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被惯出来的夜奶到底怎么断?

  要想戒除夜奶,最重要的是弄清楚宝宝夜醒的真正需求,其次是用适当的方式满足宝宝的夜醒需求,不能再用“喂奶”来满足一切夜醒需求了。如果宝宝真的是有饥渴需求,则可继续哺乳,这种夜奶是不应被戒除的。我们要戒除的是那些被错误地当作是“哺乳需求”的夜醒需求。

  宝宝夜醒的常见需求有哪些?

  一般的新手妈妈,大概需要1-2周的时间就可以迅速地判断出夜晚宝宝醒来的真正需求了,可是新的烦恼又来了,宝宝热了、冷了、渴了等都好办,可是那些吮吸需求、安抚需求怎么办呀?妈妈刚上班带来的分离焦虑、宝宝长牙怎么办呀?请接着往下看。

  如何满足宝宝的吮吸需求?

  在白天充分满足宝宝的吮吸需求,鼓励宝宝吃手、吃脚、吃玩具,为宝宝提供更多能够满足其吮吸需求的物品,让宝宝的吮吸变得有趣,口感更加多元化。宝宝半夜醒来时,可协助他把小手放到嘴巴里,使他能满足自己的吮吸需求,自我安抚。

  如何满足宝宝的安抚需求?

  家长应该帮助宝宝接受更多的安抚方式,如轻抚、拥抱、哼唱等。如果是刚出生的婴儿,一般不需要太多的尝试,他们就可以很容易地接受新的安抚方式。随着月龄的增长,婴儿接受新的安抚方式会变得越来越困难。但是即便是有一些困难,和婴儿过度依赖哺乳的安抚相比,鼓励宝宝学习和掌握自我安抚的行为,仍然是值得努力学习的。妈妈可以鼓励宝宝吮吸自己的手指、玩弄自己的小手、拥抱柔软的毛巾等。

  如何改善长牙引发的夜奶?

  白天增加宝宝的磨牙活动,一些质地较硬的物品可以更好地缓解牙龈肿痛,也能加快宝宝出牙的进程,进而减少因出牙引发的夜奶需求。

  如何改善情感补回引发的夜奶?

  一般在妈妈长时间独自外出或产假结束回到职场时,宝宝会因为要补回白天没有得到满足的情感依恋而在夜间出现更多的哺乳需求。建议妈妈下班后到入睡前这段时间,增加和宝宝的亲密交流,主动拥抱、亲吻、爱的语言、抚触、按摩、给宝宝洗澡等都是很好的情感补回方式。

  尽可能在宝宝入睡前让宝宝的情感需求获得满足。当然这些情感补足方式的有效性与上面安抚需求的满足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宝宝只是认为接受哺乳才是最好的安抚方式,那么我们进行的其它亲密安抚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

  戒除夜奶遵循亲密、渐进原则

  没有什么可以凌驾于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之上,因此我们在引导宝宝戒除错误的夜奶时,必须遵循下面的亲密、渐进原则:

  1、从白天开始行动

  这是因为夜晚宝宝安全感比较低,他们的情绪波动较大,比较难接受新的方式。

  2、分步进行

  先戒除“奶睡”,再戒除“夜奶”。

  3、循序渐进

  既然这些错误的夜奶不是一天形成的,那就不要指望一天就能戒除了,循序渐进才有可能成功。

  4、新旧并行

  先开始新安抚方式→新安抚方式+哺乳→新安抚方式+哺乳结束→新安抚方式结束。

  5、温柔的坚持

  妈妈温柔而坚定的态度很重要,明确的告诉宝宝:“宝宝不再需要晚上吃奶了,可以睡觉了。”宝宝能读懂妈妈的话语。

  以上建议主要是给那些因“夜奶”而感到疲惫不堪的妈妈们,以及应对因频繁夜醒导致宝宝睡眠质量低下、并影响到宝宝的发育和情绪时的情况。对于那些在夜间给宝宝哺乳而感觉良好的妈妈们,你们尽可按照自己的感觉育儿,不必强制地完全戒除夜奶。

暖男到底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暖男到底是怎么培养出来的?有一个词,现在非常流行,叫“暖男”。现实中的“暖男”备受女人们追捧。那么,暖男到底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暖男人人爱,那咱自家的小男娃也做个优秀的小暖男好不好呢?

