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生孩子还是晚生孩子好,用数据告诉你

导读: 体重 对此我们可能仍然有疑问: 身高 健康 教育水平与短期记忆力 结论

  但对一个孩子的整个人生来说,在母亲子宫内的十个月仅仅是一个片段。一对二十岁出头的年轻父母和另一对已经进入而立之年的壮年父母,会分别自己的孩子带来什么?我这里要讨论的,就是在孩子出生之后将要发生的事情。

  

体重

  新生儿体重和母亲的年龄一般被认为是存在一个倒 U 型关系,即随着母亲年龄的上升,新生儿体重先上升后下降,这个拐点一般出现在30-35 岁之间。也就是说,过了 30 岁再生孩子,孩子的体格可能更大。但从下图可以看到,这个效应不是特别明显,各个年龄段的母亲所生的孩子,刚出生时的体重都是差不多的。

  一些朋友可能会觉得,新生儿体重仅仅是一个侧面,也不一定是好事,何况比较重的新生儿可能还需要剖腹产。但事实上我们能发现,30-35 岁产妇孩子的体重较高这种现象,不仅在出生时出现,在孩子长大时仍然持续存在,其幅度甚至比出生时更大一些。下图显示,如果同样对比 7-8 岁的儿童重量,那么母亲生育年龄在 33 岁的孩子(54.7 斤)要比母亲生育年龄仅有 16 岁的孩子(41.7 斤)重整整 13 斤。而随着母亲生育年龄进一步增加,在生育年龄达到 38 岁时,7-8 岁儿童的体重又回到40 斤左右。

  

对此我们可能仍然有疑问:

  首先,体重更重,到底是不是好事?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但对于绝大部分儿童来说,体重过轻一般常常是与「体弱多病」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其次,儿童体重的差异,到底是由「新生儿体质」决定的,还是后天养育过程决定的?在体重这个变量上,先天和后天这两种效应很难分开,但分开这两种效应,对我们其实也没有多少帮助——因为这个数据模式本身已经足够有趣,而且即便研究发现后天养育过程对儿童体重的影响很大,我们也很难让一名 16 岁的母亲按照 33 岁的母亲的方式来养育孩子。

  

身高

  可能「体重更重」并不是一个十分正面的词汇,但「身高更高」显然就是时下父母的追求了。身高是一个受到父母身高(基因影响)和孩子年龄影响很大的变量,因此,如果我们仅仅将儿童的身高平均,可能得到的是一个混杂了孩子年龄效应与父母身高效应的数据。我们对身高这个变量做如下处理:

  首先,将一个孩子的身高减去该年龄段儿童的平均身高,即算出这个孩子比同年龄段的孩子高 / 低几厘米。

  其次,用孩子的父母身高来回归身高数值在各个年龄段的离差。

  最后,获得第二步回归时不能被父母身高所解释的残差。

  此时,这个残差就是一个去除了年龄效应与父母基因效应的数值,仅仅包括了「新生儿体质」和后天养育过程两部分信息。

  上图列出的就是这样一个孩子身高和母亲生育年龄之间的关系,拟合时我们不难发现同样存在一个倒 U 型的关系,即孩子的身高随着母亲生育时的年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37 岁后的数据虽然均值大,但样本数量少,对整个倒 U 型没有影响)。

  使用二次拟合,我们可以找到身高的峰值——当母亲选择在 33 岁生育时,孩子的身高最高;而在 23 岁及之前生育的孩子,身高要比同龄人低 1 到 5 厘米左右。也许是因为先天身体条件不好,也许是因为后天养育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但不管什么原因,23 岁以前生的孩子比同龄人更矮是一个统计上显著的事实。

  

健康

  30-35 岁的母亲生出的孩子的不仅在出生时更重,在孩子长到 7-8 岁时也更高、更重;而 23 岁以前生出的孩子在身高体重方面都处于劣势。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后者的身体较为孱弱。使用「一岁前孩子去过几次医院」这个变量,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度量孩子的先天身体条件。

  结果不出所料,新生儿一岁前看病的次数随着母亲年龄的上升呈现正 U 型,先下降后上升。使用二次拟合后,我们发现看病次数的最低点出现在 31 岁,而数据显示从 27 岁到 32 岁时出生的孩子的周岁前看病次数都相对较低,显得更为健康。

  

教育水平与短期记忆力

  从前面的几个分析可以得出一个比较稳健的结论——30 岁 - 35 岁时生出的孩子,不管是先天还是后天原因,身体更加强壮,更高大。但会不会有「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现象出现呢?可以首先从教育年限这个变量着手。

