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孩子胖乎乎不是好事

看到1岁左右的小胖孩儿,谁都会觉得可爱,忍不住亲上两口,捏捏他胖嘟嘟的小手。其实,胖未必就好,越来越多的孩子小小年纪就患上高血压、糖尿病等成人慢性病,多是1岁左右肥胖惹的祸。专家提醒――

婴幼儿期肥胖增的是脂肪细胞数量,比以后脂肪细胞数量不变、单纯细胞体积增大所致的肥胖更难减肥。

104斤的7岁女孩肥胖根源在1岁时

这阵子,许女士愁坏了,女儿瑶瑶每次吃完东西都会吐。“带她上几家医院做了检查,都没发现她肠胃有啥毛病。在药店给她买了一些健胃消食的药,可是不管用。尤其碰上她喜欢吃的东西,一吃完,吐得更厉害。”前不久,许女士带着瑶瑶找到郑大三附院生长发育门诊副主任医师王伟。

7岁多,52公斤重,王伟第一眼看到瑶瑶,就觉得不论病根在哪儿,许女士对女儿的喂养上多少存在问题。

原来,许女士不知是工作忙还是压力大的缘故,生下瑶瑶后,母乳就一直下不来,只能让她喝配方奶粉。也许觉得太亏欠女儿,就老怕她吃不饱,每次喂奶,非喂到奶瓶里只剩那么一点、女儿无论如何也吃不下为止。许女士的苦心没白费,瑶瑶从小就被养得白白胖胖的,1岁时她的小胳膊、小腿就像一节节胖嘟嘟的白莲藕。

王伟说,刚一出生的孩子,饿肚子了就会哇哇哭闹,饱腹之后,即使再好吃的东西,他也不愿多吃一口,这些都是受饱食中枢控制的。但是,不少婴幼儿家长总怕孩子吃不饱,喂奶、吃饭都要让孩子吃到再也吃不进去为止,久而久之,孩子的饱食中枢遭到破坏,导致吃东西不知饥饱,甚至吃到肠胃不能负荷,吃吐为止。

尽量母乳喂养别太早添加辅食

“我总觉得孩子小时候吃得越多说明她越健康,长得胖说明她生长发育好。”采访中,记者发现许女士的想法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父母的想法。

“事实上,孩子胖未必是好事。尤其1岁左右的孩子,脂肪细胞数量增长最为活跃。如果家长对孩子长期过度喂养,会导致他在这一时期脂肪细胞增长过多,由此造成的肥胖,相比以后脂肪细胞数量不变、单纯细胞体积增大所致的肥胖更难减。”王伟说,不仅如此,1岁左右开始肥胖的孩子,人体脂肪细胞的数量很可能比一般人多,如果以后继续高脂肪、高热量饮食,脂肪细胞的体积也增大了,肥胖问题会更严重。相应地,他们发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与肥胖关系密切的疾病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

王伟再次提醒家长母乳喂养的意义,母乳不仅营养丰富,且总能量包括脂肪含量都比较适合婴儿的需求量,不易导致能量过剩,最适宜婴幼儿食用;相反,人工喂养的孩子,由于奶嘴吸吮更容易,他们可能很快就把一瓶奶喝光了,让家长以为他还没吃饱,容易造成过度喂养,破坏孩子的饱食中枢,甚至出现如瑶瑶那样的恶性循环。

“其实,孩子吃饱了会有一些表现,比如你拿奶瓶喂他,他会扭过头或用嘴顶奶嘴,这时就不要勉强他吃了。”王伟说。

此外,添加辅食也不能太早,再早也别提早到4个月前。除了婴幼儿胃肠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有些辅食的热量、含糖量过高,也易导致孩子肥胖。

“还有一些早产儿,家长巴不得几个月就给他补到同龄儿的生长发育水平。其实,在生长发育迅速的同时,脂肪细胞也迅速增加,容易导致婴幼儿期肥胖。”王伟提醒,早产儿在1岁半前赶上正常儿童的生长发育较好。

每一两个月监测一次身高体重

“半岁前的孩子可以每一个月监测一次身高、体重,半岁后,每两个月监测一次。”王伟说,如果生 速度超过正常范围,可能提示孩子存在过度喂养的问题,需要适当减一下饭量,或控制油炸、糖果等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如果生长速度太慢,孩子可能是营养缺乏,也要调整饮食,做到营养全面、均衡。

孩子不活泼是好事还是坏事

编辑的话:小学阶段的孩子,因为老师喜欢孩子认真,所以家长就惧怕孩子的好动;幼儿园阶段相反,因为老师允许孩子的动,于是家长都以活泼好动为最高目标。看到安静的孩子就觉得这个孩子过分木讷,有问题。其实孩子不管好静好动,都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家长把它当成了问题。

这篇文章的作者提出了新颖的观点,老嫌孩子不活泼的家长,看是否可以革新下自己的观念。

几乎每个成年人看儿童,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他们天生好动,一刻也不能静下来。于是休闲时,常带他们到充满声光刺激的游乐场所,课业的安排也是一样接一样的,生怕稍一停顿就输给别人。在父母的安排下,能有多少思考经验,则不得而知了。

《诸葛亮诫子书》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

如果我们错失孩子安静的本质,任其偏向喧闹,对他们身体与精神的发展,将是很大的损失。

静定让孩子更专注

我们常为心不在焉,未做完一件事又急着做另一件事,似乎很忙碌,但永远无法做好一件事的孩子担忧生气,甚至斥责打骂,最后束手无策时,只好自圆其说:大概是他的个性吧?

