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饮食不可忽视饮食顺序应讲究

忌食过咸食物

因咸食中含盐较多,可引起产妇体内水钠潴留,易造成浮肿,并易诱发高血压。但也不可忌盐,因产后尿多、汗多,排出盐分也增多,需要补充一定量的盐。

油炸食品

油炸食品一定不能吃,淀粉类的食品经过油炸后产生了丙烯酰胺,而且温度越高,产生的丙烯酰胺越多。而丙烯酰胺对人体大脑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摄入过多,会造成记忆力下降、反应迟缓等症状。婴儿大脑处于发育期,摄入这种物质影响更为不好。

其他应节制的食物

葱、姜、辣椒等辣物,一次不能过量;冷冻食品过量容易引起下痢;晒干的食品和多纤维蔬菜,过量时不容易消化;浓茶、浓咖啡、红茶、酒精等饮料;如酱菜、腌菜等咸品含盐丰富的食品。都应该节制进食。

另外,产妇要忌食酸性收敛食品,如乌梅、南瓜等。

坐月子宜吃5种食物

为了恢复体力和准备授乳、育儿,应尽量趁早实行正常饮食,多吃营养价值高的食品。下面的几种食品是不可或缺的饮食。

1、汤品

面汤最适宜产妇食用,既可下挂面,又可做薄面片、细面条汤,营养较全面。在汤中加上1~2个鸡蛋和适量西红柿,既富有营养且易消化,又利于产妇补养。实践证明,汤品对产后身体的恢复是有很大好处的。同时,有些汤品还有利于乳汁的分泌,如鲤鱼汤、猪蹄汤、豆汤等,也应多吃。

2、米粥

小米粥是月子里必吃的食物,其营养优于精粉和大米。同等重量的小米含有的铁比大米高1倍,维生素B1,比大米高1.5~3.5倍,维生素B2比大米高1倍,纤维素含量比大米高2~7倍。

另外,米粥质烂,并含有较多水分,有利于消化吸收。还可吃些花生米粥、赤豆糯米粥、鸡汤米粥等。但米粥也不是营养全面的食物,因此要注意与其他米面调剂食用,以防造成营养不良。

3、鸡蛋

鸡蛋中蛋白质及铁含量较高,并含有许多其他营养素,且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还无明显的“滞胃”作用,对于产妇身体康复及乳汁的分泌很有好处。

鸡蛋的吃法可采用多种形式,如蒸蛋、水煮蛋等,每日以2~3个为宜,一次吃得太多胃肠吸收不了,多了不但浪费,对身体也无裨益,而且易引起消化不良。如:一顿吃7~8个甚至十多个鸡蛋是不恰当的。要达到平衡营养的目的,就没有必要吃这么多。有些地区甚至在“坐月子”的这1个月内只吃鸡蛋这一种食物,这是不恰当的。单一的食物营养并不全面,因此不能满足产妇的营养需要。

4、牛奶

牛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磷及维生素D等,是补充体内钙质的好食品,且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对产妇健康的恢复及乳汁分泌很有好处。

产妇可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每日坚持喝500克牛奶,这样既可使母亲的身体恢复,还可以增加奶水,使宝宝吃饱吃好,同时还可以使产妇的皮肤细致、光滑,增加魅力。

5、其他宜进的食物

鱼、肉是动物性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含较丰富的氨基酸,这对身体的发育成长十分重要。动物内脏是含有丰富铁、维生素的优质食品。

大豆及豆制品是经济、优质的植物性蛋白质来源;薯类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C较丰富,又是热能之源;绿叶蔬菜含维生素A、C和钙;其他蔬菜及水果能缓和便秘,是维生素C和钙的供给源;海草类是钙、碘等矿物质之源。

产后正确的进食顺序

产妇在进食的时候,最好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被人体消化吸收,更有利于产妇身体的恢复。

