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怕黑恐惧不已转移注意力利用童话书

【妈妈网特稿】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小朋友会像《怪兽公司》里的小朋友一样,害怕夜里睡觉的时候会从衣柜里跳出怪兽。怕黑是大多数孩子都会有的特征,家长要如何成为“光明战士”,帮助他们战胜黑暗呢?

不要嘲笑或批评孩子

每个小小心灵都有他害怕的东西,或许是黑暗,又或许是雷鸣。孩子怕黑,家长要容许孩子,不要一味批评孩子,或者强迫孩子面对黑暗,往往会加重孩子的恐惧心理。同时,避免让孩子接受恐怖的影视,更不要吓唬孩子。

孩子怕黑怎么办

探求孩子怕黑的原因,试图让他讲述自已为什么会害怕,如果孩子表达不清或还不回表达,家长可以尝试猜猜最可能的原因,看他点头还是摇头。在清楚了宝宝为何而惧怕时,不要嘲笑宝宝的恐惧,更不要给宝宝制造恐惧心理,因为这种恐惧对宝宝来说是真实的。你应该鼓励宝宝不用害怕,并告诉宝宝爸爸妈妈会保护他,没有什么会伤害宝宝。当令人毛骨悚然的怪物被你一语点破,宝宝就会相信你的力量可以保证他的安全,恐惧感随之消失。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当儿童不得不面对黑暗时,家长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办法,让孩子减少对黑暗的关注。比如唱歌,《音乐之声》里女主用唱歌让孩子们减轻对雷鸣的恐惧。让孩子明白,呆在一个黑暗的环境中其实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可怕。有心的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这样的游戏:在昏暗的房间里寻找某个物品,让孩子在熟悉黑暗中的物体时,逐渐适应黑暗。

用故事鼓励孩子战胜恐惧

利用孩子喜欢的童话故事,或人物来帮助宝宝克服对黑夜的恐惧。目前已经有很多儿童作品都是针对孩子怕黑、怕鬼的情况。比如玛蒂娜系列中的《有趣的幽灵》,贝贝熊系列中的《怕黑》、《森林里的幽灵》,绘本故事《吃掉黑暗的怪兽》、《真的不怕黑》、《第五个》《白熊和黑熊》、《吃黑夜的大象》、《怕黑的夜游神》等等。

家长角色很重要

家长扮演勇士的角色

在孩子面前,家长如果能够扮演勇士的角色,用平淡泰然的角度对待黑暗,也能够增加孩子的安全感,有助于他战胜黑暗。比如孩子进入黑暗的房间害怕时,家长可以先开灯进入房间,在孩子面前将房子搜寻一番,告诉宝宝黑暗的房间和白天一样安全。平时,家长也应该告诉孩子黑暗并不可怕,黑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不清外界,而不要用黑暗、鬼怪来吓唬孩子。父母要给孩子更多的爱抚和关心,创造条件有意识地锻炼孩子,培养孩子的信心,增强其安全感。当孩子不适应在黑暗的环境中睡觉的时候,可以使用小夜灯,当孩子入睡后再关掉灯。也可以选择能够调节光线的灯,慢慢把光线调暗,直到孩子完全适应黑暗。

孩子离不开宠物要让他转移注意力

在这个年龄,不少孩子把掉了毛的毛毯或一床漏着棉花的被子或旧的毡毛熊娃娃等当成宠物。这并不是孩子爱抚"宠物",而是在喝奶时手里不摸着不行。

是以前提到的预防工作没有做好的原因。喝奶时另一只闲着的手要玩点什么并不是病。给孩子穿上新衣服要外出时,不带上他的"宠物"就不行,这样做父母的确会很为难。

这个时期让孩子放弃他的"宠物",是很难的事情。大多数母亲认可这一毛病。因为没有宠物,孩子就不爱喝奶,就没法让孩子午睡。母亲一般是把能剪断的"宠物"就剪成两个,不能剪断的就再做个替代,以便换洗。如果只有1个,洗了就没有用的,孩子会直哭到它干为止的。