  像身高的分析一样,我们首先在每一个年龄段减去教育年限的均值,算出一个孩子比他同龄人高 / 低几年级,再用父母的教育水平来解释这个比同龄人更高 / 低的教育年限,随后剩下不能解释的部分,被认为是仅由母亲生育年龄所带来的先天和后天因素所共同导致的,而和其他基因等因素无关。

  上图显示,虽然四肢发达,但头脑并不简单。30-32 岁母亲所生育的孩子,比他的同龄人要平均高出 0.1 年级左右。

  短期记忆力也出现了相同的模式。

  短期记忆力在调查中是这样测试的:调查员报出 10 个词语,被调查人在两分钟内记忆,并在两分钟之后复述。可以看见,母亲生育年龄在26-35 岁的孩子比同龄人有着更好的短期记忆力,其中母亲生育年龄在 33 岁的表现最佳。

  

结论

  从出生缺陷概率提高的角度,推迟生育似乎一无是处。但孩子的人生并不只有母亲子宫内的十个月。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母亲的生育年龄处于 30-35 岁这个区间时,孩子在 0 到 15 岁区间内,各方面的表现都更为出色。这里固然存在许多后天因素(30 多岁的母亲更会照顾孩子,更有经济实力来保障孩子的营养和教育),但我们是不是就能够完全否认先天因素的存在呢?恐怕仍然不行。选择在 30 岁之后生育,在社会学上的好处之外,也许还有着生物学上的好处,虽然我还不知道这些好处可能是什么。

  最后,希望各位年轻女性朋友能顶住社会上和来自亲朋好友的各种压力,坚持自己的选择。任何时候生育都有得有失,在自身和家庭都更加成熟时再要孩子,并没有那么可怕,还可能有许多额外好处呢。

早生孩子好还是晚生孩子好


对于现在大部分人来说,不管是结婚还是生孩子,都会带着一丝犹豫,只有等准备充分了才会开始。那么问题就来了,早生孩子好还是晚生孩子好?一起来看看吧。

昨晚本来打算睡了,看到朋友群里消息叮叮响个不停,翻记录才发现,本来是一位姐妹在分享最近旅途中的见闻,谁想引起一众当妈的开始抱怨,说都后悔生孩子太早,搞得大好年华被拴在家里、没了自由。

看得我又好笑又无奈,谁不知道当妈以后生活会大改变呢,但我们还是选择早早生下了孩子,说不后悔是假的,说特别后悔又谈不上。看着卧室里睡得香甜的儿子,一时我竟愁肠百转,想不出个结果来。

索性坐起来回想身边妈妈们的说法,究竟早生孩子好还是晚生孩子好?听听过来人的想法,想法挺现实的。

过早体会生活压力

我朋友兰兰就是早早当妈的典型,从恋爱到结婚再到怀孕都是水到渠成,用她的话就是:年纪轻轻没想那么多,有孩子就生下来了,好笑的是,在群里她是抱怨的最起劲的那个。

原因就是,她早早当妈后,不仅没了自由,还因为育儿压力导致全家紧衣缩食。以前没结婚的时候还隔三岔五出门度个假,结婚生子后就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孩子离不开她不说,金钱上哪里敢那么浪费了,一想到孩子长大了要买房买车,兰兰就觉得要勒紧裤腰带了。

面临催婚、催育

那妈妈们肯定觉得,既然早生孩子不好,那晚点就没问题了。事实并非如此,我闺蜜群里还没生孩子的婷婷就是晚婚晚育一族,她职业是摄影师,三十岁了还在满世界跑,我们都非常羡慕她的自由。

但谈到生活她也是一声叹息,婷婷说,因为还没结婚生子,她连父母的电话都不敢接,每次聊天也必然以争吵结束。加上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一想到以后怀孕可能面临的各种身体问题婷婷就紧张不已,所以说,晚生孩子也没有妈妈们想的那么无忧无虑。

事业发展不同

其实在事业发展方面,无论妈妈们选择早生还是晚生,事业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我是早生孩子的妈妈,切身体会,对于年轻时最有精力和冲劲的那几年被用来生儿育女这件事,我是很后悔的。

等孩子上了幼儿园我再找工作时,很难有同龄人的经验和激情,还错过了应届生就业福利等。我表姐则是晚生晚育派,在事业稳定后生的孩子,虽然事业受影响不大,但是为了兼顾家庭和工作同样背负了很大压力,重返职场后还要处处担心被年轻后辈取而代之,日子过得也不轻松。

本文Hash:cd0149db7fb8fbc25962e577b6b66ef9b1a22967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