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没有你想得那么坏

全国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其中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血脂异常和肥胖发病率较高。为此,不少人以为吃糖就是导致这些慢性病的重要因素,其实,并不尽然……●吃糖不一定发胖在一些人的眼中,糖和脂肪一样,是饮食的“禁区”。人们之所以禁糖,无外乎担心吃糖长胖。其理由是糖含有能量,吃糖的过程就是积蓄能量的过程,就是长胖的过程。糖真有那么大的作用吗?糖的确是一种产能营养素,但单位糖氧化燃烧产生的能量(4千卡)还不及脂肪(9千卡)的一半。糖果的产热功效更多地表现为“短、平、快”,这就是出现低血糖反应时,吃糖果要好于吃肉的道理。但糖的整体产热功效远远不及脂肪,加之糖类在体内不能大量储存,在需要能量时,肝脏和骨骼肌中蓄积的少量糖分仅够24小时的需要,其余则全部需要脂肪的援助。因此,在发胖方面,糖的“贡献”要远远逊色于脂肪。当然,体内消耗不了而剩余的能量,即便是由糖新产生的,也要以脂肪的形式贮存起来。因此吃糖与发胖之间,关键在于适量,而非一个“禁”字了之。●吃糖≠糖尿病一些朋友一提到“糖”马上联想到“糖尿病”。其实,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吃糖多就会得糖尿病。糖尿病的发生原因极为复杂,涉及到遗传、感染、基因变异、环境、饮食等,至今未被医学界完整清晰地阐明。当然,如果一个人处于肥胖或超重状态,患糖尿病的风险较体重正常者增高。但正如前述,肥胖或超重绝非糖类一家的“功劳”,而往往是“糖类+脂类”结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脂类的“贡献”要远远大于糖类。因此,不可将糖尿病与糖简单地划“等”号。●科学吃糖四个“不”1.餐前不要吃糖果。甜食有一种特性,可以延缓胃肠道的蠕动和排空,抑制食欲。有些人因某种情况在餐前半小时饮用了一杯高糖的饮料,结果导致正餐食量大减,营养摄入失衡。因此,每餐前1小时应禁用任何甜食、糖果。2.餐后不宜马上食甜品。餐后立即进食糖果,可造成血糖负荷过大,胰腺就要加倍工作以分泌更多的胰岛素,长此以往,胰腺会因疲倦而怠工,导致病变。享用甜品的时间可放在两餐之间,如上午9~1点,下午3~4点等。3.空腹别吃甜品、糖果。空腹状态下进食甜品,会导致胃肠胀气、胃酸分泌过多、出现恶心、反酸和烧心感。还有人以一杯甜饮料替代正常早餐,认为这样做“方便快捷”。其实空腹饮用甜饮料会造成糖分迅速吸收,血糖瞬间升高,使胰岛素大量分泌来降低血糖,结果可能导致血糖过度下降,出现低血糖反应,不仅严重影响上午的工作和学习,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4.部分人士不宜吃糖。不可否认,确有部分人士不能或不宜吃糖果,或者必须在营养师的指导之下才能适量吃糖,其中包括肥胖、糖尿病、糖耐量低减、胃肠功能弱、胃炎和消化道溃疡、胃食管反流症、功能性消化不良、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和冠心病患者等。

益生菌的作用没有你想象那么好

什么是益生菌?

益生菌,是细菌的一个分支。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听到“细菌”这个词首先想到的就是731部队的非人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细菌”带给人们的也是很不舒服的感觉,很多人甚至恨不得生活在无菌的世界里。不过,近年来兴起的“益生菌”却又让父母们开始困惑:吃细菌,真可以益生吗?

国际营养学界普遍认可的定义是:益生菌系一种对动物有益的细菌,它们可直接作为食品添加剂服用,以维持肠道菌丛的平衡。在国外已开发出数以百计的益生菌保健产品,其中包括:含益生菌的酸牛奶、酸乳酪、酸豆奶以及含多种益生菌的口服液、片剂、胶囊、粉末剂等等。

益生菌的作用?

①防治腹泻。

②缓解不耐乳糖症状。

③预防阴道感染。

④增强人体免疫力。

⑤缓解过敏作用。

⑥降低血清胆固醇。

⑦预防癌症和抑制肿瘤生长。

正常人体肠道内栖息着500多种、数十万亿个不同的细菌,它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互相制约、共存共荣的。

婴儿益生菌首先就是要求安全性,因为是细菌的一个分支,对益生菌的源头提炼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妈妈曾经问过我,为什么给孩子吃的酸奶最好自己做,并且不建议用翻制的酸奶做引子继续发酵,这里有个问题,就是细菌的变异!世界每七秒细菌变异一次,如果拿孩子脆弱的肠道做试验,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就是有效性,从科学的原理和目前的临床研究来说,益生菌的概念是可行的。因为几乎没有负面的研究结果,商家们也就纷纷堂而皇之地卖了“益生菌”。但是,基于目前家长们对于益生菌的认识水平和商业生产能力,益生菌产品能否实现所宣称的功能是很难保证的事情。

什么是合格益生菌?