正确的进餐顺序应为:汤→青菜→饭→肉,半小时后再进食水 果。

饭前先喝汤。饭后喝汤的最大问题在于冲淡食物消化所需要的胃酸。

所以产妇吃饭时忌一边吃饭,一边喝汤,或以汤泡饭或吃过饭后,再来一大碗汤,这样容易阻碍正常消化。

米饭、面食、肉食等淀粉及含蛋白质成分的食物则需要在胃里停留1~2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要在汤后面吃。

在各类食物中,水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无需通过胃来消化,而是直接进入小肠就被吸收。

如果产妇进食时先吃饭菜,再吃水果,消化慢的淀粉、蛋白质就会阻塞消化快的水果,食物在胃里会搅和在一起。

如果饭后马上吃甜食或水果,最大害处就是会中断、阻碍体内的消化过程。胃内腐烂的食物会被细菌分解,产生气体,形成肠胃疾病。

产后饮食要讲究月子禁忌不可忽略

产后饮食4大原则

据营养医生推荐,新妈妈产后饮食应以精、杂、稀、软为主要原则。

精是指量不宜过多

产后过量的饮食除了能让产妇在孕期体重增加的基础上进一步肥胖外,对于产后的恢复并无益处。如果你是母乳喂养婴儿,奶水很多,食量可以比孕期稍增,最多增加1/5的量;如果你的奶量正好够宝宝吃,则与孕期等量亦可;如果你没有奶水或是不准备母乳喂养,食量和非孕期差不多就可以了。

杂是指食物品种多样化

产后饮食虽有讲究,但忌口不宜过,荤素搭配还是很重要的。进食的品种越丰富,营养越平衡和全面。除了明确对身体无益的,和吃后可能会过敏的食物外,荤素菜的品种应尽量丰富多样。

稀是指水分要多一些

乳汁的分泌是新妈妈产后水的需要量增加的原因之一,此外,产妇大多出汗较多,体表的水分挥发也大于平时。因此,产妇饮食中的水分可以多一点,如多喝汤、牛奶、粥等。

软是指食物烧煮方式应以细软为主

产妇的饭要煮得软一点,少吃油炸的食物,少吃坚硬的带壳的食物。因新妈妈产后由于体力透支,很多人会有牙齿松动的情况,过硬的食物一方面对牙齿不好,另外一方面也不利于消化吸收。

传统观念中“对”与“错”

产后宜多喝汤

对。产后应多补充水分。不过,新妈妈大多乳腺管还未完全通畅,不要太急着喝催奶的汤,不然在产后前两三天的涨奶期可能会痛得你直想哭的。你可以喝一点蛋汤、鱼汤等较为清淡的汤,汤不要过咸。

爱心提醒:油汤最好要少喝,汤中的油多了,奶水中的脂肪量也会增加,新生儿的消化功能还不完备,奶中过多的脂肪有可能会使你的宝宝拉肚子。

产后不能喝水

当然是无稽之谈。一些来自台湾的坐月子公司宣传说产后不能喝水,喝了水会引起内脏下垂等后果,但中西医理论方面都没有任何依据。

产后应忌生冷

对。从医学的角度来说,产妇由于分娩消耗大量体力,分娩后体内激素水平大大下降,新生儿和胎盘的娩出,都使得产妇代谢降低,体质大多从内热到虚寒。因此,中医主张产后宜温,过于生冷的食物不宜多吃。如冷饮、冷菜、凉拌菜等,从冰箱里拿出的来水果和菜最好温热过再吃。

爱心提醒:一些凉拌的菜未经高温消毒,新妈妈产后体质较弱,抵抗力差,容易引起胃肠炎等消化道疾病。一些寒性的水果,如西瓜、梨等不宜多食,对于某些脾胃虚弱者,可能引起拉肚子。当然,在夏季可以少量食用,注意量不宜多。