如果不睡午觉也没问题的话,白天可以不给孩子用奶瓶,因此就可以离开"宠物"了。但是这期间,要尽量让孩子在户外与小朋友一起多玩一些时间,不要让孩子感到无聊,这点很重要。孩子如果感到无聊的话,就开始吮吸手指。吮吸手指与"宠物"配套在一起,那可到什么时候也无法离开"宠物"了。让孩子整天守着电视看的话,大多数孩子都吮吸手指。

4岁的孩子遇到争执不下不妨转移他的注意力

导读:3岁的孩子还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在高度激动的状态下,孩子完全不能控制自己,会大哭大闹、大喊大叫,短时间内无法平静。而在获得关系对象的“接纳”之后,他们就会感到满足和幸福。

3岁的孩子还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在高度激动的状态下,孩子完全不能控制自己,会大哭大闹、大喊大叫,短时间内无法平静。而在获得关系对象的“接纳”之后,他们就会感到满足和幸福。孩子到了4岁起,情绪进入了稳定期,哭得少了,也很少闹了,例如,在有病或发烧时,不会疼痛地大哭大闹,而是自愿配合家长,吃药和接受治疗。在与小朋友一起活动中,也不会因为孩子间的某种冲突而大声的经常性的哭闹。

细心的父母会发现,随着孩子生理上的成长,4岁的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4岁的孩子对情绪的控制能力还很差,在接受父母指导前,情绪变化会毫不隐藏地表现出来,而且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如,不高兴就哭,高兴、开心就大笑或者手舞足蹈,愤怒就瞪眼睛,跺脚等,宝宝的情感没有丝毫掩饰和虚假,既纯又真。这时候的孩子喜欢谁就说谁好,不喜欢谁就会说谁不好,说谁是“大坏蛋”。同时,宝宝的情感还不稳定,非常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这个时期的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好奇心,多鼓励他们,比如,要对孩子说,“如果你哪一天在幼儿园又得了小红花,我就给你多讲一个故事”等,这样孩子的情绪才会得到控制。孩子会认为父母在一定程度上对他的好奇心表示认可,久而久之,孩子的情绪会逐渐稳定下来,不会随便跟家长耍赖皮,也不会随便哭闹了。

典型案例

壮壮4岁了,从小一直由婆婆喂养,和婆婆生活在一起,感情非常深厚,上幼儿园也是婆婆接送,父母亲只是他家庭生活中的普通的一员。一天下午,幼儿园放学了,幼儿园大门口已经有家长在等候,有几位家长在大门外边探头张望。壮壮离开自己的座位往大门口跑,一副瘪嘴欲哭的表情。原来,今天和往日不同,往日都是婆婆接壮壮上下幼儿园,而今天则换成了壮壮的妈妈,妈妈在门口想抱起壮壮,准备回家,壮壮不干了:“婆婆呢?我要婆婆!”

妈妈回答:“婆婆在家呢。”

“不要,不要,我要婆婆接!”壮壮哭了。

“婆婆的脚扭了,不能走路,妈妈带你回家。”

“没有,没有,我要婆婆来带我!”边哭闹边推妈妈。

妈妈耐心地讲着,而壮壮越哭越厉害,面对越来越多的家长,妈妈一脸尴尬。妈妈轻轻地拍着壮壮,拥抱到怀里,可是壮壮并没有停止哭泣,一边哭还一边说:“我不要妈妈带我回家,我要婆婆带我回家。”

壮壮每天跟着婆婆,最喜欢婆婆,幼儿园里待了一天,最想见到婆婆,但是,正是由于这样,壮壮的父母觉得自己和孩子的接触不够,感情也很生疏,所以才决定以后要和孩子多亲近一些,也就有了今天壮壮的妈妈来接孩子的一幕。妈妈哄着壮壮说:“我知道壮壮想让婆婆来接,壮壮很想婆婆,对不对?可是今天婆婆的脚扭了,不能来带壮壮了,我们先跟妈妈回家,快点见到婆婆,好吗?”

“不要,不要,婆婆脚没扭,早上是婆婆送我来的,我要婆婆。”

“那我们先给婆婆打个电话,问问婆婆的脚到底怎么样了,好吗?”