按照国际惯例,合格的益生菌产品必须说明这种细菌是什么?含量是多少?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实现什么样的功能。

比如歧杆菌将糖分解后生成乳酸和醋酸,使肠道呈酸性,其结果能控制由有害菌引起的异常发酵,并且刺激肠蠕动,起到解除便秘的作用。双歧杆菌在乳制品发酵过程中可以产生乳糖酶,帮助患者消化乳糖,对占80%乳糖不耐受的亚洲人体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并且在人体肠内发酵后可产生乳酸和醋酸,能提高钙、磷、铁的利用率,促进铁和维生素D的吸收。

益生菌的功能有哪些?

嗜乳酸杆菌的工作是协助蛋白质消化,缺乏会产生胀气、小肠及整个系统的毒性、便秘及吸收不良,大量缺乏会导致念珠菌生长过盛。

嗜乳酸杆菌有助于解毒。导致的因素包括反复地使用抗生素、口服避孕药、阿司匹灵、皮质类固醇、饮食欠佳、吃甜食、酵母菌、紧张。这些都造成良性菌的不平衡。良性菌容易与一些废物结合,而被排出体外。嗜乳酸杆菌也有抗菌作用。

比非德氏菌为新生儿肠胃到中最早进驻的菌种,在婴儿出生6个小时后可产生寡糖,为益生菌。很多出生就开始腹泻的孩子,应该重点补比非德氏菌。

但是中国益生菌产品进入商业化生产后,厂家基本贴个“益生菌”的标签后就把各种益生菌的功能往上罗列。目前市场上买的“益生菌”很多没实现与国际惯例的接轨。

益生菌的功能必须是“特定菌株”“特定剂量”“连续食用”“活细菌”才能实现。许多商业宣传说“研究表明,益生菌具有什么什么功能”,列出的是一大堆文献中提到过的功能。但是,这些功能跟他们的细菌可能毫无关系。也有许多广告推销都宣 “细菌含量高达多少多少”,而各种细菌能够产生效果的剂量却相差非常大,有的每天吃一亿就可以起作用,有的却要一万亿才行。由于现在对于益生菌产品还没有质量标准和法定检测,所以厂家的宣称只能依靠它们的信誉来保证。法律规范和权威监测在这里都是真空地带。

这里需要家长们注意的一点是:益生菌的作用是治安联防队性质的,而不是特种部队精英性质的。

益生菌真的有效吗?

许多小孩拉肚子了,医生给开一些基于益生菌的**牌,有多大效果非常难说。对于益生菌治疗拉稀,一项研究结果是这样的:不吃益生菌的小孩平均拉稀时间72小时,正负误差36小时。吃益生菌的小孩平均拉稀时间58小时,正负误差28小时。这样的“疗效”对于花了大钱把“益生菌”当宝贝的家长来说可能有点难以接受,但是这个差异就是医学上所认可的“有效”。其它许多所说的“有效”也是如此,可能只是一点点改善,但是统计分析认为这种改善是来自于食用了益生菌,就总结为“具有该项功能”。

益生菌的概念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目前的科学研究对于益生菌的认识也还有限,食品药品监管机构也没有可靠的依据来制定产品标准和规范。临床研究的实验结果是一回事,各路商家吹得天花乱坠的产品能够实现多少他们所宣称的作用却是另一回事。

新生儿腹泻没有你想得那么严重

有的宝宝会经常的腹泻,但是却不见宝宝有什么大的问题,其实这是宝宝的生理性腹泻,那么婴儿生理性腹泻是怎样的呢?

生理性腹泻

在儿科,常常见到这样一些宝宝:生下没几天就开始腹泻,每天大便薄薄的,呈黄色或黄绿色,少则2—3次,多则4—5次,时间长达几个月,甚至半年。为此,家长们怕腹泻影响宝宝的健康,于是,抱着宝宝到处看病求医。尽管药吃了不少,可孩子还是照样腹泻,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孩子虽然腹泻了这么长时间,但吃得还蛮好,人也不见瘦下去。那么,这些宝宝究竟得了什么病呢?原来,这种病在医学上称“婴儿生理性腹泻”。

