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喝配方奶过敏怎么办?

宝宝喝配方奶粉过敏怎么办呢?专家建议,如果宝宝对于奶粉过敏的话,最好是选择以下两种方法。

1、喝配方奶粉过敏的宝宝,母亲最好能哺喂母乳,让宝宝拥有健康,拥有快乐。父母一方是过敏体质,宝宝发生过敏病症的比例为30~40%;父母双方都有过敏体质,宝宝发生过敏病症的比例就高达70~80%,父母加上第一胎都有过敏病症,则第二胎宝宝有过敏疾病的机率更高,所以母亲最好能哺喂母乳,让宝宝拥有健康,拥有快乐。此外,喂母乳的母亲,最好能先了解两个家族的过敏食物,如:海鲜、鸡蛋、花生、麦类、坚果,在哺喂母乳期间少吃这些食物,以杜绝过敏原。此外,喂母乳的母亲,最好能先了解两个家族的过敏食物,如:海鲜、鸡蛋、花生、麦类、坚果,在哺喂母乳期间少吃这些食物,以杜绝过敏原。宝宝6个月内的饮食,可能影响日后过敏疾病的发生率。宝宝6个月内的饮食,可能影响日后过敏疾病的发生率。

2、选择部份水解蛋白奶粉:如果宝宝有过敏的可能性,又必须喝奶粉,最好在宝宝出生后就和医师讨论,给予宝宝低过敏奶粉,如:部份水解蛋白来预防过敏体质。2.选择部份水解蛋白奶粉:如果宝宝有过敏的可能性,又必须喝奶粉,最好在宝宝出生后就和医师讨论,给予宝宝低过敏奶粉,如:部份水解蛋白奶粉来预防过敏体质。因为宝宝可能会对奶粉中的蛋白过敏。因为宝宝可能会对奶粉中的蛋白过敏。喝水解奶粉的时间必须长达9个月至1年才能有效预防。

宝宝喝奶过敏怎么办

除了喝母乳,奶粉也是宝宝们的饮食之一,但对于有些宝宝来说,奶粉并不是那么好喝的,因为会过敏,那么,为什么宝宝喝奶会过敏呢?宝宝喝奶过敏怎么办才好?

在婴儿中,有7%~8%的宝宝存在着食物过敏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宝宝喝奶也会过敏,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对于过敏的宝宝,妈妈应该怎么做才好呢?

腹泻、皮肤疹是食物过敏症状

在各种各样的过敏症中,最容易被妈妈忽视的就是食物过敏。宝宝一旦出现食物过敏,通常是以皮肤疹和肠胃道症状为主要表现,例如荨麻疹、眼皮和嘴唇水肿、口唇周围痒和感觉异常、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舌头水肿、咽喉水肿,严重的甚至可能引起鼻塞、喘鸣,和过敏性休克的危险。

宝宝过敏的症状有时在吃完食物后立即出现,有时则要过几小时或数天后才出现,但大部分会是在吃下食物后的4小时内就出现不适症状。因此爸爸妈妈以及医师必须有高度的警觉、细心进行观察,这样才能找出确实的过敏物,以帮助宝宝获得正确的诊断与治疗。

为什么宝宝喝奶会过敏?

宝宝喝了牛奶就拉肚子,是对牛奶过敏吗?通常6个月内的宝宝饮食结构单纯,过敏主要由乳制品引起。小宝宝胃肠道的免疫系统和非免疫系统都未发育成熟,胃内分泌的胃酸和肠道内的蛋白水解酶都不及成人水平,并且肠道内绒毛膜的屏障保护作用也差,这些都极易引起宝宝在饮食上的不良反应。

单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出现过敏可停母乳,改用牛乳喂养;单纯牛乳喂养的宝宝出现过敏,应饮用经过处理的牛乳即“低过敏原配方奶”。混合喂养的宝宝,则应该先判断是何种食物引起宝宝过敏的,然后再避免喂养过敏原食物。

不过对乳制品过敏的宝宝来说,这种过敏症一般是暂时性的,多数宝宝在1-2岁左右就能耐受牛乳了。所以在宝宝1岁后可谨慎、小量、有规律地间断给予牛乳饮用,因为牛乳毕竟含大量的蛋白质,对宝宝的成长非常有益。12

宝宝喝奶粉过敏怎么办

我到卖奶粉的地方去问过了,说可能是宝宝过敏。打电话到一家医院去问,可不可以测试过敏源,医院回复说7个月大的宝宝太小了不能检测。我想请你们帮我问问看,杭州哪家医院可以测试过敏源?

钱报答何女士

何女士的宝宝喝奶粉过敏的话,有可能是牛奶过敏,就是说宝宝对牛奶的乳糖耐受不良,也有可能是对牛奶中的蛋白质过敏。

小记了解到,浙江省儿童医院可以进行过敏源方面的检测,但医生说,7个月大的宝宝可以做检测的范围还不是太广,大约只可以进行20多项检测。检测方法有很多种,比如皮肤测试、血液检测等,还有一种是生物共振技术,可以筛选出常见的过敏标本,得出过敏原的检测结论。具体怎么检测,何女士可以带宝宝去医院,医生会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来定。

医生说,一旦检测到过敏源之后,首先就要让宝宝不要再吃过敏的食物。如果真是牛奶过敏的话,可以用其他食物来代替,比如豆浆、豆奶等。

医生建议,宝宝添加辅食最好是6个月以后,先从少量开始,等宝宝适应以后再增加分量。

一般来说,孩子喜欢吃的东西,由于吃得多,就不容易引起过敏;孩子不喜欢吃的东西,平时不怎么吃,就有可能在偶尔吃到的时候引起过敏。

而最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有牛奶、鸡蛋、海鲜、花生、小麦、坚果、大豆等。等宝宝长大后,对某些食物的过敏现象可能就消失了,但有的也可能伴随一生。

本文Hash:724ebe51ae7aa7ff761b63f708717a5e776c299f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