱”。这对孩子的价值观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3.优化自己,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平时的言谈举止、衣着、交友习惯都会被反射到孩子身上。如果父母希望在安逸中培养孩子的某种品格,那么自己须先向孩子展示这份品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大染缸,你 想让他变什么样你自己先要变那样。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把你的优点和弱点烙在自己行为举止上。所以养育的过程也是父母自己“优化”的过程。

问题3:2岁的宝宝提出无理要求,父母不答应就大哭大闹怎么办?

由于宝宝还小,很难用语言讲道理何其沟通,打骂或置之不理都让其越哭越凶,小家伙似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脾气很倔,转移注意力都不凑效,让父母十分头痛~父母应该如何应对呢?

这个年纪的小孩,他对事物不是用因果关系来判断的,所以用大人的逻辑去讲道理会没有效果。用威胁或打骂,只会发生一点即时效果,但不长久。对幼儿来说,他们更多地是用感觉来理解、来判断。所以,妈妈要唤醒这份与宝宝情感相关联的形象感觉,比如,我小儿子一定要喝可乐不喝水,我就让大儿子告诉他在学校里流行的一个实验段子,把一枚硬币放在可乐杯子里,第二天会化掉。于是,小儿子可以很形象地理解到,吃进肚子里的东西是否也会把肚子化掉呢?这是用一种形象思维的方式把妈妈嘴里的大小道理变成了孩子能懂得的故事或场景。大凡孩子不听大人的话,基本都是大人的错,因为大人没有让孩子明白他们要讲的那点点道理。孩子们原本都是天使,是我们让他们改变成今天这个模样的。

当父母常常对孩子的哭闹没辙时,我给大家几个建议:

应对方式1:父母要改变孩子爱哭的习惯,让孩子明白哭闹并不能产生任何作用和效果。而讲出哭泣的原因却能得到妈妈的帮助,然后认真耐心地处理孩子哭泣的事由,不能听完不处理更不能没耐心。那下次他就不再愿意说出原因了。这样反复练习,孩子慢慢会改用语言来表达。

应对方式2:改变自己对孩子哭的反应。孩子越哭闹,妈妈应该越冷静,不能失去耐心而立即顺着他。妈妈可以对宝宝的哭泣采取冷处理,先把情绪安抚下来;也可以陪伴他,让他继续哭一会儿,释放掉不开心的情绪。很多时候孩子发现妈妈给予注意了,就会慢慢停下来。这时妈妈一定要先聆听孩子的要求,哪怕是不合理的,也要给予关注和讨论。

应对方式3:当宝宝愿意不哭泣而诉说出自己的意愿时,妈妈就因该立即表扬宝宝,并酌情满足宝宝的某些意愿,让宝宝明白哭闹一点用都没有,而用语言讲出需要,学习与妈妈谈判才会有机会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这个母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立场,不向哭泣的宝宝妥协;保持冷静的态度,不轻易失去耐心。那么,随着宝宝的成长,他也会慢慢明白事理,不再无理取闹了。

问题4:我儿子现在4岁差2个月,喜欢听表扬的话,听到别人说他的缺点就顶嘴,稍不如意就说要把谁谁谁杀死、把谁谁谁扔河里去等等,再不就是哭鼻子,可怜兮兮的说:“妈妈不生气,妈妈喜欢我。”诸如此类的话。原来我是经常表扬他的,是不是我表扬他太多了啊?该怎样帮他调整心态呢?

1.4岁孩子的模仿能力较强,但他只是在重复自己所见所听的,并不明白其真正的含义。所以不能以她的某些言行来判断他的行为好坏和品格的问题。

2.孩子都喜欢被表扬。表扬虽不能让孩子立即改正错误,但表扬可以激发改正错误的热情,表扬是孩子改正错误的动力。所以我认为表扬是引导孩子“从善向善”的一个重要引导和激励方法。

3.当看到孩子有明显错误时要及时指正,但批评指正的话也还是可以用温和鼓励的方式来表达。4岁还不能明白“道理”,但孩子喜欢听故事,妈妈可以用比喻的方式去“曲线”告知他硬邦邦的道理。比如, 子喜欢扔玩具,如果妈妈单纯说玩具不可以扔,孩子并不能完全懂,但如果说玩具也会痛,痛了后玩具就不爱和宝宝玩了。那孩子会慢慢去体会和理解。