壮壮在妈妈说出“打电话”开始,嘴巴里就不停地答着“好,好”,同时,哭声停止了,情绪也慢慢地平静下来了。

妈妈带着壮壮打电话。壮壮对着电话说着, 脸上阴转多云。在妈妈身边,壮壮脸上一点点有了笑容,“我要回家看婆婆!”妈妈这才如释重负。

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壮壮产生消极情绪及情绪转变的原因,是由于婆婆没有来接自己。

从小,壮壮一直是婆婆养,连晚上睡觉都跟婆婆一起。在婆婆的长期呵护中,壮壮获得了牢固的亲情依恋,而妈妈与他的亲子关系则非常淡薄。从亲情这个角度来看,前面场景中妈妈的尴尬难堪是妈妈自己造成的,因为与孩子相处少、照顾不多,交流沟通缺乏,致使对孩子的亲和力远远弱于婆婆。

其实许多在成人眼里算不得什么的事情,在孩子幼小的心里往往是很大的压力,并成为他们消极情绪的源头。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由于受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孩子一旦产生消极情绪,便难以自我排遣,往往需要借助外界力量才能得到较好的控制与调节。

而壮壮的妈妈用拥抱、抚摩等安抚动作以及温柔的认同的话语,及时安慰了壮壮,同时,妈妈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感受孩子的感受,体验孩子的体验,采用角色对等的语言,如“我知道壮壮想让婆婆来接,壮壮很想婆婆”,来缓冲矛盾,从而使壮壮接纳了妈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妈妈的“认同”稳定了壮壮的情绪。

实际上,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情绪情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父母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当好孩子的“情绪教练”。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了情绪问题,一定要和孩子沟通,找出情绪产生的原因,而不是觉得小孩子闹点情绪正常,没事、不要紧。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发脾气,就大吼:“哭什么?不准哭!”或者当孩子做了错事,家长特别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求孩子说:“下次再也不敢了。”这些都对孩子的情绪管理很不好,会助长孩子的逆反心理。

最佳的对策便是转移他的注意力。比方说,吃饭时你把正在学步的宝宝放进他的高脚凳里,他可能会拗在那里,并挥动双手尖叫着。此时,你最好先让他下来,拿些有趣好玩的东西分散他的注意力。只要把他哄得团团转,让他忘记他不想坐在椅子里吃午餐这件事,之后,当你再把他放进高脚凳里,他很可能会乖乖合作。

专家指导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啼哭的原因也变得复杂起来。他能感受到很广阔的世界和这个世界上的变化;他对你的动机有深刻的理解,很准确地理解出你对他的褒贬所表现出的神色;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事情,也会引起孩子的害怕。

孩子在得到自信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敏感,更易感到害羞、怨恨、受挫、愤怒、嫉妒和敌视,这些都会给孩子带来烦恼,使得孩子大哭。因为孩子对世界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意识到周围的威胁,以及这些威胁可能给自己带来的影响。

教导这个岁数的宝宝时,必须注意一点,就是不要期待他去做讨你欢心的事。举一个例子,宝宝大都喜欢户外活动,喜欢自由自在地跑跑跳跳,去认识新鲜有趣的事物;此时,父母应该耐心地在一旁观看,不要催促他。如果不得不打断他,不妨在他面前来回地走,或设法吸引他的注意,他就会很快往你这边来。可是,宝宝很可能会抗拒父母的触摸或搂抱,不愿意接受父母的管束。因此,管教宝宝时最好先放松后收紧。

同时,家长还要尽可能为孩子“留面子”。不要生硬地命令他,例如要避免用“吃晚饭之前,你必须把所有的玩具捡起来”这类的说法,而应建议性地表达“现在让我们一起把这些玩具捡起来吧”。如果他不愿意,你也不必 持催他答应,最好的办法是改变话题或离开现场,尽量避免以强制强的情况。当他不愿意,而你又执意要他服从命令时,最后的输家往往会是你。遇到这种争执不下的情况时,你不妨转移他的注意力。

举例来说,假如宝宝不喜欢穿衣服,无论他愿不愿意让你为他穿衣服,你都要避免和他发生激烈冲突。你可以把他摆到一个很高的地方,一边和他谈论未来将发生的事,一边很快地帮他把衣服穿好。

本文Hash:f014d01a8fbff8ab931b41b803fb72968998dea3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