其实这并不是乳母和宝宝出了问题,这与宝宝是外溢性体质有关,这样的宝宝多见有过敏性遗传史的家庭。

妈妈不必通过自身的膳食和其他方面找原因,这和妈妈的关系非常小,但妈妈的奶越是多越是好,宝宝反而生理性腹泻的更严重。

有一个非常简单并且安全的法子:就是从你确定宝宝是生理性腹泻那天起,给宝宝每天喂一顿配方奶粉,只要一顿,母乳还是最好最主要的,要别于混合喂养,更不能就此断奶。千万不能心急,过几天宝宝的便便就会好转。接下来,就按照正常方法的喂养就好。

生理性腹泻多见于8个月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腹泻,大便次数增多且稀,但食欲好,无呕吐及其它症状,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到添加辅食后,大便逐渐恢复正常。生理性腹泻是某些婴儿的正常现象,不属病态,无须用药。

感染性腹泻

婴幼儿腹泻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消化道综合症之一,也是影响婴儿健康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

主要发生在2岁以下的孩子身上,尤以1岁以内的婴儿更为多见,这种病症表现腹泻、呕吐,可伴有食欲不振、腹痛、发热等,主要原因是婴幼儿的消化器官尚末发育成熟,不适应食物的质和量的变化,所以一旦喂养不当、冷热失调或遇到感染时,就容易引起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紊乱而发病。

婴儿生理性腹泻多见于面部湿疹(奶癣)比较严重的宝宝,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生理性腹泻会不治自愈,因此不必用药。生理性腹泻的唯一问题是大便次数较多,给家长在护理上带来不小麻烦,如果家长不能及时给宝宝换尿布和清洗臀部,还可能引起红臀,甚至局部感染,因此,每次给宝宝换尿布时,都应先清洗臀部,并用消毒油膏涂抹,以保护局部皮肤。

生理性腹泻患儿无需药物治疗

因为,治疗腹泻的药物均有抗感染、收敛、助消化等作用,而“生理性腹泻”既不是消化道感染,又不是消化不良,故没有用药的必要,且“是药三分毒”,对婴儿也没有益处。

对“生理性腹泻”婴儿应加强护理,应及时换尿布,用温水清洗臀部及会阴部,并用软膏涂抹,否则就有可能引起臀部皮肤发红,甚至局部感染。此外,对“生理性腹泻”婴儿,应警惕在此基础上发生“病理性腹泻”。如果大便次数突然增加,大便内水分增多,有臭味,就很可能有其他因素加重了腹泻,此时应该寻找原因,去除造成腹泻的新因素,积极给予治疗,直到恢复平时状况为止。

母乳性腹泻的症状

母乳性腹泻症状表现

轻型病儿,大便次数约在每天10次左右,偶有呕吐,病儿精神、面色都出常,尿的次数及量均不少。

重型病儿,每天大便10-20次,大便呈稀"蛋花汤"样,病儿阵阵哭闹,尿少或无尿,出现脱水症状,病儿精神萎缩,昏睡或昏迷不醒,病精继续发展将出现血压下降而休克。

延型腹泻病程达1个月以上,病情时轻时重,重时吐、泻频繁似重型腹泻。但往往因病程拖延,病儿以慢性营养不良表现为主,伴有各部位继发感染等。

腹泻为婴幼儿的常见病、多发病,不论病情轻重,均需及时治疗。轻型病儿如果久不治疗,就会发展成迁延型腹泻。重型病儿伴有水和电解质紊乱,必须及时送医院救治,延误就会发生生命危险。

护理婴儿腹泻的方法

小儿腹泻时不仅排出水及电解质,而且也失去不少营养物质,理应及时加以补充。但进食后易呕吐,无法达到目的,应根据病儿的病情调整喂养的方法。不论原来用什么方法喂养,腹泻后饮食的质与量均应减少。原为母乳喂养的,每次哺乳的时间应缩短。原为混合喂养者,可停喂牛奶或其他代乳品,单喂母奶。原为人工喂养者,牛奶量应减少,再加水或米汤冲稀些,也可单喂米汤,因米汤较牛奶容易消化吸收。原来已加喂的辅食,也应减量或暂时不喂。病儿腹泻经过治疗,病情渐好以后,也不能短时间恢复到原来的饮食,要慢慢添加,以免再次引起腹泻。这里所说的"慢加",包括饮食质量的添加要从少量开始,不要加得太快、太多,加量不能天天加,顿顿加,不能指望在1-2天内恢复到原来饮食。如再次发生腹泻,治疗就更困难了。

小编总结:对于不敢确定是不是生理性腹泻的父母,可以去医院做一下大便检查,当粪便检查异常时就有可能是病理性腹泻了,就要遵医嘱进行调理。

本文Hash:b8ff5841929a070843e9e6a4ebbbfbff5c2a98f3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