事实上,孩子是有安静的本质,如果成人懂得安排环境,孩子的心智能奇妙地统整起来,因而变得镇静、喜悦,忙碌、忘却自我,就如同克服了自己,也克服了周遭的小小胜利者。

古今伟人成功的共同特质之一,就是能专注到忘我的境界。

而孩子学习能力的好坏,也与能否专注有极大的关系,蒙特梭利博士曾说:“注意力集中,是儿童往后一切发展的基础。”

她以用圆规画圆作比喻,说明专注力有如圆心,当圆心固定时,才能画出完美的圆。

许多成人,其实也知道专注力对孩子的重要性,只是大多数不明白专注力是一项特质,只能经由练习而获得,无法经由命令而产生。成人如看到儿童分心、注意力不能集中时,大声斥责或提醒他们要专心,是一点作用也没有的。

但是“静、定”活动的训练,绝对是对孩子专注力的培养和获得,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儿童在“静、定”活动的过程中,是以意志控制自己身体的活动,换句话说是以意志(精神)支配随意肌(肉体)。能够完成静定活动,是基于儿童意志力的安静。

当我们能静定时,精神状态是放松的,此时脑波会出现α波,而α波很适合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对右脑的开发,相当有帮助。

右脑是直觉的脑,因此在右脑发达的时期,给予孩子任何教导,他们都会直觉、没有选择地吸收,同时右脑也是以潜意识为主的脑。

而左脑是显意识的脑,有选择性辨别的能力,会对外来的信息说“不”!因此,当孩子六岁后,左脑功能快速发展,就不会全盘接受父母师长的教导。

很怕输在起跑点的父母,过度重视智育(也就是左脑的教育)。其实在婴幼儿时期,人类的右脑特别发达,结果因成人的功利,错失了用右脑强化孩子左脑功能的机会。

帮助幼儿心灵的开展

所谓教育,就是给予适当的环境,协助儿童的发展,并期待人格能健全发展。有一天,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特梭利博士,从一位母亲手中抱过一个婴儿,她看着婴儿红润圆胖的脸孔,透出一股难以形容的安详、宁静。

这个发现,激发了她的灵感。她将安静变成一种游戏,用在小朋友身上,结果收获超乎她的预料,孩子非常喜欢这个游戏,他们一旦认识、体验安静游戏后,便会一再要求多次进行。

这显示安静确实是儿 童生命本质的一部分。

事实上,儿童内部存在着自然发展的法则,有运用自己心智能力、实践自我表现的欲望。成人若懂得站在协助者,而不是干预者的角度,去尊重孩子各阶段身心的发展,他们自然会完善地开展自我。

静、定活动的安排,就是有助于孩子心灵的开展,孩子在心灵安静后,能学会听和管理自己的能量,体会内在的安定,对孩子心灵成长有很大的教育意义。而且他们内心获得抒发的渠道后,也会培养关怀他人情感,以及宽容他人的精神。

最常见最无效的沟通方式

当孩子对父母造成困扰时,父母最常见的沟通方式或者指责就是:

1.命令、指挥

“你去找别的东西玩。”

“把这里收拾干净。”

“不准大声尖叫。”

2.警告、恐吓、威胁

“如果你再来捣蛋,我就要打你的小屁股了。”

“玩具再不收回玩具箱,我就全部扫到垃圾桶。”

“你如果成绩再这么差,玩游戏时间就别想了。”

3.忠告、训诫

“妹妹小,不懂事,别和她吵架。”

“请别吵我,我快被你们吵死了。”

“东西用之前,请先征得别人的同意。”

4.提供建议、解决办法

“你为什么不去看故事书呢?”

“我想,你去画图好了。”

“小孩子,是不是应该诚实啊?”

这些谈话的方式,将产生了下面的后果:

1.致使孩子抗拒父母。

2.孩子误以为父母当他是傻瓜。

3.孩子觉得父母不顾及他们的需求。

4.孩子觉得有罪恶感。

5.刺伤孩子自尊心。

6.致使孩子层层武装自己。

7.激发孩子攻击父母的念头。

因为这种谈话方式在有意无意间,告诉孩子你已替他想好了解决的办法。

你指挥他、控制他、恐吓他,要他完全听你的,此时孩子完全置身事外,没有一点参与感。这样孩子自然会采取防卫、抗拒,甚至对父母充满敌意。父母完全不自觉他们这样做,是在剥夺孩子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根本无从学习如何去“体谅别人”和如何“负起责任”。(沈金慧)

十岁孩子老口渴,睡眠质量不好,起床就喝水,这是怎么回事

十岁孩子老口渴,睡眠也不好早晨天不亮就起床,起床就喝水,这是怎么回事?查过血糖是正常的。

许学明回复:一种原因是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没有病变,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子新陈代谢比较旺盛。另原因,也许是由于缺乏其他微量元素所引起的睡眠障碍等。平时生活起居生物钟应该要有规律,饮食营养均衡,不要吃零食,可以来进一步的来进行抽血检查微量元素。

本文Hash:e97e88481b742bc5f2af29d07d48cf4faa62d636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