心理提示:任劳任怨,并非无边界地付出与讨好

任劳任怨,不自私,体贴,懂得考虑他人感受,这是人们提到暖男时,惯常用的一些词。

曾经认识一个男人,非常好,对人很体贴。亲戚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只要需要帮忙,他一定会挺身而出。女朋友跟他分手后,跟我说:他人的确挺好的,可是……似乎也说不清楚,只摇头。

问题在哪儿呢?他是个好男人,工作生活都踏踏实实、任劳任怨,也可算得“暖男”一枚,可为何女人不愿意要?在道德层面上,他是非常好的人。很为别人考虑,很少想到自己。即使准备和女朋友约会,也会因为看见别人有需求,而牺牲约会时间去帮别人。他身边的朋友、以及熟悉不熟悉的人,但凡知道他,都对他好评如潮。唯独女朋友受不了。

我们还经常在新闻里看到很多做慈善的人,其中一些,他们自己过的非常贫苦,甚至有的贫病交加,且在自己的家庭中完全缺位。他们不管不顾自己的孩子和亲人,只为了帮助另外一些可怜的陌生人。他们往往被媒体塑造成为榜样、催泪弹。但是,他们自己、自己的家人、孩子所缺失的,没人看到。

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假性利他”。即有时候你竭尽所能去帮助和满足别人,也许只是想填补自己内心的无助、无能和低价值感。根源在于缺乏自信,担心被人拒绝、怕被否定。一旦别人说自己不好,那么这类人就会认为:我的确不好。

再往深层去说,这些人基本是在复制幼年时与父母等重要他人相处的模式。当孩子做了父母认为“正确”的事情后,孩子才被接纳。否则,就会遭到否定、打压。于是,他们的自我被挤压到了不知名的某个角落里。长大后,他们往往无法区分什么是“我”,什么是“我的”。不敢说“我要”。无法直视自己内心的需求、渴望、愤怒、痛苦等复杂情绪。

女人要什么呢?不过是一个界限清晰的男人。界限清晰的人,能够搞清楚哪些是“我的”,哪些不是“我的”。世界这么大,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比如,你需要找到,你的前门在哪儿,后院在哪儿,从前门到后院的范围内,你可以自由来去。

在知道自己有什么、责任是什么之后,我们才是自主的、自由的、富有力量的。否则容易陷入迷茫、空虚与无助当中。自己痛苦,且会伤及身边最亲近的人。

孩子到底是管出来的还是惯出来的?

孩子到底是管出来的,还是惯出来的?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不过,这里的惯,可不是“娇惯”的惯,而是指“习惯”的惯。管跟惯,到底哪个更好呢?不妨先来看下各位家长的观点大PK吧。

孩子到底是管出来的还是惯出来的?

管孩子VS惯孩子观点大PK

管方:孩子该管⇒管孩子只要60秒就搞定!

对孩子到底要不要管束的问题一直是教育中的头等大事,俗话说了:“没有规矩怎么成方圆”,俗话还说了:“该出手时就出手”。所以说了,严格管教才是教育的基本,必要的时候就得对孩子“武力相助”,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才不会没有规矩,才能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学会遵守秩序。

惯方:孩子该“惯”⇒好习惯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楼上的观点是否有点太OUT了?人家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还说了呢:“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没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只靠管,那岂不是事倍功半?首先给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那才是成就孩子的最好办法呢。

管,是必须的,孩子天性自由散漫,如果不加以限制和管教,任其发展下去可不一定都是向着好的方向。但是这种管应该是在尊重孩子的意愿、兴趣前提下,当管则管,不当管则免,而且管孩子并不等同于打骂、训斥孩子,而是循循善诱的教导。给孩子适度的自由,不对孩子过分严苛、约束,更不要阻止孩子漫无边际的想象和自主的行动,让孩子顺应天性成长。

惯,好习惯养成之后,的确有“一劳永逸”之效。依照这个推论:多次重复的行为变成习惯,习惯决定性格,而性格最终决定人的命运。这样看来,对孩子习惯的培养就真不是一件小事了。

本文Hash:8f70169084db1a2097247b0e420015f2ad4639cf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