4.妈妈需要把道理变成故事,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去让他明白其中的道理,然后还要不断耐心地重复,犯一边就重复一边。这个沟通过程有许多环节,一环都不能脱节。如果父母从小就与孩子缺少语言的沟通,那么亲子关系会受到影响,孩子觉得自己不被注意不被理解,他就会关上他的门,久而久之孩子不信任你了,性格容易变得暴躁,顶嘴一定会出现。

问题5:上一二年级的男孩子开始讨嫌,依赖性强,很懒,小时候家里人多惯坏了,不知道这个年龄的男孩要注意什么问题?

不能责怪孩子呀。这是因为在过去的7、8年中父母有许多没有做对。现在孩子才7-8岁,还来得及改变状况。我们就先从您刚刚描述孩子3个缺点来入手来讨论吧。

第一,你说孩子依赖性强。他依赖谁了?依赖什么?那被依赖的这位家长是否可以停止去包办孩子的事?包括他的学习?

第二、孩子懒,是指哪方面懒?我相信孩子对玩不会懒,对吃不会懒,这些都是他有兴趣的事。所谓他懒的事物是哪些?妈妈要去发现某些角度去激发孩子对“懒得理”的事物产生兴趣。

第三,妈妈提到小时候被惯坏了。其实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改变孩子必须先改变父母自己。连自己这一关都过不去,如何要求孩子改?所以,父母先要看自己有什么需要立即改变的?!

问题6:孩子到十一二岁洗澡不知道避开父亲,该怎么和她说呢?

1.洗澡不避开只是表象。想一想是否家里还有很多时候父母孩子都互不避忌的呢?父母应该让进入学龄的孩子有对身体自我保护的观念,比如上洗手间、更换衣服时要关门,而父母就像孩子的一面镜子,自己在家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父母如厕是否关门,夫妻洗澡是否避过孩子?

2.男女有别。到了一定的年龄,父母应意识到孩子的身体是私密的,即使是父亲也不可以过于亲密,造成性别模糊。父亲再疼爱女儿,也不能无界限地接近。父亲在平时与女儿的相处中,自然地让她觉得需要在爸爸面前保持自己的隐私。

3.如果生活环境并不宽敞,一家多口居住在一间房间内,在孩子稍大后可以考虑拉个帘子之类,起居分开,让她有可以保护隐私的空间,同时也培养起保护隐私的意识。

面对孩子提到的性问题,我的态度是不用把“性”的问题当成罪恶的事物来警诫或吓唬孩子,也不要避而不谈,闪闪烁烁。通过更自然的方式来交流,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只是想帮助他们,让他们知道得更多,准备得更充分,以后和异性相处时更有风范。

年龄小的宝宝总是会关心自己从哪里来。爸爸妈妈可以直接回答。让他知道自己就是爸妈妈相爱的结果,因此他很珍贵。最好不要用“是从路边捡的”这种托词,会伤害宝宝的感情。其次小宝宝比较接受形象的解说,比如妈妈肚子里有个小房子,爸爸放了一颗种子在那里,长大就变成宝宝了等等。

大孩子则更会自己思考捣弄答案了。在他们愿意聊的时候,爸爸妈妈可用信任的态度、平等的语气把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传递给过去。千万不能居高临下,让他们觉得这好像是一件不能谈的很坏的事情。而要做到这一点,爸爸妈妈需要先自己相信性是美好的,然后才能从容坦诚地跟孩子讨论这件事情。

在安逸生活中如何教子是个棘手的问题。无论妈妈有多能干,生活中的问题总是会不断出现不断生成的。做妈妈的过程就是 慧引渡自己的人生旅程,所以妈妈要感谢孩子,感谢他们带给我们的人生挑战和自我优化的一个又一个机会。在与广大父母沟通的过程里,我最最感恩的就是我的两个儿子,是他们给我动力,给我思考,给我发现真谛的霎那感悟。

本文Hash:b25c1dde6860137fd96bbaa992481aac0e4d49f1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