产后不能吃蔬菜水果

这个观点是片面的。有些人以产后宜温为由,认为蔬菜大多为凉性的,产后应多吃荤菜、鸡蛋补充体力,不吃或少吃蔬菜。其实,大多蔬菜只要经过适当的烧煮,性味不一定是寒性的。且蔬菜中有大量的维生素,对于新妈妈的精神恢复是大有好处的。蔬菜中的水分和纤维素,水果中的果胶对防止产后便秘也是有利的。所以产后仍应多吃蔬菜,适当地吃水果。在天气炎热的夏天,适量地吃水果还能防止中暑。

爱心提醒:对于体质较虚的人来说,宜少吃苦瓜、枸杞菜、萝卜缨、芹菜等过于凉性的的菜肴。

产后忌吃辛辣温燥食物

对。因为辛辣温燥食物可助内热,而使产妇虚火上升,有可能会出现口舌生疮,大便秘结或痔疮等症状,也可能通过乳汁使婴儿内热加重,因此饮食宜清淡,尤其在产后5~7天之内,应以软饭、蛋汤等为主,不要吃过于油腻和麻辣的食物,例如特大蒜、辣椒、胡椒、茴香、酒、韭菜等辛辣温燥食物和调 香料。

产后要大补

这种观点是危险的。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营养的需求也不完全相同,适当地补充人体所缺的营养品或是中药是有利于身体的平衡健康的,而不适当或过量的补充反而有害身体。产后如果恶露排出不畅,下腹隐痛的人,可以吃一些红糖,或是益母草煲汤,或是产复康之类的中药。如果没有这类情况,也可不吃,有些体质特别热的产妇,反正可能因吃了这类活血排淤的食物或药物,引起产后出血特别增加或是便秘的情况。

爱心提醒:小心补伤!如果你家中有进补的习惯,想将桂圆、黄芪、党参、当归等补血补气的中药煲入汤中也是可以的,但最好等产后恶露排出后,或颜色不再是鲜红色后再吃,否则可能引起活血,增加产后出血,俗称补伤。因为桂圆中含有抑制子宫收缩的物质,不利于产后子宫的收缩恢复,不利于产后淤血的排出。

最安全的补法是因人而异,进食中药或药食同源的补品最好是去看看中医,等中医切脉后再定进补的方案。

新妈坐月子饮食七个讲究不可忽视

少吃多餐

孕期时胀大的子宫对其他的器官都造成了压迫,产后的胃肠功能还没有恢复正常,所以要少吃多餐,可以一天吃五到六次。采用少食多餐的原则,既保证营养,又不增加胃肠负担,让身体慢慢恢复。

荤素搭配,营养丰富。

多吃含钙、铁食物,新鲜的肉类、鱼类、海藻类、蔬菜和水果,哪样也不能少。

从营养角度来看,不同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种类及数量不同,而人体的养则是多方面的,过于偏食会导致某些营养素缺乏。一般人提倡月子里大吃鸡、鱼、蛋,忽视其他食物的摄入。某些素食除含有肉食类食物不具有或少有的营养素外,一般多有纤维素,促进消化,防止便秘。因此,荤素搭配,营养才丰富。

不宜食用生、冷、硬的食物

产后宜温不宜凉,温能促进血液循环,寒则凝固血液。在月子里身体康复的过程中,有许多浊液(恶露)需要排除体外,产伤也有淤血停留,生冷的食物会使身体的血液循环不畅,影响恶露的排出。还会使胃肠功能失调,出现腹泻等。但可以把一些从冰箱中取出的瓜果,可以先放在温水中,待水果温热后切片食用。

切忌盲目进补

盲目地进食补药和补品,如人参等,搞不好不但不能帮助身体恢复,而且还有可能使新妈妈出现便秘、牙龈出血、口臭等等不良症状。要考虑新妈妈的身体状况,以及季节的差异性、环境的变化等等。

本文Hash:d459ae8ded1011e56f367ad533ab659c68e9d33c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